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中学概述
明清道南书院。追根溯源,雄中缘起可以往前推至道南书院。道南书院是天风书院和灵江书院的合并和扩展。
北宋第二年(1065),南雄太守陈数在小东门(今市政府、迎宾馆)划出一块地方,建立为“国学”,教育民智,由此开始了南雄政府办学。
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南雄知府江浦在周雪西部创办了大中书院(后改名弘道书院、天风书院)。
乾隆三十一年(1765),苏州常州人宋启元调任南雄太守,积极倡导当地开明绅士捐钱捐物重建天丰、灵江书院,并从州学中划出地方供书院办学,使书院面积增至20余亩。
陈清扬主要负责重建学院。此人为官时间长,工作认真负责。他很“勤奋”,项目不到半年就完成了。重建后,天风与灵江书院融为一体,建有元宝堂、培风阁、池畔、大观楼等。整个书院因其“规模之大,气象之洁”而备受赞誉。宋启元请朝廷大员杨为新书院命名时,杨将其命名为“道南书院”,并说“道南为显山先锋”,“道南”二字意为将中原文化推向南方。
清代南雄人曹友宾,力学、历史百子,热心地方教育。他掌管学院,并担任学院的负责人。详细写了《十三经》、《古诗校订》、《历代诗选随笔》、《朱风手艺》、《天净阁》四本书。清代名臣胡鼎回乡后,道南书院主教编撰《御诏篡鉴简编》,并撰写《双百录文集》。从北宋到清末,道南书院及其前身,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以讲坛和书房为阵地,以思想和文字为手段,在南雄传承中华文明,传播儒家文化,为弘扬南雄本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清末,道南书院完成了历史使命。光绪三十二年(1906),道南书院由直隶南雄府周知沈之干更名为南雄州立中学,曾嵩任督学(相当于校长),这是南雄近代教育制度的开端。书院改革后,开设了10多门课程,包括修身、读经、数学、辞章、中外历史、图画、中外地理、外语、博物、理化等,学制4年。当时南雄中学有5名教师,其中省师范学校毕业生1人。有40名文化素质较高的学生,也有学者来此深造。州中学第一届毕业班40人。毕业后,他们都被授予龚升的起源根据国王詹姆斯学校的章程。
民国二年(1913),南雄国立中学被勒令转制为省立南雄中学,直属省教育厅,中学督学被撤销,改名为校长。首任校长是陈泽东,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主修英语和德语。
民国七年(1918),军阀混战,南北好言相劝。北军从江西入侵南雄,南雄中学的书籍和用具被烧光。师生分头逃离,学校被迫停课。
次年,南雄中学临时借用城外水南的天后宫和兴隆寺,直到民国十年(1921)才搬回原元宝堂校舍复课。
民国十三年(1924),省立中学南雄中学经省政府命令改为省第六中学,是当时全省十所省立中学之一。时任广东师范大学、南雄毕业的王洪怀出任校长,将中学阶段由四年改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正式实行新学制。但那时候只有初中,没有高中。民国二十二年(1933),中山大学毕业生、从化人卢傲霞出任校长,学校向省政府申报拨款,在高中设立一个师范班,初中再招一个班,使学校的班级增至5个。次年,第六省立中学改为南雄省立中学。
至此,南雄中学成为粤北两所省立学校之一(另一所是韶州师范),是粤北最高学府,更无愧于百年名校的美誉。南雄中学,一所省立高中,自民国二十二年(1933)由卢傲霞(中山大学毕业生从化)任校长以来,走上了一条不断成长壮大的曲折道路。在那风雨飘摇的一年,学校多次遭到战火的袭击。虽然历经沧桑,但仍像市区的三英古塔一样屹立不倒。
卢傲霞在担任南雄中学校长期间,努力筹措办学经费,聘请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增设图书馆和理化仪器室,购置物理、化学、生物的标本、模型、图表,加强直观教学。卢奥霞非常重视体育。在他担任校长的第二年,每年的4月25日都要举行校庆运动会。
民国二十四年(1935),粤西北绥靖公署在韶关召开运动会。卢奥霞和时任南雄县长的姚带领20多名运动员(多为省南雄中学学生)参赛,获得总成绩第二名。
民国二十七年(1938),为方便初中毕业生升学,卢傲霞向省里提交了助学金,为普通高中增设一个班,修建校舍。之后,校长卢奥夏加入抗日军队,毕业于中山大学的清远人金亮继任校长。当时日本飞机飞过南雄上空轰炸,很多导弹落在学校附近,让师生们很紧张。于是他们向省政府申报搬迁学校,得到批准后,在承庆乡古树堂附近的龙华寺建起了新校舍。
民国二十九年(1940),学校迁至龙华寺新校,校长为黄培才(龙川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当时的南雄中学是一所省属高中,高中三个班,初中三个班,是一所完整的完全中学。
民国三十三年(1944)冬天,南雄沦陷,日寇横行,学校用具书籍全部被烧光。时任校长的黄(顺德人,师范大学毕业),带领100多名师生,连夜逃往江头市场,等待省教育厅安排去处,后奉命转战河源县上官乡上课。
日本投降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省立学校南雄中学从上湾乡迁回南雄。因为原元宝堂校舍已被县中学使用,我们只好在关帝庙(现雄州街道八一路小学)上课。经过多次交涉,下半年县中学退出,9月学校才得以搬回元宝堂继续办学。
民国三十六年(1947)八月,黄继志(梅州市梅县区人,北京大学毕业)任校长,直至新中国成立。当年5月,黄继志就任校长时,南雄中学举行了40周年校庆。
抗战胜利后,社会相对稳定,生源扩大,各省教育经费增加。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省立高中南雄中学,初高中四班五班,在校生310人,教职工27人,其中大专毕业生18人,清代学者杨学一人。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上半年,学校增至10个班,学生432人。
从民国十五年(1926)到建国前夕,23年来,省属学校南雄中学共培养高中、初中毕业生1102人。这些毕业生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杰出人物。比如当年师范班毕业的尹继昌,后来成为广东著名雕塑家,广州著名的五羊石雕、孙中山石雕都是他的代表作。
南雄中学,粤北最高学府,不仅为南雄,也为战火纷飞年代的其他县(尤其是始兴县)培养了大批人才。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人才,还培育了一批具有先进革命思想的仁人志士,成为南雄革命斗争的摇篮,使之成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详见《百年雄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