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中国最早的第一位女律师是谁?

郑毓秀是中国最早的女博士。她的专业是法学,是中国最早的女律师。而这样一位女英雄就来自宝安,也就是现在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的乐群社区。

法制是市民社会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岭南近代人物众多,其中不乏中国法学界的开创者。留学生之父洪榕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于1854回国,在港从事实习律师工作。吴于65438年至0874年自费留学英国,进入伦敦公学学习法律,并在那里获得博士学位和出庭律师资格,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法学博士。

郑毓秀生活在晚年。与她的两位前任相比,她只是一个后来者,但在女性中,她是一个先驱。1924年,郑毓秀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性。回国后,她冲破重重障碍,在上海开办了“郑伟联合律师事务所”,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律师。此后,她先后担任上海地区司法所所长、监察室主任、上海法政学院院长、教育部第二部长等职。1928年,郑毓秀当选为“民法起草委员会”的五名委员之一,她首次将妇女的婚姻自主权写入法律条文。

郑毓秀是宝安和深圳的骄傲。从65438年到0996年,云起图书馆成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郑毓秀的功绩。郑毓秀的事迹不应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叛逆让她成了“大脚女人”

郑毓秀于1891出生于新安县西乡镇吴下村,如今依然存在的云起图书馆是她童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她的父亲郑曾在清廷户部工作,并在京居住多年。她母亲出身良好,却长期被父亲冷落,婚姻不幸。郑毓秀受到母亲经历和性格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叛逆和正直的品质。她小时候喜欢听妈妈讲故事,最喜欢听木兰为爸爸从军的故事。

当郑毓秀7岁的时候,她和她的祖母以及家人搬到了广州。他们住在广州西关一所宽敞豪华的房子里。那时候的女孩子,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女孩子,都要缠足。奶奶也要求郑毓秀按规矩包好脚,但第一天,她受不了。当天晚上她就解开了裹脚布,第二天,她的脚就被仆人裹住了。第三天早上,郑毓秀扶着墙慢慢走进学校。薛先生讲课的时候,她突然尖叫起来,躺在地上,又踢又叫。奶奶出现时,郑毓秀勇敢地对她说:“我绝不裹脚,嫁不出去我也不裹脚!”

郑毓秀就这样成了“大脚女人”。多年以后,回想起年轻时反抗“缠足”的场景,她会开心地笑:“那个小姑娘真勇敢,真机智!否则,那些‘三寸金莲’怎么能在平金铁路线上自由穿梭呢?怎么过扶桑溪去法国?”

郑毓秀后来用英文写了一本自传,名为《我的革命生涯》(My Revolution?tionaryYears).反对缠足是她革命的开始。

1903年,12岁的郑毓秀随母亲从广州经香港赴京,进入石崇女子学校接受中国语言、历史、地理、算术等科目的正规教育。在父亲的书房里,她读了邹容的《革命军》,热血沸腾。

13岁时,郑毓秀嫁给了广东一个高官的儿子,由父亲和祖母掌管。这段婚姻在当时看起来很合适,但由于父母婚姻的不幸,年轻的郑毓秀对这段婚姻表示出本能的反感。她给曾家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希望解除婚约。在她的坚持下,离婚终于成功了。之后,郑毓秀一家搬到天津,进入美国教会开办的一所中西合璧的女子学校。

我年轻的时候加入了“敢死队”。

郑毓秀在京津的朋友,特别是她在北京大学学习的大哥,为她带回了许多关于革命党的信息。读完之后,她逐渐产生了革命思想。当她得知革命党人在日本时,她说服父亲同意去日本留学。在廖的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这一年是1906,郑毓秀只有15岁。不久,该联盟安排郑毓秀作为“情报人员”返回中国。因为他父亲在北京做清廷户部官员,所有邮件都可以不经检查直接送到郑家。

1908年,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负责河内武装起义的孙中山敏锐地意识到“人心大动,局势可改”。在李世曾的领导下,郑毓秀的“京津同盟”也开始了革命行动。“京津同盟会”组织了“敢死队”,目的是暗杀清廷要员。郑毓秀在李世曾的同意下加入了“敢死队”,任务是从天津秘密运送炸药到北京。

1911 10年6月,武汉三镇光复祖国,革命者起义成功。1912 65438+10月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但当时南北对峙,京津同盟决定除掉袁世凯。郑毓秀是这次暗杀计划的负责人。暗杀再次失败,郑毓秀在行动中受伤。她警觉地逃离了现场。

