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实验中学贴吧id
胡适原名思茅,学名弘弼。他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为胡适,这个词恰如其分。1891先生17年2月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籍贯安徽绩溪。其父胡传(铁花,钝夫),清代岁时进贡学生,曾任松湖里卡总督察兼台东直隶知府,其书《台湾省二志》代代相传。王先生过着风骚的生活,于1962年2月24日逝世,享年72岁。
胡适5岁启蒙,在鸡西老家的私塾接受了9年的旧式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守旧派基础。1904年,他进入上海一所新学校,接受了进化论等新思想,并开始在《叶静晨报》发表白话文章。1910年夏天去美国留学,先在康奈尔大学读农科,后转文科;1915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跟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演变》。这一时期,胡适积极探索文学改良方案,尝试写白话诗。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甚至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同年,胡学成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至此,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撰写了《历史文学观念论》、《建设中的文学革命论》等一系列文章,倡导"国语的文学,国语的文学",并相继完成了《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倡导这一理论的同时,胡适在文学创作上也做了一些“尝试”。他的小说和剧本都没有成功过,1902出版的《独特的尝试集》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颇具开拓性。
文学创作不是他的强项。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的另一大贡献是引进新思想。他的易卜生学说和贞操问题都是鼓舞人心的作品。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文集》,再到主持《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的立场和批判的精神。胡适在抗日战争后成为驻美大使。胜利后,历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然而,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身份,从未背叛过五四知识分子。
胡适把新文化运动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它有四个目的:研究问题;输入理论;整理民族遗产;重建文明。按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胡适特别重视治学的方法,多次撰文介绍清代儒学和西方哲学家的“科学方法”,以至于他多次声称自己的学术研究是为了证明和推广其“科学方法”。
胡适的学术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二是中国文学史。虽然《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了第一卷,第二部没有编《白话文学史》,但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著作。后人可以欣赏,可以批判,但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前者的平视与历史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大胆设想”。此外,他对《红楼梦》的创作,对禅宗历史的重建,以及用历史进化论的方法研究中国的张辉小说,都是对开创一种新文体的贡献。
抗战后,由于忙于国事和自身学术水平的内在局限,胡适在学术上未能上一层楼。晚年,他醉心于朱之谜,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不幸的是,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胡适年表
-
生于1891年12月17日,一岁,上海东门外。
1892年2月底,他随母亲冯顺弟搬到浦东。
1893年2月,三岁的他随母亲、父亲胡传仁赴台任职。他先住在台南,然后搬到台东。
1894年,四岁的胡在台东传教认识了方块字。
1895年2月,中日战争爆发,她随母亲离开台湾前往上海。
3月去了老家安徽绩溪上庄,回家读书。
胡川(铁花)八月死于厦门。
1896年六岁时,他在家学习。
1897年七岁,在家读书。
1898年,8岁的他在家学习。
1899年9岁时,他在家学习。开始接触中国的古典小说。
1900年我十岁在家学习。
1901年十一岁在家学习。《子同治鉴》引用了范真的神灭说,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2年十二岁在家学习。
1903年我十三岁,在家学习。开始学“反切”。
1904年1月,她与14岁的江冬秀订婚。
2月从三哥洪□到上海,入梅溪学校。
我看了梁启超的《新民说》,邹容的《革命军》。
1905年,十五岁的春敖进入成中学堂,在那里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群权界限论》。
1906年夏,考入中国公学。
那一年,他加入了“竞赛社”,在《竞赛十日》发表小说、诗歌和文章。1907年17岁,还在中国公学读书。
5-7月,因脚病回鸡西休养。
1908年7月,十八岁,任《十日争鸣》主编。
9月,他调到中国新公立学校当英语老师。
1909年10月,新公学解散,因失学失业,她在上海过着放荡的生活。
1910年春,二十岁的他在华通公学教中文。
五月,我和二哥邵智去北京复习功课。
7月,被清华录取参加庚子赔款学习的美国官员费生以“胡适”的名字参加考试,此后正式称为胡适。
8月16日,从上海坐船去美国。
9月,我进入康奈尔大学,选择了农业科学。
1911年21岁时,他还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
7月,他被提升为赔偿学生会的中国秘书。
