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份关于三下乡初三毕业生的社会问卷调查报告。

一、简要介绍“三农”服务活动

练习时间:2003年8月10-2003年8月20日。

实习地点:湖北省罗田县天堂寨吊桥河村,圣仁堂村。

实践目的: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下乡”工作,送农业科技知识下乡,服务农村,深入了解“三农”现状,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指导老师:容老师、余九霞老师、张勇军老师、盛峰老师。

服务团成员:彭、、张、郭、、徐力、杨珊、刘辉、张洪波。

服务内容:1。当地基本情况调查。

2.宣传农业病虫害知识和防治方法。

3.茯苓栽培技术的宣传。

4.安全使用杀虫剂的宣传。

5.关于农药使用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

服务形式:1。通过各级政府和当地农民了解当地情况,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用传单宣传农业科技知识。

3.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帮助农民。

活动相关报告:植物科技学院“三农”服务队实践报告、现场照片、回收问卷及相关文字资料。

二。活动概述

在党中央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下乡”工作的号召下,本次活动由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团委牵头。在相关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十名学生组成服务队于2003年8月6日至8月20日赴罗田县天堂寨林场开展“科技下乡”工作。

本次“下乡”活动主要包括前期准备、服务实践和最后总结三个方面。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确定三农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形式,组建团队,对团队成员进行思想动员,进行前期策划,制作农药使用情况调查表和各种宣传单。服务实践主要包括通过各级政府了解当地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宣传农业有害生物知识和防治方法,宣传茯苓栽培技术,宣传农药安全使用,开展农药使用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后期总结工作包括对服务实践活动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对队员们在“三农”活动中心得到的论坛进行交流。

本次“三下乡”活动,服务队齐心协力,服务队发放宣传单3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份。活动中,大部分活动都是在计划下进行的,大部分计划是有效的,但由于对当地情况的了解有限,计划中的部分项目难以实施。我们开展的几次活动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大部分都得到了农民的认可,真正实现了科技下乡的目的。经过十几天的“下乡”实践,这个小组的成员收获颇丰,让学到的知识变得有用,也教会了我们任何知识只有用在实践中才有价值。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三农”服务队的实践报告。

三、活动的内容

(一)、前期准备工作

1.合作

基于“三下乡”活动服务农村的宗旨,在活动筹备之初,我们就人员确定问题对三下乡服务队成员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具体如下:

(1).态度端正,有上进心,思想上加入我们的团队,有服务农村的热情。

(2).作风朴实,能吃苦耐劳。

(3)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实践能力较强,能够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具有团队精神和团体意识,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通过严格把关,结合指导老师的意见,我们选拔了一批优秀的队员,组成了“三农”服务队的凝聚力小组,为我们活动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2.调动思路,做好初步方案。

“下乡”是党中央为解决农村地区知识和人才匮乏而提出的计划。它的落实不仅体现在具体行动上,也体现在思想上,而后者是前者的源头。只有从思想高度认识“三农”及其意义,才能真正“三农”。鉴于此,我们对全体队员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动员。

首先,我们开展了“下乡”思想学习班,邀请政治辅导员授课,让大家充分了解相关知识。课后,我们又进行了一次讨论。在讨论会上,大家都谈了自己对“下乡”的理解,并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将如何完成这一坚定的任务。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大家的思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由于事先对当地具体情况了解有限,为了使活动顺利进行,不至于日后陷入被动局面,队员们经过思想学习后进入活动筹备阶段,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地情况,并制定了初步方案。该计划主要包括农村基本情况调查、农村税费改革调查、完成相关问卷调查、农业有害生物知识宣传和茯苓栽培技术宣传。

3.制作问卷和传单

(1).在听了很多农村同学的建议,看了相关资料(主要是农药方面的书籍)后,根据相关题目初步拟定了农药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有***15道选择题,4道问答。

