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第14卷电子书地址
第一单元中学时代
本单元的主题与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特定时期密切相关。材料方面,首先,启发性的句子激发学生对美好中学时代的憧憬和幻想,培养他们的自豪感;然后设计了唱歌、读音乐诗、欣赏、学吹单簧管等教学栏目,供学生参与。《新世纪新世代》这首歌作为学生的演唱曲目,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意义,适合教育青少年,更是因为它适合学生用音乐来演唱和表演。这首歌分为两个部分。音乐在情感上构成了“优美抒情”与“充满活力”的对比,在节奏上构成了“明快”与“宽广”的对比,意义是一步步递进的。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安排节拍节奏、打击乐伴奏等活动,有利于学生情绪调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为了配合变声期对学生声音的保护,安排了小知识板块供他们阅读。“你知道吗?”。《中学》和《长大后我会是你》两句歌词入选配乐诗朗诵。其中,《中学时代》旨在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珍惜美好的中学时代;“我长大了就是你”仅限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校园环境。《飞舞的花瓣》是歌颂人民教师的代表作,演唱形式为混合合唱。这部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力量变化明显,感情起伏强烈。《校园的早晨》是一首活泼的二重唱,歌词轻松自然,富有教育意义。学习演奏单簧管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开设的器乐学习栏目。从这本书开始,陆续在一些单位出现。其主要意图是以单簧管为例,提醒学生学习器乐的方法,帮助他们了解演奏单簧管(或其他乐器)的方法。
第二单元歌唱祖国
本单元的编写与国庆节紧密相关,意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按照正常的教学安排,第二单元将在9月底或10月初进行,结合学校举办的国庆庆祝活动,有利于拓展音乐课的空间,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价值。
本单元共六首作品,包括五首声乐作品和一首器乐作品。教学栏目的安排相对集中,以歌唱和音乐欣赏为主,中间穿插一些实践活动。歌唱祖国是一种准国歌,唱了半个世纪。音乐欣赏的素材选择比较广泛,从大型合唱作品《歌唱祖国》到学校音乐《祖国的宋松》都有。《祝福祖国》是一首用民族唱法表达的新作,《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是一首带有流行腔调的颂歌。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拓宽学生接触同题材作品的视野,选择了斯美塔纳组曲《我的祖国》中的伏尔塔瓦河。
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
《金秋》以喜庆的秋天为主题,力图向学生展示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秋景画卷。曲目的选择既突出了秋天的季节色彩,又有意识地突出了秋天特定的收获场景。从音乐形式看,既有独唱,也有合奏;从乐器的选择上,既有西洋乐器,也有民族乐器;从情感上看,既有柔美抒情的风格,又有欢快喜庆的气氛。在一系列欣赏曲目之后,安排了歌曲《西风之言》和音乐诗朗诵。在整体设计上,采用美国艺术家精心编制的图片,将摄影作品《秋》和国画《晚秋》融入其中,营造出真实可感的秋天环境,将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绘画等相关艺术有机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第四单元中国大地(1)──辽阔的草原
本单元是介绍中国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地理特征系列专题的第一单元。以“辽阔的草原”为主题,选取与草原地理环境相关的音乐作品,展现草原人民豪放的性格和独特的音乐特征,以及蒙古包、服饰、乐器等个性鲜明的生活场景。最后还开设了“表演”栏目,让学生通过综合表演体验民族民乐带来的真情实感。欣赏曲后面附有一些文字描述,作为小知识,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哈萨克、藏族等民族音乐的不同特点。
第五单元全球巡演(1)──亚洲之声
本单元与第四单元有相通之处,都是通过连载介绍,拓展学生理解音乐的途径和视野。不同的是,第四单元是在中国的范围内,这个题目着眼于世界,介绍了六大洲(不包括南极洲)各地各具特色的音乐以及通过这些音乐展示的不同地区的文化、民族和自然风光。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要求。这个题目的内容不仅涉及到地理知识,还涉及到种族、建筑、乐器等诸多方面。这部分学习什么都要求,但不要求熟练,教学以开放式欣赏为主。需要注意的是,音乐作品只是展示世界不同文明方方面面的窗口,而不是学习的唯一素材。
第6单元旋转舞台
旋转舞台是一项综合性的表演和评价内容。在栏目设计中,引导学生以新星挑战赛、新年音乐会等形式回顾和完善本书的主要内容,通过亲身参与演奏活动了解和提高音乐演奏水平。明日之星挑战赛涉及演唱、欣赏、音乐知识等多种形式,以及答题第一、考核、比赛等多种手段。新年音乐会以节目单的形式出现,但里面的节目只是一个参考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意,开发新的节目或学习当地喜爱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这个单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具体的活动,全面、客观、综合地评价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主导地位应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教师不应代替学生的工作。本单元之后设置一些纪实栏目,旨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音乐学习情况,帮助学生以感性的方式建立对音乐艺术的感情。
