济源市第一中学的历史
学校于1932和1938两次解散,于1947年冬重新建立。学校设在“渝北中学”,作为教师培训班。经太岳行署批准,从豫北中学划出教师班,命名为济源农民师范学校。1948年初,迁回济都寺,更名为“济源县师范学校”。
1950,学校增设初中班。平原省成立后,1951更名为“平原省济源初级师范学校”,1952更名为“济源县第一初级中学”。次年,教师停止招生。1955,撤销平原省,济源划归河南省,师范生全部毕业。在此期间,* * *培养师范毕业生488人,其中男生460人,女生28人。学校更名为“河南省济源市第一初级中学”,招生6个班。1956增加两个高中班,更名为“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那一年,应该校青年团、少先队员的邀请,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题写了校名。
1966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学校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一度关闭,校舍被部队占领。1969,教师归队,济源一中改为“济源县教师短期培训班”,学校设在县委党校。1970与农校合并,曾用“济源县* * *生产劳动大学”校名,迁至荆轲石河村。1973后,一中恢复四个班招生,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动荡。1974新乡师范班济源分校成立,培养了大批师范毕业生,为济源基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8年,济源撤县设市,学校更名为“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1991为一中文物古迹的开发与保护,济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文昌路新建济源一中,占地110亩。1992年5月,新学校建成投入使用,掀开了学校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完成了一中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这一时期,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著名学者众多,学生众多,校风、教风、学风成熟完备,特色明显,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的品牌效应和知名度与日俱增,成绩显著。到2003年,运行了十几年的文昌路校区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为了普及高中教育,济源市委、市政府从一中长远发展战略的角度,决定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新校区。新沂中学占地51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于2004年9月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其规模和设施均为国内一流,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