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真空中的阳光是什么颜色?
一个一年级的班级正在老师的建议下观察自己的影子。这是他们的1班。老师希望他们能注意到阴影和光的关系。按照以往的做法,老师只需要向学生解释物体遮挡光线会产生阴影,然后用实验来确认这样的教学任务是可以完成的,花费的时间不会超过半节课。但在“边做边学”的课堂上,老师花了4倍的时间让学生探索阴影和光的关系。他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影子,然后画出来。并把孩子们的画拿出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多数孩子都没有注意到阴影和光源的位置关系,于是老师把两张阴影位置不同的图片放在一起。果然孩子们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观点不同的孩子们争论起来。这时老师提出去太阳那里看看自己,太阳和影子的位置是什么。很快,孩子们回来了,意见统一了。对于其他问题,比如有的孩子画的影子是站着的而不是躺在地上的,有的影子是彩色的,有的影子和脚不相连,老师只是一次次建议学生出去看看事实是怎样的,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看到孩子们的笔记本,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画着自己的影子,一次比一次更接近真实,直到完全理解了影子和光的位置关系。每次出去观察自己,孩子们都带着一个问题。孩子不自觉地从一开始的随机观察变成有目的的观察。观察对他们来说不再是游戏,而是一种科学探索行为。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都把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把这些记录和自己最初的想法进行对比,用事实推翻自己的错误认识。同时,孩子们有了新的研究目标——发现上午的影子和下午的影子不一样,老师把它作为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孩子们在整整两节课上只学到了一个关于光影位置的知识点,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学习发现问题,不断用事实验证自己的想法,学习如何记录自己所学的内容,解释自己的观点,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学习用什么来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观点。而这些都是“做中学”科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做中学”,学生的经验意识会牢固地存在于脑海中,并影响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一个三年级的学生看到了书上介绍的“鸡蛋浮在盐水里”的实验,并尝试了一下。结果鸡蛋几次都没浮起来。他怀疑书中的说法,于是想到证明鸡蛋不会浮在盐水里。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实验中向水中加入了更多的盐。结果他发现鸡蛋浮了起来,推翻了他的假设。同时,他还了解到浮力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我们相信,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会逐渐成为这些学生的人生准则。
长期以来,科学课的老师总是以结论的形式告诉学生一些科学现象的原理。同时,学生也经常被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所困惑。因为他们没有习惯和环境去探索,所以会直接通过书本或者老师得到答案。久而久之,科学在他们眼里变得越来越神秘和深奥。“做中学”科学教育打破了科学在孩子心中的神秘感,让孩子近距离接触科学。10岁左右的孩子通常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只与物体本身有关,或与重量有关,或与大小有关。老师试图改变学生在参加空中单元时的错误认识,但如果直接让学生通过真空管在真空下观看鸡毛和石头同时落下,65,438+00岁的学生很难接受其中的原理,只会让他们觉得科学高高在上,无法接近。于是老师设计了一个“让乒乓球慢慢下落”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对下落物体有阻力。课上假设了近10个方案让乒乓球慢慢落下,比如系气球、做降落伞、用吹风机吹、抹羽毛、放纸飞机等。,这些假设得到了验证。快下课的时候,孩子们在实验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东西落地慢,有空气帮忙”。对于65,438+00岁的儿童,
在“做中学”试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它对其他学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经常在记录和表达时体验语言的重要性,在需要计算时体验数学的有用性。有一次,7岁的学生在学习测量长度,想了很多方法,很多都需要计算才能得出结论。当时他们还没有学过乘法,于是几个孩子同时要求老师教他们乘法。我们的老师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在课堂上引导这些科学目标之外的内容。学生交流时,老师会花时间引导学生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解释问题。在讨论互动时,老师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认为,在实践中学习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这些联系是由自然状态下的需求引发的。重视这些联系,会让每个学科的学习意义在申请中得到体现,这比一遍又一遍地解释那些学科有多重要更有影响力。
我们不能否认,在中学接受学习最快并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热情的是我们的学生,而不是老师。学生在课堂上对他们周围的科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理解。正是这种热情感染了我们的老师,让他们积极投身于课程研究。经过一个阶段的工作,我们发现“做中学”的科学教育也影响着教师,重新点燃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科学精神的闪光。很多老师意识到自己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的教育,现实地对待自己的不足。他们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目的,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参加相关培训,同时也利用课余时间弥补自己的弱点,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当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没有把握时,会自责,但会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我不知道”,也经常和学生一起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每次有所收获,他们都会像孩子一样兴奋。“边做边学”也唤醒了我们大部分老师对身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正是这种经历促使他们认真务实。
众所周知,上面提到的这些影响不会一蹴而就。静安区接受试点任务后,将师资队伍建设确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学院的教研员、研究员、培训部工作人员深入教学一线,与学校附属的教师一起参与教学主题的开发与实施,将“做中学”的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直接参与课程开发。他们不再仅仅是某一教材的实施者,而是肩负着开发和验证科学活动主题的重任。针对我区小学、幼儿园教师普遍科学知识积累少、教育理念有待更新的现状,坚持区校结合培训,改革培训方式,推出全新的“四结合”培训形式,包括“做中学”教育理念案例式培训(用生动的教育案例讲解理念);体验导向的“工作坊”教学法培训(教师作为学生,亲身体验“做中学”的过程,通过体验学习教学方法);学科知识培训结合科学教育主题开发(教师承担教学主题设计任务,学院提供相应背景知识培训);基于专题网站的交互式实时培训(通过互联网为每位老师的问题提供具体指导)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此外,我们的教育研究人员积极探索并及时向教师推广研究成果。我们坚持教学与研究、科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相结合,教育学院教研室、研究室、教师培训部的教育科研人员和教师紧密合作,从实践中及时总结出符合“做中学”理念和实施原则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指导策略和教学评价体系。同时以京郊学院附属学校为重点,在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不断总结经验,向其他学校推广,为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中学做科学教育,进一步影响了家长教育观的改变。试点工作之初,家长不理解我们的教学进度为什么这么慢,也不理解我们学生的实验记录。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一些错误的想法会被记录在他们身上,有些人甚至会把一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写在孩子问题的旁边。通过和父母的交流,我们一家人从小就非常欢迎和认同我们的想法。他们积极配合家里的老师,鼓励孩子探索身边的一些科学,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下子就把答案说出来。
静安区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的成绩,没有市教委教研室领导的直接参与和指导,没有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巨大投入和奉献。“做中学”试点工作刚刚起步。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工作中,我们也有很多烦恼,迫切需要大家的参与和帮助,特别是科学工作者的大力协助。其中一个困惑是,目前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主要是开展主题活动,而这些教师大多有文科教育背景,自身的理科教育并不完善。另外,儿童科学教育涉及的学科知识非常广泛,往往会使主题设计和教学工作事倍功半,感到力不从心。为此,我们热切希望科学家们加入我们的工作团队,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为我们的科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次,目前我国“做中学”科学教育的课程标准大多借鉴了法国和美国的课程标准,未能体现我国的本土化特点。下一阶段,制定我国儿童“做中学”科学教育的课程标准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和教育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帮助我们。第三个困惑是,目前没有“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教材,只有课程标准和案例参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以适应这个时代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大量的教材准备工作正逐渐成为教学教师的最大负担。在法国,有大学生志愿者协助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我们是否可以借鉴法国的做法,成立来自社区或学校的志愿者团队,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