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洛丽塔电影或书籍的故事。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最受欢迎的作品。大部分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原本不允许在美国出版,由欧洲巴黎的奥林匹亚出版社于1955首次出版。美国版最终在1958出版,作品飙升至《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洛丽塔》已经被改编成电影。还有与此相关的歌曲、名词、时尚风格。创作背景

《洛丽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之一是,作为移民作家的纳博科夫比大多数美国本土作家更真实地创造了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但这种“现实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不可或缺的自然背景,并没有赋予亨伯特的欲望世界任何社会学意义上的现实感。纳博科夫一直是一个痴迷于操纵幻觉的魔术师。

和纳博科夫作品中的许多人物一样,亨伯特是一个伪装起来的极端个人主义艺术家。他天生敏感且富有想象力,但近乎偏执。他曾在小说中引用一位诗人的话:“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我们必须赋予灵魂美感。”当然,在《洛丽塔》中,这种所谓的“美感”既是艺术的又是诗意的,并且充满了对堕落的愧疚。作为他欲望的对象,洛丽塔只是亨伯特意识的产物,是他异想天开地试图从外部现实和时间中攫取的幻想。摘要

小说描述了一个从法国移民到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伯特·亨伯特,在十几岁的时候爱上了一个14岁的女孩安娜贝尔。最后安娜贝尔死于伤寒,这造就了《亨伯特》中的童恋。他把“小妖精”定义为“九岁到十四岁”。亨伯特先是被一个有钱的寡妇抛弃,后来爱上了房东夏洛特·海兹(Charlotte Haze)14岁的女儿洛丽塔(Lolita),称她为小妖精。

洛丽塔肆意戏弄亨伯特,使亨伯特无法自拔。为了接近这个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和房东太太结婚,成为了洛丽塔的继父。他用零花钱,漂亮的衣服和其他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控制了洛丽塔。小说中女孩的原名是多洛雷斯·哈兹,用西班牙语发音的昵称是洛丽塔或洛,所以是书名。后来房东太太发现丈夫和女儿相爱,一怒之下跑了出去,被车撞死了。亨伯特带着洛丽塔一起走出夏令营去旅行,两人很享受抚摸。当洛丽塔长大后,她开始讨厌她的继父。她意识到“即使是最悲伤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乱伦要好”。于是她开始和同龄的男孩交往,并通过一次旅行逃离了继父,这让亨伯特无法找到。

有一天,亨伯特收到洛丽塔的一封信,信中说她已经结婚并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钱。亨伯特给了她400美元现金和一张2500美元的支票,然后卖掉了房子。买方为该房屋的合同预付了65,438+00,000美元。洛丽塔拒绝了亨伯特恢复边疆的请求,亨伯特伤心欲绝。他开枪打死了带走洛丽塔的剧作家奎尔迪(作品中被女主角认为是东方天才哲学家),亨伯特于1950年因血块死于狱中。十七岁的洛丽塔死于难产。洛丽塔的经历

由于读者的双重兴趣,《洛丽塔》在当时很受欢迎。内容的奇特,文笔的精致,使它成为一部受到脱俗大众欣赏的书。

《洛丽塔》的成功立即将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提升为国际知名人物。纳博科夫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洛丽塔出名,不是我。”这是他的谦虚。纳博科夫的名字不仅响彻国际文坛,也成为出版界的畅销商标。他出生于1899年,直到1958年他60岁时才在西方享有盛名。他的成功可以作为对那些那些年还在奋斗种地的默默无闻的作家们的一种鼓励。

《洛丽塔》第一版才5000。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读完之后,在伦敦《泰晤士报》上写了一篇评论,称赞它是1955年最好的三部小说之一。这次活动,《洛丽塔》将成为国际畅销书。

格林和威尔避开出版社编辑的观点不同,前者看到的是文学和文字,后者只看到表面的淫秽文字。洛丽塔在文坛的最后胜利,可以说是格林的全部功劳。在格林的好评之后,美国小型文学杂志《AncIIor Review》也进行了关注,节选刊登了这份杂志当时的年轻编辑是杰森,他目前正在管理《纽约书评》的双周刊编辑工作。爱泼斯坦。很快美国和英国的出版社也改变初衷,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出版了《洛丽塔》。

