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县社会

80年代试验、研制、引进和推广的科技项目,应用效果显著:大面积推广配方施肥,改变了以往偏施氮肥的习惯,增产效果显著;开展农田杂草调查,基本摸清全县农田杂草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为合理使用化学除草剂提供信息;选育“惠晶804”水稻品种,满足大面积种植的需要;开发恢复历史名茶“瑞草魁”,通过省内专家鉴定,在姚村乡得到恢复开发;1986年春,从南京市农科院引进山楂、桃、巨峰葡萄等果树良种,在十字广林浦林场栽培推广。

1986下半年,狮子、水明等7个乡镇培训推广“活拔鹅绒”技术;

1986年中桥乡黄本新小池塘人工养蟹实验成功。

1986年冬季,食用菌草菇大面积(3亩)栽培成功;

1986年,建平乡成功引进“德日2号”萝卜试种,亩产3万多斤;

1987年2月,在广州军区后勤部参观学习推广“猪快速育肥”技术。

1987年,无籽西瓜被引进到县里各个经济站试种。

2011制定颁布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科普示范县工作扎实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工程郎溪县启动实施。民国时期,鼎盛时期城乡只有100多名中医,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他们大多是药房的在职医生或同时从事制药行业。郎溪解放时,全县有60多名中医,20多名专业医生。

建国后,1955上半年,城关组织了第一个中医联合诊所。8月,1956,县医院开设中医科。1958有50多名中医。1987年末,全县共有中医从业人员27人,其中副主任中医1人,主治中医11人,中医8人,中医7人,中医人员8人。此外,十几名创伤外科医生和中草药人员分布在县城的城乡。中医濒临中断。全县有岑太、查、胡巧武主任医师、刘绍贵副主任医师。岑太精于内外科,尤其擅长治疗因湿温引起的疾病。胡巧武擅长治疗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刘绍贵擅长治疗肝胆肾病。其中胡巧武1981转入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他的六个孩子都是从事中西医的,可谓中医世家。

建国前西医多经营私人诊所,每个诊所1 ~ 2人,* * 50人以上。在一些城镇和乡村也有一些牙医。

从1952到1954,先后分配了6名助产士和1名药师,是建国后郎溪县最早的具有正规中专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

1957后,大专、中专毕业生逐渐增多。65438-0958浙江医学院姚玉林是卫生系统第一届大学生。

截止1965年底,全县共有医务人员280余人,其中大专、中专毕业生80余人。1987年末,全县中西医卫生人员536人,其中西医461人,技术职称396人,占全县人口的1.62‰。知名的西医副主任医师有岑绍鼎、孙开达、唐慕贤等。岑绍鼎擅长治疗肿瘤,孙开达擅长诊治内科疾病,唐慕贤擅长主治外科疾病,尤其擅长外科。

2010启动“人口计生工作推进年”,全面提高村两委干部和计生专干待遇保障水平;新改建的万玲、东霞、飞里、建平、姚村等5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进一步巩固了计划生育的基础工作。

2013年6月,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实际使用327.68万元,医院招标目录内药品全部网上采购,医院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零差率销售。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化建档率为93.25%;当年接种率为119.14%;0-6岁儿童保健服务管理覆盖率为99.77%;卫生监督和共管覆盖全部9个乡镇。2010年郎溪县本科高考总人数达631人,总达标率44.03%,居全市第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78项加固工程和32项新建工程如期完成;学生车辆整治和校园人防技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12年普通高考本科831人,成功率49%,4名考生进入全市文理科前10名,均创历史新高;首次被授予“优秀高中教学质量县”称号,郎溪中学被评为全市“2012年度优秀高中教学质量”。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和防止青少年溺水得到了国务院督查组和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职业教育中心、实验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开始建设。县技工学校获准挂牌;大力实施“三万工程”,培训、回国、引进人才4.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