1912年9月,22岁的他转入文学院学习哲学、经济学和文学。
11月,他发起组织了“政治研究会”。
12月,代表康奈尔大学大同协会赴费城参加世界大同协会,升任宪法部主任。
1913年,23岁的他还在康奈尔大学艺术学院学习。
5月,升任世界学生会主席。
1914年4月,24岁的他被任命为康奈尔大学学生会哲学组组长。
6月17日,我本科毕业。
9月晋升为《学生英语月刊》主笔之一,负责国内新闻。
1915年1月9日,25岁的康奈尔世界学生联合会举行了纪念10周年的仪式,并以秘书长的身份发表了“世界博览会的宗旨”的演讲。
9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院长是杜威。
1916年26岁时,他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
2月以来,他与陈独秀、朱经农、梅光第、洪仁、杨杏佛等讨论文革问题,并用白话文写诗。
1917年1月27日,27岁的他在费城发表了“美国如何帮助中国发展”的演讲。
5月22日,我通过了哲学博士的期末考试。
我六月份去了中国,七月十号到达上海。
北京大学教授8月被任命。
12月,我回到绩溪和江冬秀结婚。
1998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
1918年28岁,仍在北京大学任教。
3月当选为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协会理事。
11月23日,我去天津见梁启超。那一天,母亲冯顺弟因病去世。
1919年29岁,仍在北京大学任教。
一月份,他被聘为“新潮”
2月,加入《新教育》编辑部。他还被选为普通话统一筹备委员会的成员。
5月1日,杜威在上海受到欢迎,在中国开讲座。不久,我和蒋梦麟一起去拜访孙中山,谈“知难而行易”之论。
6月,他接手《每周评论》,挑起“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10月12日,参加教育部和北京大学在中山公园为杜威60岁生日举行的庆生活动。
当月,我陪同杜威在山西讲学。
11月代理北大院长(因马寅初院长眼疾请假)。
[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1929年,商务印书馆收藏的《万物文库》重新整理,更名为《中国古代哲学史》。这一重新编排的版本由台湾省商务印书馆于1958年印刷。)中国哲学史大纲(中世纪哲学史前七章)(北平,北京大学出版部,1919年;这本书还没有完成。第七章《王充》写于
30岁时,他仍在北京大学教书。
4月,在国语研习班作“国语文学史”讲座。
梅和蒋梦麟共同出版了《我们对学生的希望》。年底脱离新青年。
[同]《尝试集》(北平,北京大学出版部,1920年;1992年第二版有一些增删,1922年第四版有很多增删。)
1921年31岁,春天在家养病。
7月,班蒙丹邀请他留在上海,打算请他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但是,不准王推荐他。
下半年,除了大任务,我去国语工坊讲了八个星期的国语文学史。
〔同〕《胡存集》(北平,北京大学出版社,1921年版;《胡存》第一、二、三集及《胡适近期学术著作》第一集,由台北远东书局重印为《胡存》四部集,于1953年2月出版。这本集子的四个部分,胡老师自己都删了。)
1922年32岁,仍在北京大学任教。
2月18日晋升为中国教育改良学会国家教育资助委员会补偿部委员。
3月23日去天津南开大学做了三周的讲座。
4月25日当选北京大学院长兼英语系系主任。
5月7日,他写的《努力周刊》第一期出版。14日,我们与蔡元培、王宠惠共同发表了“我们的政治主张”——《好人政治》。
7月,在济南作了“再论中学语文教学”的讲座。
8月,出席汉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第四次年会。
《努力周刊-阅读》九月增刊
10月,我在济南参加了全国教育协会联合会。
《张诗琪年谱》(姚明达修订)(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1923年我三十三岁。
今年1月,我从北京大学休学一年,去杭州夏衍洞疗养。
4月21日北京,月底杭州。
4月,获得德禄案件委员会颁发的三等嘉禾奖章。
10月去上海商学院讲“哲学与人生”。同月,去南京东南大学讲《书院制简史》,月底回京。
他曾在1996年担任《汉学季刊》的编审。
1924年34岁,仍在北京大学任教。
准备六月份的现代评论。
8月,我和丁文江在北戴河度过了夏天。
10月,王国维被推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
11月5日,王上书抗议围攻清宫,驱逐清帝。
12月13日,《现代评论》第一期出版。
《胡存两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
1925年,35岁的他还在北京大学教书。
2月,他参加了段市政府召开的善后会议。
3月被聘为中英G基金顾问委员会中方委员。
5月当选中国图书馆协会理事、财务委员会委员、索引委员会书记。
10月份去上海就医。在这一期,我在大学和中国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并与郑振铎和高同行。
11月,当选为北平图书馆委员会书记。
一九二六年我三十六岁。
2月至7月中旬,参加“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中国代表团”,从上海到汉口、南京、杭州、北平、天津、哈尔滨等地访问。
7月下旬到12月中旬,我取道西伯利亚去英国参加“中英G基金”全体成员会议,中间去了法国。
12月31日,我乘船去了美国。
一九二七年三十七岁
从1月到4月中旬,他在美国纽约和费城旅行和演讲。
4月12日,我从西雅图乘船回家。24号去了日本横滨,待了23天,去了京都,奈良,大阪。
5月底回到上海,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新月书店。
6月,当选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理事会理事。
7月至12月在上海写作、讲学。
这一年,他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协会理事。心悦书店董事长兼编辑委员会成员。
戴东垣《哲学》(上海,亚东图书馆,1927年)(编。)诗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
1928年2月,38岁的他应上海东吴大学和光华大学的邀请,做了一次哲学讲座。
3月被任命为中国公学校长。
4月,我和高等人到庐山旅游。30日就任中国学院院长,同时兼任文理学院院长。
5月,我在南京参加了全国教育会议。