当《洛丽塔》第一版由巴黎奥林匹亚书店出版时,英国政府当局要求法国政府予以禁止。

英美问世后,英国内阁也开会辩论,但没有禁止销售。新西兰后来被禁。

《洛丽塔》于1958年7月21日由美国普特南书店出版,随即成为畅销书。1959年1月,《洛丽塔》攀升至《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最后被另一位俄罗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挤下了宝座。当时大部分书评都集中在所谓的“洛丽塔事件”之争,而不是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基本信息

导演阿德里安·林恩

编剧: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斯蒂芬·希夫

演员:杰里米·艾恩斯饰演亨伯特。

多米尼克·斯万扮演洛丽塔。

国家:美国/法国

电影类型:爱情/剧情

颜色:彩色

混音:杜比数字环绕声/SDDS

格式:35毫米宽屏系统

长度:137分钟

对话语言:英语情节

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爱情故事。以在大学教法语为生的亨伯特,年过中年的洛丽塔·君子龙。自从她的初恋女孩在年轻时死去,她心里一直有一个温柔而猥琐的噩梦。那些十几岁的女孩对他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吸引力。他隐藏了这种隐秘的欲望,只呼唤那些肤浅而疯狂的灵魂颤抖的精灵。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母亲)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的女儿洛丽塔,她才14岁。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伯特,一心为自己和洛丽塔找靠山。为了继续和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伯特违心地和夏洛特结婚了。但夏洛蒂最终发现了亨伯特对女儿的迷恋。愤怒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亨伯特与洛丽塔开始了乱伦的爱情,洛丽塔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四处逃窜...直到洛丽塔厌倦了,最后离开了他。失去了生命精神的亨伯特在绝望和悲伤中杀死了绑架洛丽塔的人——克拉尔·昆宁。

也许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深刻或者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男主角对洛丽塔朦胧而悲壮的爱。

电影的最后,洛丽塔和绑架他的男人离开了,男主角疯狂地寻找,却一无所获。

谁也不知道他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也许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悲伤,痛苦和心碎。他对洛丽塔的爱是什么?

是迷恋过去的阴影,还是另一种不为人知的悸动?

三年后,他在曾经和洛丽塔一起生活过的房子里感到孤独,

收到洛丽塔的来信。洛丽塔嫁给了另一个男人,怀孕了,需要钱。他开车去了爱人居住的城镇。

他站在门口,心里很复杂,她打开门,两眼对视。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男主角看洛丽塔的眼神。

喜悦、悲伤、不解、惊讶等。,

当他给洛丽塔四千美元时,她很惊讶,但她不想和他走。

这是我哭泣的地方,颤抖的手,白色的信封,洛丽塔惊讶的声音,你给了我们4000元。

是的,即使你拒绝和我一起去,你仍然可以得到它。

“那是唯一让我着迷的。”颇有身孕的洛丽塔似乎回忆起,那个老人,带着他的狗,喜欢所有的女孩。

强迫他们和男生发生关系,拍照是他的爱好。

“那我呢?”

她得到的是沉默,她没有跟他走。

他流着泪打开了门,她为他送行,对她的小狗说:“和爸爸说再见吧。”

或许从这里可以看出,洛丽塔从来没有爱过,从始至终。

当他开车离开时,他看到一个孕妇站在远处,安详,或许有些憔悴。

一瞬间,他产生了错觉,看到她还是一个风骚的女孩,穿着蓝色的裙子,活泼漂亮。

最终的结果是一声枪响,鲜血和绝望。

他杀了缠着洛丽塔的变态男人,开着洛丽塔独自出行的老爷车。

漫无目的,眼神空洞。

后面是很多警车,追着撕。

他停下车,站在可以看到她的城镇的地方。“我听到了孩子们的笑声。让我难过的不是身边没有洛丽塔,而是笑声里没有洛丽塔。”

1950年心肌梗塞死于狱中。

圣诞节1950,洛丽塔难产去世。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也许有点沉闷。

他延伸了小说没有的地方和细节,也许有人会哭,比如我。在幕后

1962年,电影极客库布里克和他的制片人詹姆斯·b·哈里斯花了1.5万美元买下了《洛丽塔》的版权,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巨款。在剧本初稿中,编剧Caird Williamsham为了达到电影审查委员会的标准,把故事的结局改成了亨伯特和洛丽塔最后结婚。但是没有人喜欢这个结局,所以库布里克决定在不违反审查委员会标准的情况下,尽可能忠于原著。对审查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妥协是电影中的洛丽塔比小说中的12要老。最后,这部小说被库布里克改编成电影《一棵梨树打一棵海棠》。

