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融入各级各类教育各领域、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各中小学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和实践载体,促进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规范“升国旗、唱国歌、向国旗敬礼”的仪式教育。学校每周组织一次升国旗、唱国歌活动,每月组织一次国旗、党旗、团(队)讲话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第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美德,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第三,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各中小学要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弘扬,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爱、重民、守正、主持正义、尊和、求同等时代价值,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积极育人作用,让师生学习其思想精髓和道德精髓,了解其历史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4.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发挥其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推进中小学国学经典阅读,在中小学营造“学经典、诵经典、爱经典”的良好氛围。常态化、品牌化组织开展“品书读经典”等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通过经典作品的滋养了解中华文明,增强民族意识,养成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质。重视家风家训教育,组织开展“讲家训、写家信、传家风”等主题实践活动,培养中小学生在了解中华传统优秀家风家训中传承传统美德。开展多种形式的孝亲友善教育活动,倡导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帮助同学,让学生心中有爱、有责任,懂得友善,学会尊重。第三,加强法治教育,培育文明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和道德修养。5.加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坚持规则教育、习惯养成和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中小学法治教育。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规划,做到“教材、师资、课时、经费”落实。小学应注重法制启蒙教育。初中生要学习宪法的基本知识,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高中阶段,学生应该形成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进一步加强宪法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普及活动,培养他们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行为。
6.培养中小学生的文明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基本道德修养。加强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和文明举止教育,教育学生说话有礼貌,行为有节制,待人真诚,行事有信仰。指导学生上好课,完成每一项作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学生节水、节电、节粮、环保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珍惜资源,形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尽可能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和体力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第四,完善招生机制,完善评价体系,着力改进教育模式。7.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各类高中招生要完善以升学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重要参考的招生机制,完善多元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制度,用多把尺子衡量人才,促进学生全面、个性成长。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公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机制,完善民办中小学招生制度,严格控制中考难度,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8.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在德育中的导向作用,构建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规范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和程序,完善品德与习惯、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艺术、创新与实践等素质评价。坚持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社会公告制度、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监测制度,推动学校和教师重视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立足全面发展,注重身心健康,努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9。加强体育和健康教育。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开展冬季长跑、校园足球等阳光体育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积极开展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预防教育,加强禁毒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提高学生“拒绝毒品、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防溺水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普及应急救援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增强自救自护能力。
10.提高艺术和科普教育。坚持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促进艺术教育发展。改进艺术学科教学,完善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拓宽科普教育渠道,丰富科普实践活动内容。坚持深化中小学生全市艺术节、科技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活动,搭建提升素质平台。加强唯物主义、无神论和反邪教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11.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体系,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测。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热线运行机制,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平台。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每月开设不少于2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一步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的能力。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加强“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对待挫折,珍惜生命。第六,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材教法,努力推进课程教育。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围绕“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价值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和个性成长,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强各类拓展课程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普通高中要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推进选课走班、分层分类教学。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构建多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完善“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牢固树立“主体德育”的理念,挖掘各门课程的德育内容,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教育功能,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
13.在中小学开设德育课程。强化通识德育理念,明确各门课程的德育要求,开发各门课程的德育功能。严格音体美德育和班级管理,充分发挥音体美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整合德育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深入挖掘杭州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教育资源,大力宣传和弘扬当地的乡村仙文化。鼓励学校立足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深化课程改革,开发和开设有特色的德育选修课。
14.重视德育教材建设。优化教材教法,强化学科教材更新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要求。切实加强德育教材建设,各地学校按要求用好国家级和省级德育教材。建立健全教材更新制度,做到各学科教材定期修订更新、教师讲义定期更新、学科教师教材重新开发,有效促进教材和讲义跟上学科知识进步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中央、省、市委最新要求。七、坚持五美并举,建设美丽学校,努力推进文化教育15。推进美丽学校(文明校园)建设。以“环境优雅、内涵丰富、师生和谐、特色鲜明、人民满意”为建设目标,以引领学校内涵、特色、多元发展为重点,实施创建美丽学校(文明校园)、建设美丽教室、建设美丽班级、培养美丽教师、培养美丽学生五大工程。大力推进文明校园创建,把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一系列活动有机融入到以“美丽学校”建设为主要载体,促进校园环境外在美和学校质量内在美的有机结合,促进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通过创建“美丽学校(文明校园)”,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认可、人民满意、学生喜爱的优秀教育集团,使“美丽学校(文明校园)”建设成为教育系统落实美丽杭州建设的生动实践。
16.努力营造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育人的渗透和熏陶。遵循“趣”、“美”、“用”的原则,从学校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以学生喜欢的形式设计校园环境。积极培育学校核心价值观和校风,科学提炼校训、学风、教风、班风。要把学校的“软文化”和“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组织校园艺术节、田径运动会、科技节等活动,大力支持学生社团活动,根据学校制度组织校园文化节和社团文化节。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和俱乐部活动,学生和教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责任和能力。