《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陆山游记(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
1929年,39岁的他还是中国学院的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1月在杭州出席中国教育基金理事会第三次常务会,辞去理事职务。
6月,中国教育文化基金理事会在天津召开第五届年会,改选为理事。
9月,安州参观西湖博览会。
《人权文集》(与梁实秋等人合著)(上海,新月社,1929年)
1993年上半年,四十岁的他还是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4月10日,在《我们走哪条路》中,提出“贫穷、疾病、愚昧、腐败、动乱是要铲除的五大敌人”。
7月赴南京参加中华文教基金委员会第六届年会,被聘为编译委员会主席。
八月的马鞍青岛停留。
九月去了北平,在北平大学演讲。
11月初回上海。28日,全家搬到北平。
《胡存三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93)、《胡适文选》(上海,亚东图书馆,1993)、《中国中世纪思想史长卷》前九章(油印本)(吴淞,中国学院,1993);台北,胡适纪念馆,1971年印刷手稿;这本书还没有完成。其中《秦汉之际的思想》一章的两个部分,后来被收入档案,题为《读鲁春秋》、《陆贾新语考辨》。其中《淮南王书》一章后来成为单独一行,标题为《淮南王书》。(编辑)《神僧遗骨集》(编辑)(上海,亚东图书馆,1993年)
1931年1月9日,41岁的他赴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理事会第五次例会。会后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4月24日出席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第36次执行财务联席会议,研究北京大学与中国基金会合作专项基金办法。
在丁文江的邀请下,八月份我去了琴岛住宿。
11月,他致信宋子文,主张根据日本政府提出的五项原则,就东北三省的善后事宜与日本谈判。
他是1998年在中国举行的太平洋学会会议的主席。
[艾德。]中国文学史文选第1卷(北大出版社,1931年版)[著]《淮南王传》(上海,书店,1931年)。
1932年,42岁的他仍是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1月,去上海参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理事会第六次例会。
5月,与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联合出版《独立评论》。
7月出席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第八届年会。
12月去武汉大学讲学,第一次见到蒋介石先生。
1998年,德国普鲁士科学院选举他为通讯委员会委员。
[附]《中国中世纪思想史概要》(12讲)(北平,北京大学出版社,1932年)
1933年,43岁的他仍是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1月,去上海参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理事会第七次例会。
三月三日,蒋介石先生秘密打电报给丁文江和翁:“热河有危险了...除非公众飞进来教书,否则政府将无法在世界上解决自己。”13日,我和丁文江、翁去保定吊唁江。19日,贺又找到、于学忠,策动中日停战谈判。
6月18日,我在上海动身去美国。
7月,发表“中国文化的走向”的演讲。当月中旬,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届年会聘请他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主席。
8月至9月,出席在加拿大班夫举行的太平洋学会第五届代表大会,并在加沙大学发表演讲。
10月初乘船回国。
《四十读书》(上册)(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译文]短篇小说集第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
1934年,44岁的他还是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2月,我参加了在南京召开的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届理事例会。
5月出席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第十届理事年会。
11月去南京参加考务会。
1935年,四十五岁的他还是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学系主任。
1月5日在香港获得香港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九号,到广州。从十一日起,在梧州。在南宁、柳州、桂林、阳朔等地讲学、巡演。25号去香港,回到北平。
4月19日,在上海出席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第11届理事年会。
7月初前往平绥路。
9月7日,当选为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研究院理事。
10月26日,我在上海参加了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届例会。
[附]《胡适的学习论》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后省删为《胡村,台北,远东,1953年》第四集)【附】南游杂记(良友书局,1935年)【编】中国新文学部第一集:建设论集(良友书局,1935年)1936年上半年,他还是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负责人。
七月七日,到上海。14日,我前往美国参加太平洋国际协会大会。
10月,八月室在美国和加拿大举办了讲座。
11月初启程回旧金山的家。
1937年上半年,47岁的他仍是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7月8日,我离开了北平。11日,我去了庐山,受到了蒋介石先生的接见,然后参加了庐山的会谈。28日,回到南京。三十一日,蒋介石先生邀请他与张伯苓和梅贻琦共进午餐。
