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学生谈论地理
地理是中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修课。我国初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地方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怀,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因此,地理课对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学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综合性。上至太空,下至地球内部,以及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同。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和成因。
另外,地理也很实用。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观察到生活中很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学到很多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用所学的地理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然地理这么重要,怎么才能学好呢?有的同学认为地理不难,关键是记忆力好,只要背下来就行;有些学生认为地理课很无聊,除了死记硬背。其实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是有规律的。地理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只要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第一,培养空间观念,学会正确看图用图。
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地图是地理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所以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了良好的用图习惯,形成了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掌握了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阅读和使用图片的好习惯。你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仅存在于教科书的文本中,也存在于地图中。在地理学习中,要左图右画,注意随时使用和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你就能做到眼里有字,心里有图,把文字和图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看图要注意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方向,知道图片的主要内容和范围,再观察图片的具体内容。仔细全面的观察,不要漏掉每一条信息。
例1:我们在“经纬度网络地图”上观察到的知识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其中连接南北极的线就是经度,垂直于经度的线就是纬度。
②经纬特征: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形的,相互平行;纬度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逐渐向两极缩短,最后成为一个点。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相等并在极点相交。
③表示方向:经度表示南北方向,纬度表示东西方向。
(4)经纬度变化规律为:东经0°以东,西经0°以西;从西向东,东经度逐渐增大,西经度逐渐减小。纬度以赤道为界,北有北纬,南有南纬;从北到南,北纬度数由大到小,南纬度数由小到大。
⑤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一点的位置。
例2:森林资源一课我们学的示意图叫做“护坡林带水土保持示意图”。下面以这张图为例,讨论一下阅读原理图的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获取示意图中显示的各种信息。在《护坡林带水土保持示意图》中,可以观察到山坡、两条林带、降水和河流,一些粗细不同、颜色不同、方向不同的箭头,以及“微量清水入河”、“泥沙径流”等字样。
第二步,分析地图,分析我们在地图中得到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上到下,代表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变细,颜色由深变浅,最后变成“少量清水入河”。这些说明大气降水在从空中落到地面的过程中,被树木的枝叶和枯枝落叶层阻挡,促使大量雨水下渗,导致地表径流和含沙量持续减少。护坡林减少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了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解释原理,明确原理图中解释的原理。这张《护坡林带水土保持示意图》显示,森林具有隐性水源和水土保持功能。
第二,学会阅读,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地理教科书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课本上的地理知识?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阅读书中的内容
读教材,首先要读懂书上说的内容。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都是从构成这个区域的地理要素来论述。这个区域在哪里?这里的自然概况是怎样的?经济发展怎么样?有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任何地理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要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个区域的知识网络。
通过对世界地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极大陆是一个特殊的大陆,它的地理环境特征是独特的。大风、暴风雪和严寒是南极大陆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冰川,动植物种类少,昼夜现象极端,极光美丽等等。形成这些区域特征的最关键因素是南极大陆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南的高纬度地区,其他许多地理特征都与这一因素密切相关。
3.学会整理知识
①教材对相似知识的论述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地理教材涉及的内容特点是信息量大,但描述同一类型知识的角度和方法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比如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解释。温度包括年平均温度、年温差和温度分布。降水量主要由年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组成。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对有明显差异或相似之处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和梳理。
②对有明显差异或相似之处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和梳理。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有明显的差异或相似之处。基于此,我们可以在比较中学习,比较差异,发现相似。比如我们研究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国,中国南方和北方,长三角和珠三角,非洲和南美,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比如,我国南北方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如果用比较的方法来归纳总结,那么南北方地区的很多差异就一目了然了。
食物
农作物油
农作物糖
主要是农作物
水果为主
能源、主要金属和矿物、人
主食传统
交通
工具运动
项目
中国北方的小麦、花生、甜菜和苹果
梨、煤、石油和铁面食、马车溜冰
滑雪
中国南方的水稻、油菜、甘蔗和柑橘
香蕉液压有色金属米船游泳
龙舟比赛
我们不仅要搞清楚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还要思考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中国南方和中国北方的这些差异,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对比发现差异,还可以发现相似之处。比如,印度和巴西虽然位于不同的大陆,但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两国的主要地理特征。
印度和巴西都是热带沿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铁矿资源丰富;他们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是发展中国家中比较发达的国家。
第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至关重要。
构成地理环境的因素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一个地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在这些地理因素中,有一两个因素起着关键作用。我们要学会找出这个关键因素,并以此为线索联系其他要素,从而正确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地理主要是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来说,影响某一地区地理特征的最重要因素是该地区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区位因素),这一点在教材的先后顺序中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同时,在每个地区的讨论中,首先是地方的地理位置,它位于哪个半球?什么纬度?海陆位置如何?周边国家有哪些?等一下。所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把握地方的地理位置,并以此为突破口,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点。
关于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北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西北地区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比如沙漠分布广,人烟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和沙漠为主,河流湖泊多为内陆河流湖泊,动植物抗旱特征明显,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造成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这里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稀少,而降水稀少和气候干旱的根本原因是这里“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当然,“地形闭塞”在西北干旱气候中也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