1962年,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将小说搬上银幕。这个版本在今天看来似乎过于保守,但在60年代初,如此大胆的画面主题却令人震惊,非功勋之类的先锋都不敢吃这个“螃蟹”。

显然,库布里克把这个故事当成了“漫画”,所以它的主题在文化层面上更接近于嘲讽和隐喻,而不是在个体层面上的同情和描写——他想向人们展示人物的荒诞和荒谬。比如这部电影的配乐几乎全是泡泡糖舞曲,还有轻佻的“恰恰恰”......整部电影充满了黑色幽默,其不合时宜的“滑稽”甚至让人怀疑Kudos到底是为了什么。比如有一个场景是亨伯特和一个黑人服务员拼尽全力打开一张折叠帆布床。其滑稽的肢体语言以及与环境和道具的互动让人想起卓别林的桥段。罗已经上床了,这张打不开的床,完成了亨伯特的心愿(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和罗睡在一起了)。但不幸的是,这张床被爱管闲事的黑人侍者制服了——亨伯特的性尝试被挫败,枯萎了。淘气的黑人侍者取笑可怜的亨伯特,而不是库布里克。

从故事来看,这个版本有很多不足之处。最大的遗憾是,影片没有解释为什么亨伯特如此迷恋洛丽塔,库伊特完全忽略了原著中安娜贝尔这个人物。据说一段150分钟的随机片段就足以奠定亨伯特年轻时打下的心理基础,但导演似乎是假设观众熟悉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所以他砍掉了必要的“前因”,让亨伯特从一开始就几乎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但事实上,小说中的亨伯特也曾经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我最终没能保留一个完整的我的安娜贝尔阶段的结局,或许是因为当初那次不成功的约会”——成年后的亨伯特总是流连于童年般天真无邪的美好感觉,所以当他第一次看到洛丽塔穿着比基尼戴着墨镜在草地上沐浴阳光看书后,他就完全被她俘虏了。

其次,演员问题。

选择扮演亨伯特教授经历了许多波折。詹姆斯·梅森是导演库布里克和制片人詹姆斯·B·哈里斯的首选。但是因为这位先生要在百老汇演出,库克不得不考虑劳伦斯·奥利弗。但后者在经纪人的劝说下拒绝了这个角色,于是Ku转向彼得·乌斯蒂诺夫,被拒绝了。制片人再次推荐大卫·尼文,但他同意了。但考虑到他的电视赞助商“四星剧场”会反对这个决定,这厮还是临阵退缩了。最后,詹姆斯·梅森终于下定决心退出百老汇秀,参与《洛丽塔》的拍摄。可惜这个在西北偏北演的“反派”总是一脸不爽,我也从来没见过他所演绎的亨伯特。电影的开头就是故事的结尾:亨伯特枪杀了奎尔蒂。据说出版商想让亨伯特在观众发现他是恋童癖之前变成一个冷血杀手,这样就不会有人同情他的遭遇(!)。

彼得·塞勒斯扮演迷人而危险的电视作家奎尔蒂。你可能会奇怪我为什么第二次提到他,这也正是我想问库布里克的。因为在影片中,角色即使不篡夺主持人的角色,至少也和亨伯特平起平坐——以至于新晋导演阿德里安·林恩笑称影片应该改名为《奎尔蒂》。他的戏份太多了,一个是电视编剧,一个是便衣警察,一个是德国精神病医生,一个是绑架洛丽塔的花花公子。他像变色龙一样不知疲倦地与亨伯特合作,口吃的速度像说唱歌手。也许Ku的意思是,他和亨伯特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绅士,一个恶棍,一个明枪暗箭,一个英国高级知识分子,一个美国低级叛徒。不过塞勒斯在演技上确实很出众,这一点在后来的《奇异爱情博士》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至于洛丽塔,这个天使和恶魔混合的尤物,她在书中只有12岁(!),而她的演员苏·莱昂斯是14(电影1961首映时是15,没有出席;直到1962年英国首演,他才被允许入场。以今天的审美来看,他不具备一个“小妖精”的素质。虽然没什么毛病,但总是缺少那种“致命”的吸引力。人们认为,由于电影分级制度没有实施,库伊特必须谨慎处理性爱镜头,以避免被禁的命运。其实影片中没有“成人”镜头,这无疑让洛丽塔有了一技之长,没了用武之地。假设库布里克是1999拍的这部片子,那一定真的是大开眼界。