七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七年级音乐实验教材第二册,从2003年春季开始在全国大部分教材规划实验区试行。和七年级上册教材一样,七年级下册教材也包含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人文主题,围绕主题选取具体的教材。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的具体要求,设计了歌唱、音乐欣赏、学习演奏单簧管、配乐读诗、音乐故事、音乐情景喜剧、音乐游戏等栏目,其中音乐故事、音乐情景喜剧、音乐游戏为新增栏目。这些教学栏目的安排遵循了课程目标中“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的过程和方法,为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和活动开辟了多重渠道和窗口。
第一支单曲《春天的声音》
一,写作意图
本单元的内容设计与春季开学这一特殊时期密切相关。目的是让学生以“春之声”为主题,听、唱、玩描绘春天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加深对音乐学科价值的认识。在内容安排上,首先选取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天》作为书面材料让学生朗读,并配以背景音乐(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春天的歌》),将学生带入一个春天的美好情境,唤起他们对春天的美好感受。接下来安排的演唱曲目是莫扎特的抒情歌曲《渴望春天》,突出了春天的诗意,与学生春游活动有关;《中国新疆的春天》(小提琴独奏)、《肖春》(独奏)、《春节序曲》(合奏)被选为欣赏曲目,《春天奏鸣曲》(小提琴独奏)被选为外国作品。最后,选取20世纪初著名的校歌《春游》(李叔同作词)作为学生作词和器乐演奏的内容。
因为表现春天主题的音乐作品很多,在素材筛选上,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选择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作品;还注重不同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此外,在教材中有意识地渗透地理、历史、古诗词、民俗等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有助于开发音乐材料的人文价值。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安排为2个课时。第一节课由带音乐的诗歌朗诵和唱歌组成,第二节课由欣赏、学习演奏单簧管和音乐活动组成。
第一节课,根据课本的顺序,可以先进行“以乐读诗”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先安排“唱歌”。这两种安排都能起到较好的导入作用,能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二节课要注意区分“欣赏”曲目中所隐含的不同情绪、不同表现形式和基本音乐元素:《新疆的春天》是一首无拘无束、欢快歌舞的器乐独奏,切分音节奏和装饰音的运用具有典型的新疆风格;《春晓》是一首简单、深刻、难忘的抒情歌曲,采用了七音优雅的音乐音阶;《春节序曲》是一个以欢快喜庆为背景的秧歌场景。双簧管迷人的音色在管弦乐队的衬托下格外动人,同样使用切分音节奏和装饰音,但采用的是汉调式。贝多芬的小提琴和钢琴《春天的奏鸣曲》让人感觉旋律非常流畅清新,沐浴在春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实践中提到了“和弦”的概念。春游可以设计多种形式,比如用单簧管演奏,器乐合奏,用单簧管或小乐队伴奏演唱。写春游歌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歌曲中词与歌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为学生分析歌曲、了解歌曲写作的基础知识做铺垫。
第二单元红旗飘飘
一,写作意图
本单元继承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歌唱祖国》的主题意义,旨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音乐素材方面,有义勇军进行曲、国歌、歌剧《江姐选曲》、管弦乐、流行歌曲、合唱歌曲等。虽然主题相对集中,但音乐表演形式也不尽相同,如少女演唱的《绣红旗》;《红旗颂》是管弦乐合奏;《红旗飘飘》是独唱;《国旗颂》是合唱。从音乐和相关文化的渗透来看,本单元也做了更细致的处理。如《音乐总动员》介绍了国歌的背景和词曲作者田汉、聂耳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下的创作激情,与20世纪上半叶“抗日战争”前夕的历史密切相关。《红旗颂》配图是董著名的油画《开国大典》,在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它与视觉艺术相结合,从音乐和艺术的角度讲述历史,提醒学生关注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红旗飘飘》是2000年中国奥运代表团的一首英雄歌曲,配有中国首位奥运冠军许海峰的图片,将体育与音乐联系在一起,等等。从时间上看,本单元的教学是在4月初的清明节前后进行的,从教育内容上看,与学校组织的祭扫革命烈士陵园活动接近。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安排为2个课时。第一节课是唱歌作曲,第二节课是欣赏和音乐活动。
学生从小学开始接触国歌,并驾齐驱。本单元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国歌内容,还对演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弱唱、三连音等特征节奏,还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国歌”。《绣红旗》可以设计成一种歌唱表演的教学形式。学生们可以以不同的角色表演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监狱里庆祝新中国诞生的场景。《红旗飘飘》让学生分组表演奥运会的场景,可以是代表团的场式,也可以是颁奖升旗等情节。欣赏《国旗颂》时,学生可以结合乐谱注意第二部分。结合观看开国大典时历史盛况的视频,感受《红旗颂》的恢弘气势。
第三单元古韵
一,写作意图
