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做中学
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是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做中学”,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遇到的问题是复杂的,科学的,有些是抽象的。
学生很难理解并得出结论。
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的能力,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吸引到学习科学的实践活动中来。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
科学的本质是提出问题来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讲授科学时,必须根据课本内容、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学习什么知识来设计相关问题。
比如在讲授简单电路这一课的时候,先问学生一个问题情境,“路灯晚上是怎么亮的?”。
”“我怎样才能让灯泡亮起来?
根据以往的经验,同学们可能知道这和电有关。
但是为什么会亮呢?
怎么点亮的问题不是很清楚。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体验感受,去实践操作,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让学生做中学,做做玩是科学课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学生的实验方案,准备学生的实践材料、实验用具和设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去探索。
学生做,老师看,老师引导,学生总结。
营造轻松愉快的实验操作课堂氛围,让学生享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在“简单电路”一课中,提出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展示电池、电线、灯泡,每组一套材料,让学生把电池的电传送到灯泡上,让灯泡亮起来。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将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到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形成电流通路,灯泡就亮了。
通过“做中学”,学生知道了电路的作用,了解了一些基本知识,知道了电池有正负极,所以灯泡一定有正负电。
在实验操作中进一步拓展学生,将其他小电机接入简单电路,让学生知道电的作用,不仅可以让灯泡发光,还可以做很多事情。
真知来源于实践,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过程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果不让学生动手动脑,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结果,就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发展。
第三,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科学课的基本思想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索,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探索活动,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索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科学课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和合作。
比如在导体与绝缘体课程的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每组学生准备简单的电路器件板、电池、电笔、插座、水、盐水、碱等实验材料,让学生带着“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的问题分组进行实验。
在“边做边学”中,体验操作中电线断了,电流可以接其他物体。
学生做实验,合作交流,把实验结果填在报告表上,做好实验记录,然后在各组汇报,写结果。
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
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如各种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人体等。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塑料、玻璃、陶瓷、干木材等。
老师顺势而为,特别指出人体也可以导电,要求学生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电源,不要独自在家使用家用电器,以防发生意外和火灾,并注意安全。
在科学课上,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接受了深刻的安全意识教育。
上好一堂科学课,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督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培养和发展学习科学和运用科学的能力来看,科学课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主要靠实践来锻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