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5000字快乐教学
创建快乐的数学课堂是每个数学教师的梦想和追求。快乐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教师注意:
首先,情境的引入要注重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的一种高昂情绪,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故事,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故事情境,在趣味中提问,在疑问中思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
比如我在教统计学的时候,创造了一个王子救了公主的情境。我问学生们,有一个美丽的公主,有一天被一个可恶的女巫囚禁在一个神秘的城堡里。你想和王子一起救公主吗?孩子们说“思考”。这里有三座城堡(课件展示)○城堡、⊿城堡、□城堡。猜猜公主被关在哪座城堡里?然后播放动画,引导孩子对图形进行统计。整个情境贯穿整个课堂,让孩子在有趣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这种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探究统计知识的欲望,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教室成了学生进行统计竞赛的场所和欢乐的海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从抽象到具体,从枯燥到有趣,从静态到动态
除了这些令人愉悦的情境,多媒体还可以用来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集声、光、动画于一体,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趣味,化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比如我在教两位数减一的退位减法。28-3日,小棒首次出现在电脑屏幕上。两捆加三怎么减去八根棍子?同学们可以先自己动手,试试怎么减,然后点击正确答案。出现的图片将是两捆三根棍子和一只熊。按照学生的方法,熊把一捆小棍子拆开,然后。小熊边说边做,加入适当的声音和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操作,亲眼见证。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关键是,不够的话就从上一个借一个,一位数加十再减。在这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学生可以反复操作,抓住重点,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习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色、声、动画演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再比如“懂圆”的教学。上课的时候我用电脑动画展示爷爷坐在方轮子的车里颠簸,问:爷爷舒服吗?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轮子应该是圆的。然后用动画展示:爷爷坐在一个轮子上,轮子是圆的,但轮轴不在圆心上。问:轮子已经改成圆的了,为什么爷爷还是不舒服?根据学生刚刚学过的内容,很容易认为,为了让汽车不上下颠簸,车轴到车轮的距离必须处处相等,所以车轴必须安装在圆心。最后,动画显示,爷爷坐在学生们改良的车上笑着。我语言配合:爷爷在感谢我们大家!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所学知识。多媒体课件活跃了课堂气氛,深化和巩固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寓教于乐,给学生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第三,使用直观教具,让学生边玩边学。
赞科夫曾经说过,“任何没有真正好奇心和兴趣的东西,都很容易从记忆中蒸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以高昂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学数学也是如此。“动手”的概念指出,听的时候会忘,看的时候会记,做的时候会懂。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利用实物和学习工具进行摆动、移动、测量、折叠、裁剪、画一幅画等。,从而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成为真正的学习大师。
比如最初对教学分数的理解,学生了解一点后,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式折出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达出来。学生自己操作练习,用手、眼、脑启发大脑思维,想出1/8的多种折叠方法,再用漂亮的图案画出来,享受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动”激发“活”,营造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
“纸上谈兵很难理解,但是要实践。”学生知识的积累归根到底要靠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比如,我在教完“面积与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板及其客厅的面积,并设计了用不同面积单位的方砖铺设其客厅所需砖数的报告。通过实地考察和操作实践,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堂进入社会的大空间,拓宽认知范围,对所学有更深的理解。
第四,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抽象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具体,在生活中产生数学,最终应用于生活。注重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情况,不要说干话;如果有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就会替换枯燥的课本例子;如果能通过动手发现和学习知识,那就让学生通过动手获取知识。
比如六年级“工程问题”课上,我就开始营造这样一个场景:(看视频)小明来到文具店,各种文具琳琅满目。他来到铅笔柜台,自言自语道:“我身上带的钱可以买三支。”他又去了橡胶柜台,对自己说:“我可以用我的钱买6块钱。”助理阿姨听到这里,建议道:“小朋友,你可以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作为一套!””小明高兴地说,“就这么办吧!“看完视频后,让学生摘抄数学题”小明灿用他带来的钱买了三支铅笔或六块橡皮。“现在如果买一套1的铅笔和1的橡皮,可以买多少套?”因为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可供学生选择,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会积极思考,积极探索,调动自己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去寻找解决方案。
再比如在高一“对物体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在他们对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根据大三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心特点,我安排学生回去观察他们家里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立方体、圆柱形和球形,并和家长讨论这些物体是否可以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学生们完成作业的热情很高,他们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比如硬币是短圆柱体,便于存放,做成圆柱体的杯子很漂亮,也很节省材料。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更多地了解了这些物体和周围的物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数学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五,营造竞争态势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总是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得到一个好的评价。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竞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我经常在数学课上制造这样的竞争局面。具体来说,我是这样操作的:把班里每六个学生分成几组。遵守纪律,上课能听课、提问、思考、合作、交流的团队成员,每次奖励100积分。如果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表现出色,他们将获得600分的奖励。班级结束时,对获奖队伍进行评判,分别是:冠军组、亚军组、季军组。老师和全班同学为获得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团队鼓掌,获胜团队的成员用他们最喜欢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幸福和喜悦。然后,鼓励表现不好的群体,提出希望和要求。把竞赛机引入课堂,分组竞赛,比较哪组上课,哪组配合,哪组学得好。孩子很喜欢这种形式,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果也很好。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学方法和技巧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总结。总之,在教学中挖掘“快乐”因素,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事半功倍。老师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学习。多开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