本单元的设立旨在深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本单元是八年级上册《八音乐》的姊妹篇,两者都是汉语母语音乐文化教育的具体材料。在设置栏中,在介绍春秋时期博雅和子琪的知己故事时,请欣赏古琴曲《流水》。唐代大诗人王维创作的歌曲《阳关三记》,旋律古朴雄浑,艺术感染力极强。安排“音乐情景剧”栏目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阳关送别的场景,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这是在教学一线收集的教学案例,可操作性强,易于调节课堂气氛。为了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为了避免以后的教材出现过多的重复,我们没有不切实际地追求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完整性”,而是捕捉了“几朵小花”,由点到面,对中国古代音乐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安排为2个课时。第一节课可以安排“音乐故事”和“欣赏”两个内容,第二节课是“歌唱”和“音乐情景喜剧”。
在本单元中,以“山河遇知音”的故事揭开了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神秘面纱。后来的《阳关三记》、《楚商》、《秦王破阵乐》等,都透露出中国古韵中音乐、诗歌、舞蹈紧密结合的特点,或表现出古代雄浑质朴的音乐风格。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的材料,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环节。
第四单元中国大地(2)-江河流经千古
一,写作意图
从形式上看,本单元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辽阔草原”的延续。在具体内容上,选取了《长江之歌》、《黄河船夫之旅》、《乌苏里与塔里木河之旅》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典型音乐作品。在这个单元中,不仅突出了河流的自然之美,还强调了长江和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七千年文明史的象征意义。比如《千古流芳》中有“天下多少事兴亡,我在中国。”中国有自己的英雄魂,江河永流。《保卫黄河》中的“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自然,这个单元可以用地理知识进行交流。在音乐知识方面,对旋律、曲式结构、散板、切分音节奏提出要求,并安排综合练习,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学习内容。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安排为2 ~ 3课时。第一节课可以安排“歌唱”或“欣赏”两个内容,第二节课可以安排“欣赏”和各种旨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活动,第三节课可以安排欣赏和器乐合奏。
从材料上看,本单元所包含的歌颂祖国江河的音乐作品,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有助于学生自由联想,体会音乐的抒情性和描写性特点。从学科知识来看,本单元包括民歌知识、歌曲结构技法、表演和演唱形式等。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集大量相关的文字、图片、录音、DVD等资料,在课堂教学中互相分享。
第五单元“环球旅行(二)——漫游欧洲”
一,写作意图
本单元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环游世界之旅(1)-亚洲之声”的延续,同时也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民族民间音乐为重点,充分发掘教材的新鲜感。在这套教材中,这样的栏目在课程标准中多是基于这一原则。欧洲专业音乐创作(尤其是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后期的音乐)是传统教材的主要内容(有时甚至是外国音乐的唯一内容),但这套教材打破了旧学科的藩篱,将这部分材料有机地组合成几个人文主题单元。比如《四季》(维瓦尔第)、《春天奏鸣曲》(贝多芬)、《伏尔塔瓦河》(斯美塔那)、《动物狂欢节》(圣意三)等等,在这套教材的前几卷中已经出现过。此外,以下教材还将涵盖音乐家肖像、西方乐器展览、西方音乐发展等单元主题,以便更有效地介绍这些资料。本单元的专题栏目是“音乐游戏”。借助游戏,引导学生围绕音乐融合欧洲各国的地理、艺术、舞蹈、建筑等内容,有利于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安排为2 ~ 3课时。可以灵活掌握每个课时的内容安排。我们可以从地理位置、音乐形式或者不同的文化特征入手。教材中选取的一些图片,代表了一些国家最有特色的人或事,应该引起注意。
第六单元银幕之歌
一,写作意图
本单元内容仅限中外影视音乐。既有影视主题曲和插曲,也有器乐。从选材的角度来说,难度更大。这不仅是因为可利用的材料丰富多样,而且人的喜好和掌握材料的范围必然会影响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我们力求从音乐与影视的结合点向学生呈现音乐与影视结合的不同方式,也力求突出音乐本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例如,我们选择了根据中国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曲,这将有助于学生在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对电视音乐的价值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使学生能够立体地欣赏艺术。《我心依旧》、《辛德勒的名单》、《卧虎藏龙》等主题曲。是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音乐,其中的音乐由大提琴家马友友和小提琴家帕尔曼演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由于影视音乐的特殊性,其画面被美术编辑移植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安排为2 ~ 3课时。第一节课可以安排“唱歌”,第二节课可以安排“欣赏”和一些参与式的音乐活动,第三节课可以安排欣赏和情景喜剧表演。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总结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别(如主题曲、插曲、剧情音乐、背景音乐等。)结合音乐经验,并能够理解影视音乐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