17.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工作。要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增强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防止网络沉迷或受到不良影响。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自觉抵制非法网络行为。加强网络正面引导,推进德育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各类积极健康的网络教育资源,团结师生,形成良好互动。八、改进时事教育,深化第二课堂,努力推进实践教育18。改进和加强时事教育。以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开展时事教育,促进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世情、国情、省情、市情,更加客观、全面、深入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加强时事教育资源开发建设,建立健全学校教师时事学习制度,利用好国家、省、市三级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结合学校课程和当地学生实际情况开发时事教育资源,满足开展时事教育的需要。加强时事宣传阵地建设,利用好学校宣传栏、校园网、新媒体、电子显示屏等宣传载体,加强时事宣传。各中小学要设立时事宣传栏,安排专人及时更新。
19.广泛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以体验式教育为基础,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组织内容新鲜、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德育实践活动。抓住关键节点和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重点开展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活动、六一国际儿童节“学雷锋做道德少年”活动、七一建党日“唱童心给党听”活动、国庆节“向国旗敬礼”活动。组织开展红色旅游、生态环保、公益志愿服务等富有思想道德内涵的假期学生活动。组织开展“三好学生”、“美德少年”、“优秀团员”、“优秀少先队员”等树选活动,为青少年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
20.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完善中小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制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劳动教育,教育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农业生产体验劳动。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和机制。普通高中应当按照规定开设社会实践选修课。义务教育阶段,要保证三、四年级不少于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五至九年级不少于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1.深化第二课堂工作的品牌。进一步完善杭州市第二课堂管理办法,完善举报考核机制,实行淘汰制,实行动态管理。重点是加强第二课堂场地教育资源与新课改的有机衔接。推进第二课堂教育资源的课程化、系统化,推进“一馆一课”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青少年俱乐部等青少年活动专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坚持面向和服务学生的宗旨,加强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法制教育基地、中小学质量强市教育基地等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将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经费保障,规范有序管理。九、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师德建设,努力促进管理和教育22。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办学,依规开办各类课程。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科学地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减轻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小学实行零起点教学,小学低年级取消书面作业和统一测试,禁止按学习成绩给学生排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分快慢班和实验班。中小学不得在节假日期间违规组织学生补课。进一步完善督学机制,加强督学责任区工作,建立健全专项督导与随机督导检查相结合的长效督导机制,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2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树立育人理念,坚持依法治国,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典型引导和底线规范相结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争做四有教师,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大力宣传“教育最美人物——感动杭城教师”先进事迹。推行新教师宣誓制度和师德承诺制度,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完善学校、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
24.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全员育人,明确学校每一位教职工和各项工作的德育责任,努力做到全员育人、全员育人、全员育人的深入。中小学校长要担负起育人的首要责任,把思想和行动集中到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上来。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理念先进、作风务实的骨干队伍,整体提升我市德育水平。每年开展杭州市教育工作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对在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进行通报。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及其工作,推进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究制定班主任工作长效激励机制,切实提高班主任待遇。从2016起,每两年对15周岁及以上的现任班主任进行一次考核,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班主任进行通报。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网络,努力推进育人合力25。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妇联教育部门协同负责、相关部门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站建设。开展“百万家长进家校”行动,充分发挥“杭州家庭教育热线”、“名师公开课”等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和教育平台的作用,加大对各年龄段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力度,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更加重视和完善家访。班主任每学年至少走访学生家庭一次,鼓励其他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家访,通过有效的家校沟通,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
26.加大正面宣传。各级宣传部门和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单位要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新闻报道要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意识,严格依法报道,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有效净化网络空间,鞭挞各种丑恶现象,帮助广大中小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27.有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综治、公安、文化等部门要与教育部门建立校内外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公安(派出所)与学校(中小学)协商制度,重点整治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营造有利于学校教学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28.积极实施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在司法活动中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司法行政部门要拓宽青少年法律援助渠道,选派具有法制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专业骨干充实法制副校长队伍,组织开展“模拟审判”、“少年法庭”、“我是交通警察”等适合青少年的法律实践活动,帮助学校开展法制教育。
29.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文明办要牵头统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青少年道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城市文明指数评价体系,加大指导和监督力度。各级公安、司法、文化部门要与教育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预警机制,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发挥独特优势,把握青少年特点,更好地组织青少年,更好地团结教育青少年。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对每一名留守儿童进行登记。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场馆应当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支持和培育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服务,拓展教育公共产品供给渠道。
30.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把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研究和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群众团体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育人保障,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将其纳入教育综合督导的重要内容和责任区督学的工作范围,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各级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评估结果应当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要重视地方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单位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支持,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教育系统应当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校长考核、学校发展评价和各类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德育评价,更好地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作用。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根据各自的职责任务,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勇于开拓创新,注重实效,切实把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