在巴黎读书很舒服。

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退位,中国几千年的帝制统治结束。面对现实,郑毓秀从最初的欣喜转为迷茫和失落:革命的结果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换了一个总统,平民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社会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她开始阅读,思考人生的意义。李世曾鼓励郑毓秀出国留学,获取更多的知识,以便将来用于建国大业。

1913年底,郑毓秀回到宝安乌下村祖籍,与吴志辉等人乘船经新加波赴法。她1914年初来到巴黎,在巴黎一所女子中学学习法语。郑毓秀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法语进步很快。

郑毓秀的留学生在巴黎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2004年4月,郑毓秀住在巴黎市中心的克里桑街6号。除了从中国带来的管家、厨师韩和李,还有亲戚朋友,这里就像一个“留学生之家”。郑公馆不仅是留学生们喜爱的地方,也是她曾经的革命战友、、李石曾、胡和学术精英、陈寅恪的聚集地。

同年,她考入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大学的前身),学习法律和政治。在选择专业时,郑毓秀有一些想法。她相信自己学的专业一定是为了将来回国用的。她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在从君主制向* * *和政治制度转变的过程中,将建设民主政府,这尤其需要法律的保障,让人民充分享有民主和自由。郑毓秀阅读了相关的专业书籍,成为了这个年级的尖子生。1917,郑毓秀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索邦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1924年,郑毓秀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在巴黎大学的一间哥特式教室里,考官穿着红色长袍,坐在一张巨大的桌子前。郑毓秀站在他们面前,宣读论文摘要。那一刻我既紧张又兴奋。当考官一致通过郑毓秀的博士论文时,她深深地弯下腰,向老师们表示诚挚的感谢。然后,她冲出教室,大喊“是,是!”给她的同伴。

65438年至0929年,的博士论文《论中国比较宪法》由上海世界书店出版,并在凌、的帮助下翻译成中文。

民国第一位女律师

1926郑毓秀从三藩市乘船回国。国内报纸刊登了她的医生的大幅照片和她已经回到中国的消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打算聘请她在那里任教,但她的法国同学魏道明,也是法学博士,建议她在上海联合成立一家律师事务所。

1915年,司法部颁布了修改后的《律师暂行章程》,其中第二条规定律师应为“中华民国二十岁以上男性”。当时,女性可以从事社会上的各种自由职业或慈善事业,但仍被禁止担任律师。郑毓秀仔细研究了上海的司法制度,发现虽然女性不能在国际混合法庭和中国法庭担任律师,但作为一个持有法国律师执照的中国人,她可以出现在法租界的法庭上。郑毓秀和魏道明经法国领事同意,在法租界设立了“郑伟联合律师事务所”。郑毓秀由此成为民国第一位女律师。(直到1927年7月,民国政府颁布的新《律师约章》第二条规定,律师应为“二十岁以上中华民国人”。)

1926期间,郑伟联合律师事务所在上海法租界正式开业。郑毓秀负责妇女诉讼,而魏道明代理其他诉讼。他们坚持法律的正义,不把律所当成纯粹的营利性机构,以自己的本心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正义。渐渐地,郑伟这两位律师成了上海上流社会炙手可热的人物。北伐军逼近上海时,20多名国民党成员被当局逮捕。郑毓秀设法将他们引渡到法租界,然后找到法国驻中国领事将他们释放。1926年,大学教授杨杏佛在上海被捕,郑毓秀利用她的关系说服法租界当局释放了她。

京剧大师梅兰芳和著名女演员孟晓冬相恋,反目成仇。郑毓秀曾作为孟晓冬的辩护律师介入,梅师傅以4万元了结这场从爱到“恨”的纠纷。

郑伟联合律师事务所在打赢了多起官司后,赢得了中外人士的认可和尊重,中国法官对郑伟尔博士推崇备至,名声与日俱增。随着男女两个医生的呼吁,一时间人头攒动。诉讼业务由专门的律师以郑伟的名义处理和办理,绰绰有余。

争取法制教育和立法

1927年3月,北伐军抵沪,郑毓秀和魏道明率先会师。从此,上海归国民政府管辖,郑毓秀当选为上海地方法院院长。她曾经犹豫过,因为一旦她接受了这个任命,就意味着放弃她的律师生涯。最后,在她的老朋友王宠惠的劝说下,她终于同意接受任命。同时,王宠惠极力推荐魏道明出任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司法部长。

公元1927年8月,郑毓秀和魏道明在杭州结婚。年底,郑毓秀被任命为上海法政大学校长。该校原为孙中山先生所建,为革命建设培养法政人才。郑毓秀接任校长后,他开始制定计划来改善学校事务并扩大规模。他除了保持自由研究的优良学风外,还注重司法业务,理论联系实际。1928,学校更名为民办上海政法学院。当时学生人数已经增加到800多人,当时人才济济。