雪莉·温特斯饰演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海斯,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粗俗、多情、敏感、神经质。

总之,库伊特没有对人物倾注(我认为)应有的同情或理解,缺乏悲剧感。虽然是大家写的,但我还是忽略了片中的很多手法。而且你会发现,这部电影有明显的希区柯克式的悬疑味道,比如亨伯特计划谋杀海耶斯时的心理活动,奎尔蒂化身后的匿名电话和跟踪——尤其是他在酒店里背弃亨伯特的时候。以及高速公路上的追车场面,都是西科克的精髓,让整部电影相当“娱乐化”——但你知道库布里克的电影里有“娱乐化”是什么意思。

1997年,拍电视广告的美国导演阿德里安·莱恩重拍《洛丽塔》,在欧洲上映。与30年前相比,这个版本无疑更加“狂野”,更加忠实于原著。特别是对男女主人公性关系的描写,可以用“赤裸裸”来形容。毕竟他是《9周》的导演,影片整体氛围相当“软核”色情。

中国粉丝应该很熟悉阿德里安·林恩的风格,比如《9周》、《致命诱惑》、《不道德交易》等等,很早就在D城出现了。表现为情欲强烈,思想深度不足,一直纠结于《热恋中的男女关系,一个中上资产阶级。当他放出要翻拍《洛丽塔》的谣言时,很多评论立刻回应“太烂了”,但林恩不为所动,只是在拍摄结束后重新剪辑,以符合美国严格的反儿童色情法(此法将《铁皮鼓》告上法庭)。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影院的一片红灯。虽然导演的片名很亮眼,影片的演员阵容强大,海外票房也很成功,但没有一家美国发行商愿意碰这个烫手山芋,因为美国社会的乱伦题材可谓过街老鼠,所以影片最终只在有线电视网“Showtime”上率先上映。好在塞缪尔·戈德温公司出高价买下了这部电影的院线放映权,并于1998年9月25日开始了小规模的部分放映。经过近两年的漫长等待,美国观众终于可以看到它的真面目了。

从技术上讲,这两部电影已经今非昔比了。新版的《霍华德阿泽顿》棒极了,有精致的灯光和服装。配乐还邀请了驰骋多年的大师级人物埃尼奥·莫里康,相互呼应,将阴郁、绝望、阴郁的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影片预算高达5600万美元,可见林恩重塑经典的野心。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杰瑞米·艾恩斯饰演的亨伯特教授,他那毁灭性的反英雄形象绝对比詹姆斯·梅森好。另外,小说的磁带版是艾恩斯自己看的,可惜国内粉丝没听出他杀人的声音。

洛丽塔由多米尼克·斯万扮演,她是一个15岁的女孩,从250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当时她还是一名中学生,没有之前的表演经验。它沐浴在阳光和洒水车溅起的水滴中。在草坪上看书的样子,可谓情色经典。未来她还将在吴宇森的《两个英雄》中饰演约翰·屈伏塔的女儿——另一个洛丽塔形象。

梅兰尼·格里菲斯和弗兰克·兰格拉分别扮演海斯和奎尔蒂。

总而言之,两位导演对待同一题材的态度截然相反。前者是讽刺的黑色幽默,后者是感同身受的黑哥特。必须承认,后者比前者更刺激,有着不可阻挡的情绪激荡的势头。或许是先入为主的影响(新版本已经在vcd上发布很久了)。我觉得1997版比较原创,人物饱满,各方面都很精致。虽然诽谤版的库布里克有卖国贼的嫌疑,但我还是坚持认为新版本更好。

注:塞缪尔·戈德温(1882-1974),美国波兰电影制片人,1917年创办了自己的电影公司,1925年与路易·比·迈耶公司合并,成立米高梅公司(。

1997年,洛丽塔的故事第二次被拍成电影。洛丽塔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明亮,更加迷人,但意境也变得浅薄,爱情空虚,只剩下情欲。

2005年,《洛丽塔》再次出现在荧屏上。在戛纳电影节的电影《爱情,不要找了》中,美国导演贾安排了一个21岁的女明星AlexisDziena来演洛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