(2)制作茯苓栽培技术宣传单,1册1册***100册。

(3)制作农药安全使用宣传单,1份,2份***100份。

(4)、制作有关农业病虫害的宣传单1册***1册。

(二),实践服务的内容

1.通过各级政府了解当地基本情况,制定合适的服务方案。

(1)农民生活面临的主要困难

这次活动的主要对象是湖北省罗田县天堂寨林场的吊桥河村和圣仁堂村。两村分别位于罗田县天堂寨景区东北侧。东侧的吊桥河村全村人口450人,109户,属于欠发达地区,贫困率超过70%,年人均收入只有600北侧的圣仁堂村500元。***160户,位于景区公路沿线,在旅游区开发范围内。虽然农民仍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旅游业的收入、早期的帮扶措施以及近年来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已基本使他们达到温饱水平,逐步走向小康。农业生产人均年收入600元。在农业种植方面,水稻和小麦是全村的主要作物。由于地处山区,受气候条件限制,基本不适合种植罗田地区最常见的经济作物板栗。在发展经济作物方面,两村的另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是每年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砍伐140-150平方米的树木。在了解了这两个村庄的基本情况后,我们从三个主要方面调查了这一地区的实际情况。

(1)农民生活问题,

两村农业生产基本靠天气,农业生产人均收入低。吊桥河村的家庭经济几乎是空白。少数村民利用闲暇时间到山里采集天然药材,贫困家庭有70多户。几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也在外跑运输或打工,主要收入是农业生产。圣仁堂村家庭经济比较突出,以养牛为主,部分农户也养蚕。家庭中食用菌的种植主要以。

②教育。

教育方面,两村没有村级小学。为了开发天堂寨的游客住宿区,今年天堂寨被拆了。学生在20里外的白庙河和九子河学习。全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由于今年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援助措施,学费有所降低。以中学为例,以前是300元/人*学期,现在降到了160元/人*学期,但是吊桥河村至今没有一个大学生,圣仁堂村只有6.5万大学生。

③农村医疗。

近年来,由于“下乡”活动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两个村现在都建立了自己的村级卫生室,配备一至两名医务人员,基本上可以解决村民的一些常见病。但总的来说,医疗设施简陋,医务人员水平有限。发生严重疾病时,必须去30里左右的镇级医院。

(2)农村税费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税费改革不仅有利于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这次下乡活动中,我们也对农村税费改革进行了初步调查。在全国农村都在进行税费改革的同时,罗田县政府也在这项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以吊桥河村和圣仁堂村为例,两个村的村委会都在体制内解决了财政供养人员问题。吊桥河村村委会为* * *四人,即一个村长、一个账本、两个会计和一个办公室,圣仁堂村村委会为* * *七人,除了村长书记和三个会计。

现行税费制度是农民纳税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农民的采访,我们知道,在村委会的宣传下,农民确实感受到了税费改革带来的好处。现在土地税从原来的70元/亩降到了58元/亩,取消了很多针对农民的税费。水利、筑路、植树造林、集体生产等公益事业也采取了“一事一议”的办法,教育学费也明显降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干群关系也明显改善。

(3)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下乡”活动中,我们的服务团队通过对各级政府和当地农民的了解,分析了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进行归纳和整理:

受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吊桥河村和圣仁堂村都位于罗田线以北的高山区,山区多,海拔高,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虽然是一级光能区,日照充足,但光能利用率低。65438+10月冷月平均气温3-6℃,最热月28.4℃。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干旱和低温。由于气候原因,基本不适合大规模种植板栗,可发展的经济作物数量有限。农产品产量不太高,交通不便给农产品产量和农民出行带来不便。

科技信息和人才的制约吊桥河村和圣仁堂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导致信息相对闭塞。现在两个村都普及了电视,用接收机就能收到8个卫星电视台。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两村都安装了程控电话,其中吊桥河村有5部电话,圣仁堂村有10部电话。而与外界的信息不灵,直接导致了农民家庭经济的盲目发展,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种植信息主要通过食用菌栽培技术员和植保技术员获取。圣仁堂村的家庭食用菌种植基本可以说是“爷爷会种,孙子会种;爷爷种什么,孙子种什么”,技术问题成了致富方法无法推广的主要原因。由于两个村都在天堂寨林场下面,村里没有植保站,也没有植保人才。如果农民问农作物病虫害和农药的问题,都要去九资河农技站。

