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音乐中的鄙视链

我一直相信音乐里有鄙视链。

我是古典音乐的爱好者。总的来说,古典音乐代表着优雅、精致、高级的形象。我整天被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艺术家陪伴着。而我是鄙视那些喜欢听广场舞金曲和吵杂的电子合成音乐的人。有人想反驳甚至批评我。广场舞歌曲和电子合成音乐是否代表低俗?别人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你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想到这里,我不禁汗直下,生怕被万人唾骂。但是我觉得有必要说说这个鄙视链。(也算是为自己开脱。(笑声)接下来,我将古典音乐和流行的流行音乐进行对比和演示。请冷静,暂时忍住你的愤怒,听听我的诡辩。

首先,从发展过程来说。古典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自然要比流行音乐成熟得多,体系也更加完善。在漫长的岁月淘洗中,优秀的作品在各路大师的演绎下永久流传下来,而且越来越好,这也诱发了唱片行业的崛起。比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一般都是双胞胎(也就是一般情况下,制作人会选择将这两部交响曲一起出版)。迄今为止,经典唱片业的桂冠仍然是克勒贝尔&;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五、第七交响曲。自出现以来,没有其他记录像这样。而且还是入门的首选。这很好的证明了一个发展完善的音乐体系及其配套产业能够随时适应不同时代的要求,快速做出改变。另一方面,流传下来的流行音乐有多少?现在问一个中学生:你知道《命运交响曲》还是《老婆,老婆,我爱你》?不是流行流行音乐的体系不完善,而是流行流行音乐的家族成员太庞大,不好找,导致恶性积累。就像现在的人,心血来潮,可能会写一两句小句子,编几个词。拿起吉他,轻松弹奏。谁能随心所欲写出八分钟的三重奏?也就是说,古典音乐的创作考验的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创作成本比较高,所以产量比较少,所以次品率比较低。

其次,音乐本身的内涵。一首好的音乐无非是和谐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形成优美动人的曲调,再配上流畅优美的歌词。就像德国作曲家马勒的交响组曲《德尔之歌》(Das lied von der America)一样,动人的交响音乐和选自七首唐诗的德语歌词交织在一起,令人陶醉。然而,在当前的流行音乐市场,粗制滥造之风盛行,“快餐式”音乐层出不穷。无良出版商大量录制、刻制粗制滥造的快餐音乐,其行为本身就是音乐的污点。激烈的节拍太大不合适,低俗的歌词空洞无聊。原因还是归结到上面提到的“成本”,这里就不赘述了。一部好的作品首先应该表现出作曲家对音乐的态度,就像我喜欢的周杰伦一样。他的音乐不仅随着时代特征不断更新,还将中国古典乐器有机地融入到乐句中。我非常欣赏这种缅怀过去、奔向现在的创作理念。好的音乐应该是这样的,有很强的感染力。我想没有一个热爱古典音乐的人是在听伊索德唱那句“他的笑容好温柔。他的眼睛,多么甜蜜”不会因勇气而颤抖。这就是伟大音乐的强大感染力,能让你产生* * *,从而引起情绪的变化。

第三是观众。古典音乐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高级消费品。近年来,推广古典音乐的组织和音乐节不断增加,其贡献不可否认,但收效甚微。不难想象,一个上班族在辛苦工作一天后,如何有耐心坐下来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他宁愿打开手机里的音乐app,让午夜的收音机随意播放那首不知是谁唱的悲伤情歌,但他会感受到歌里那种隐秘的悲伤。欣赏古典音乐也需要一定的鉴赏水平。所谓内行听门道,外行听热闹。随便拉个人给他戴上耳机,弹弦。我想他会立刻把耳机摔在地上,破口大骂:这是什么鬼!?还不如开店时的鼓号直播。所以难免有阶级之分,阶级差距太明显,难免有笑点。并不是看不起不听古典音乐的人,而是提出了接近嘲讽的问题:那东西有什么好?没有内涵,贫穷,不如来和我一起欣赏莫扎特吧?每个古典音乐家都是积极的宣传者,他们渴望新人加入。他们每加入一个人所谓的“高品位欣赏”,就会离地面更远。他们渴望“脚踏实地”!(笑声)

以上是笔者对音乐中这个鄙视链的理解。当然,观点仅代表个人,作者并非影射或歧视某个人或群体。只是简单的给你提供一个饭后领导。文章如有冒犯,纯属无意,各位可以一笑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