8月13日,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国防政治会议”参议员。
9月至12月,赴美国进行非正规外交工作,会见罗斯福,在旧金山哥伦比亚广播电台发表《目的危机中中国对美国的期待》。
一九三八年一月至五月,四十八岁的他在美国和加拿大旅行讲学。
6月,当选为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委员。
从6月到7月,他继续在美国和军政府旅行和讲学。
8月,我去了法国、瑞士和普鲁士。
9月17日,国民政府任命他为驻美全权大使。
10月3日,我从欧洲回到纽约。5日,他在华盛顿就职。31日,我写了一首题为《在自己的照片上题字,送给陈光甫》的诗:“如果你是过河的卒,就只能向前拼了”。
1939年,49岁的他仍然是驻美大使。
[附]《苍晖室札记》(上海,亚东图书馆,1939年)(1947年经商务重排出版,改名为《胡适留学日记》)
50岁时,1944年仍任驻美大使。
3月5日当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候选人。
1941年51岁,仍担任驻美大使。
1942年52岁,1月至8月仍任驻美大使。
9月8日,他辞去驻美大使,转到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1943年1月,五十三岁的他被聘为国会图书馆东方部的名誉顾问。
1944年9月,应哈佛大学邀请,他去讲学。
1945年4月25日,被任命为国民政府代表之一,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
9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北平大学校长,回国前暂由傅思兼任。
11月,作为国民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出席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在伦敦召开的会议,并制定了该组织的章程。
1946年6月1日,56岁的他离开美国回国。
7月5日抵达上海。中途在南京停留。月底,去北平。
9月11日,我飞到了南京。15日出席国民政府“立宪国民大会”。
12月23日成为国会“宪法决议”排序小组成员。
1947年,57岁的他仍被北京大学长春国民政府任命为考试院院长、国民政府委员,但并未接受。他说,“不加入政府,可以更好地帮助政府。”
12月《申报文史周刊》主编。
1948年,58岁的他还是北京大学校长。
3月25日在南京出席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当选人文组第一任委员。
4月4日,国民议会主席团成员。
9月,当选为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委员。
《胡适的时间理论集》(刘一书店,1948年)
1949年1月14日,59岁的我去了上海。
三月下旬在台湾省住了七天,回到上海。
4月6日,在上海坐船去美国。
11月20日,《自由中国》第一期在台北出版,宣传为“出版者”。
[作者]水镜注释(北京大学五周年纪念)40个展览版目录(北平,北京大学出版部,1949年)[作者]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台北,自由中国社,1949年)(即胡适《论时间》增补版)[作者]齐白石年表(与黎锦熙、邓光明)
60岁时,1995年3月初赴华盛顿参加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升任该协会总干事。
5月14日,普林斯顿大学聘请他为格思里东方图书馆馆长,为期两年。
9月,他成为古斯特东图书馆馆长。
1951年,61岁的他仍然是格思里·田放图书馆的馆长。
(ed。)台湾省二记(与罗尔纲合编)(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51年)(即胡铁花《台湾省遗志》和《台湾省手稿》)作为台湾省第七十一号文献丛书,由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印制。)
1952年2月,62岁的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聘为《世界人类科学与文化》编辑委员会委员。聘用合同到期后,夏普顿大学仍为名誉主持人。
11月下旬至年底在台湾省演讲、讲学。
1953年1月,他离开台湾,经日本回到美国。
1954年2月至3月,赴台湾省出席“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担任“临时主席”,向蒋介石递交总统选举证书。
4月5日,我离开台湾前往美国。
1955年,65岁的他在美国各地发表演讲。
1957年9月26日,67岁的他以所谓“中国代表团代表”的身份出席联合国大会,发表反动讲话。
11月,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院长。
1958年4月,他离开美国,抵达台北。
9月5日,在华盛顿主持召开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第29届年会。
1959年69岁
2月1日,他被任命为所谓“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的主席。
7月,参加夏威夷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东西方哲学会议,获得夏威夷大学人文学科学位。
9月,在华盛顿主持召开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第30届年会。
11月1日,主持召开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和第三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
1996年,70岁的他还是中研院院长。
[附]《丁文江传》(南港中央研究院,1965年;台北,祁鸣,中华民国四十九年)
十一月(编辑。)重评甘龙徐佳的《石头记》(影印)(台北,自印,1961)
1962年2月24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研究院第五次会议”。下午6点半,在欢迎新院士的招待会结束时,他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
胡适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