国家助学政策的取消罗田县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原来是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有帮扶政策。但1996年以后,国家不再设立财政扶贫周转金。

(4)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

根据以上调查的三个方面,我们的服务团队制定了相应的服务计划,并将此服务分为三个部分:

(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活动,主要是水稻;

(2)农药基本知识和安全使用农药的宣传活动;

③食用菌茯苓栽培技术宣传活动;

2、送科技下乡相关农业知识宣传活动

常见害虫及其防治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知识的宣传主要针对水稻和小麦这两种最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和本地区常见的病虫害。我们散发传单,直接到田间去帮助农民。“三农”小组全体成员向吊桥河村、圣仁堂村发放宣传单***100份,宣传的病虫害主要有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小麦霜霉病、白粉病、锈病等。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也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探讨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方法,在整个活动中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好评。农民们表示,这些植保知识是农民们所需要的,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茯苓栽培技术的宣传

茯苓栽培技术的宣传主要在圣仁堂村进行。我们的“三农”服务队走访了圣仁堂村27户种植茯苓的农户,向他们发放了茯苓栽培技术宣传单,收集了农户在茯苓栽培、加工、销售中遇到的困难,还向岭农赠送了试管、PH试纸等一些简易菌种栽培工具。吊桥河村的宣传活动主要以技术宣传为主,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经济,种植茯苓等食用菌。在这次活动中,我们* * *发放了100份传单,其中圣仁堂村35份,吊桥河村65份。因为这一带灵农的种植方式比较原始,有很多不科学的。在这次下乡活动中,食用菌科技下乡受到了当地茯苓农民的高度赞扬。

农药的安全使用

结合农药知识问卷调查,开展农药基本知识和安全使用的宣传。农民普遍反映农药质量越来越差,用药效果不好。我们对生物农药、复合农药以及目前农药的低毒做了一些宣传,解答了农民对农药质量的疑虑。针对农民对农药使用的安全意识不高,我们还做了一些农药安全使用的宣传工作,如稀释法、农药喷洒人员的安全等,也受到了农民的广泛好评。本次宣传发放传单100张,吊桥河村50张,圣仁堂村50张。

3.问卷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问卷分析:

话题1:反映农民对农药的认识;

(1).了解方式:问题1,其中“农技站”占46.6%,占多数,“电视或广播”占18%,仅少数。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对农药的了解非常有限(因为农技站不是正规的提供农药知识的场所,只是一个经营机构)。问答第1期(病虫害知识及农药使用方法),大部分人对病虫害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一般认为,病害主要是叶子变黄、枯死或腐烂造成的,虫害主要是叶子上的洞或被昆虫吃掉的齿痕造成的。但他们一般不知道如何对症下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疾病或害虫。由此可见,农村急需这方面的知识,农民需要科技下乡帮助他们防治病虫害。

议题2:反映农民对农药作用及其防治效果的认识。

对农药作用的认识:问题2:差不多100%的人认为农药对农作物的丰收非常重要。

对防治效果的认识:问题3,约73.4%的人认为农药的效果不持久,时间长了也不是很有效。这说明农民已经下意识地意识到了害虫的抗药性;问题7:约42%的人在使用的农药无效时换药,约32%的人会增加用药量,这反映出部分农民对如何防治病虫害仍是基于主观意识而非科学依据;问题10,约51.6%的人每年每亩花在农药上的钱不到30元,约29.7%的人花30-50元,很少有人花50元以上,约18.8%,这反映出只有约20%的人非常重视农药的作用,其他人当然可能。

议题三:反映农民对农药种类的了解。

对农药种类的认识:问题8,本题为多选。现在大部分人都想用剧毒农药,但是很难买到。他们大多使用乐果、农达、杀虫脒等农药,当然也有部分使用剧毒农药。问题12主要涉及农民对天敌昆虫的看法。大多数人认为杀虫剂更好,但他们也对它表示出一些兴趣。问题13涉及转基因抗病作物,约79%的人想尝试其中的一部分,这反映出农民还是很欢迎新技术的,但同时也是盲目的,不考虑其风险。