1928 165438+10月,国民政府立法院成立,郑毓秀被任命为第一任立法委员,是原51议员中仅有的两位女性之一。她也是法律事务委员会和外交事务委员会的成员。

她还被提拔为民法起草委员会的五名成员之一,与傅炳昌、、和焦一起起草了民法。郑毓秀浏览了大量的欧美相关法律,吸收了世界法律的精华,结合中国国情,起草了这部中国民法典。基于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她敦促民法对旧的社会组织进行重大变革,规定未婚和已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继承权;承认夫妻有继承对方财产的权利。它还规定,家庭中未婚成年妇女有权签订或废除婚姻合同;已婚妇女有权保留自己的姓氏,而不是丈夫的姓氏。这意味着男女在家庭中地位平等。这部民法草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郑毓秀努力保障妇女权利的结果。

郑毓秀传

郑毓秀(1891年-1959)出生于广东新安县西乡镇乌下村(现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乐群社区)。1906年通过廖介绍在日本入团,次年回国加入京津同盟会“敢死队”。1924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中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从65438到0926,她与魏道明合作成立了律师事务所,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律师。后历任上海地方司法厅厅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教育部副部长,参与了中国第一部民法的修订。1959 12 16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68岁。

郑毓秀和云起图书馆

165438+10月23日,在《跨世纪——郑毓秀传》作者唐冬梅女士的陪同下,记者来到郑毓秀小时候读书的云起图书馆。云起图书馆位于西乡第二小学校园内。古朴宽敞的建筑与附近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浓厚的文化底蕴。校园里还有一座郑毓秀的雕像,是唐冬梅根据郑毓秀在法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时的照片介绍的。

说到云起图书馆,我们必须提到郑毓秀的祖父姚政。郑氏家族是宝安区最受欢迎的家族。据考证,他们最早是在北宋时期从中原南迁的。清末民初,姚政是宝安最有名的人。姚政有个绰号叫“杰姆·姚”。他是“郑国”的缔造者,是一个让人引以为豪的“传奇”。姚政早年很穷,十六七岁时就给别人打工。后来跟一个老师学了木工手艺,凭着努力和聪明,学会了手艺高超的木工。因为手艺好,凡是盖房子娶媳妇的,都会请姚政在宝安(当时叫新安)县城南端的街坊里造必要的家具。久而久之,姚政就得到了“解木瑶”的美誉。

在逐渐有了一点积蓄后,姚政投资了粮食和木材生意,并凭借聪明和运气迅速发了财,很快成为富翁。

19世纪40年代初,香港受英国统治。姚政看到香港成为商埠后,房地产建筑业会有很大发展。于是,他去了香港,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房地产,盖了很多高楼大厦,成为一个长袖善舞的大商人。与今天的数字相比,姚政属于李嘉诚和霍英东。

姚政* * *有七个妻子,七个儿子和七个女儿。第三个儿子,郑,是清朝政府户部的官员。他在北京呆了很多年,然后放弃了他的官职去做生意。他在天津和北京有200多套私房。是郑的小女儿。

云起图书馆是姚政在光绪十一年(1885)修建的。图书馆,俗称“接木瑶祠”,位于吴下村东,郑氏宗祠旁,西邻西乡市场大街、北地古寺、成祠庙。图书馆占地3600多平方米,是宝安历史上最大的私人图书馆建筑。建筑有大门、围墙、前堂、中堂、后堂、东船堂、西书楼、明楼、花园、金鱼堂、厨房、井等。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高大宽敞的图书馆,研究了它的木雕、石雕和砖雕。他发现工艺精湛,岁月的尘埃痕迹并没有完全埋没它的优雅。文物专家说,单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它是珍贵的文物。唐冬梅告诉记者,图书馆的木质构件全部采用厚实的红木,质感极佳,用料考究,在岭南地区并不多见。它粗大的木柱格外醒目,百年后依然坚固如初。据说连钉子都很难钉进去。

云起图书馆是郁秀与她的兄弟姐妹和一大群堂兄妹一起学习和玩耍的天堂。如此大规模图书馆的建设显示了姚政对教育和文化的远见和重视。

云起图书馆是姚政投资的众多项目之一,它让家庭和邻居的孩子有了一个学习的天堂。他的孙女郑毓秀成为了日后中国第一位女医生和女律师,也是政坛上叱咤风云的女中豪杰。她是郑氏家族的光荣祖先,早期启蒙教育是在图书馆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