议题四:反映农民对农药副作用的认识。

问题5,约88.8%的人认为农药使用越多越好,这反映出农民还是意识到农药的副作用;问题11中,69.8%的人认为农药对周围的人和动物有影响,22.2%的人认为影响非常大。看来农民在日常使用中受到了农药副作用的影响。

议题五:反思农民如何使用农药。

问题4,问题2,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民在使用农药的时候是不科学的,效果也不是最好的。

综上所述,当地村民对农药了解不多,大多对病虫害不了解,对农药的种类知之甚少,对农药的防治效果不是很清楚,对农药的副作用缺乏了解。这说明山区农民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支持,这也是我们当代青年的责任。

(3)、后期工作

返校后,队员们开始总结整理活动中的各类资料。在从8月11到8月16的近一周时间里,张组员在整理完农药使用情况调查表后,对相关数据进行了一些统计,并通过五个专题对调查表反映的问题和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在当地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崔大伟通过网上资料和图书馆的相关书籍,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论文《大别山区税费改革实施情况调查》。其余队员也总结了自己在“三下乡”期间的感受,开始撰写《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并整理了其他图片和文字资料。

8月14日晚9点,“三农”团队全体成员齐聚18号楼活动室,召开“三农”经验座谈会。座谈会上,全体成员畅所欲言,交流了自己在“三农”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通过这次座谈会,队员们表达了对“下乡”活动的加深理解。

四、有效性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三农效果,我们设定了以下评估标准:

1.整个活动的计划

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我们制定了一个相当完整的计划。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说大部分活动都是在计划下进行的,大部分计划都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但由于对自身条件估计不准确,有些项目在计划中难以实施,比如农业昆虫知识展。

2.所开展活动的实际效果

从我们开展的几次活动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大部分都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尤其是农药使用和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宣传,深受农民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其他项的效果也还不错。

3.农民对这项活动的接受程度

为了让农民充分接受我们带来的知识和技术,我们采取了口、手、脑三位一体的方式,让农民不仅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真正达到科技下乡的目的,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我们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4.团队成员的收获

经过十天的“下乡”实践,虽然山区条件艰苦,但队员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积极面对和克服各种问题。座谈会上,队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在制作宣传单的过程中,队员们大面积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大量资料,咨询专业老师,先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平时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从来没有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也教会了我们任何知识只有用在实践中才有价值。在服务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又一次加深了对“三农”问题的理解,带着一股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热情,了解了农村的实际问题,坚定了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5.完成调查报告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份调查报告,我们特意从这个实践团队中挑选了几名擅长写作和总结的成员。他们统计了我们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查阅了很多书籍,咨询了很多老师,经过近一周的不眠之夜,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

总结:

经过十几天的三下乡服务活动,回想我们经历的实践活动,感觉三下乡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但也有很多教训。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选择的服务点是典型的。首先,这里地处大别山上的贫困地区,也是一个非常缺知识、急需知识的地区,也就是说需要下乡;其次,这是一个旅游开发区,正面临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我们三农的价值;最后,在这里,有的地方发展了一段时间,有的地方没有。这两个地方的情况完全不同,这为我们以后的调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我们开展的几个活动都是紧密结合农村的,比较符合农民口味。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更容易被农民接受,这是我们服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条件。

参加我们团队的成员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他们不仅专业技能高,而且思想素质高,能吃苦耐劳,这是这次活动顺利进行的精髓。

至于工作不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体现在本次活动的初步方案中。由于没有完全了解所有的情况,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有些活动无法按计划进行,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被动性,影响了整个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体现在这次活动整体深度不够,大部分工作只能停留在浅层次,没有深入。当然,这其中有一些客观原因,就是我们的知识不够,但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的资料,以至于临阵退缩时没有证据可查。

有经验有教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修行。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活动,让我们在学校学到了更多的理论知识,并在将来应用到实践中,以便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下乡”活动虽已圆满结束,但任重道远,“下乡”工作将一如既往地继续下去,成为大学生特别是农业院校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三个代表”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特殊渠道。

参考资料:

植物科技学院“三下乡”活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