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县经济
亿元增长率/%第一产业/亿元增长率/%第二产业/增长率/%第三产业/增长率/%第三产业比例/人口/万年2000年18 . 899 . 57 . 85-5.71-5.33-41.6:30.2:28.2 2006 5438+0年20.629.48.509.25-6.73-7.23-39.9: 29.0: 31.1 2003 26.5412.610.73-7.66-8.15- -9.71-40.0: 29.9: 30.1 2005 37.7513.715.7438+01.7100.500050566 438+0.6:28.2:30.2 2006 43.8913.118.709.912.0219.03888886 .686.816.2818.715.8819.239.1: 30.8: 30.1 2008 65.61016.3.2008 38+07.0 40.9:30.7:28.4 2009 74.04 14.4 27.69 6.8 23.27 19.0 23.07 17.9 37.4: 31.4: 31.2 2009 8+04.430.268.130.52 21.4 26.6213.434.6: 34.9: 30.5 201101.8.6 31.13 1.1.34.7: 34.6: 30.7 20118+03.5438.4008888886 3: 30.0 2013 135.05438+013.142.74.4552.9822.939.32938+0.6: 39.2: 29.2.5438+0.8515.446.3210.328.8: 40.7: 30.5 2015 1605438+0.545.005.建国后,立足县域资源,大力兴办地方工业,工业从业人数和产值全面增长。1954,工业总产值525.4万元。从65438年到0956年,努力进行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33个生产合作社(集团)和3个公私合营企业。从1963到1965,我们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现了主要生产设备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文革”期间,工业发展速度放缓。1979年县办企业工业总产值341265438+万元。1989有39家县办工业企业,4387名职工,固定资产原值4695.8万元,工业总产值4392.8万元。纺织、机械、建材、化工、食品等五大产业初步形成,涌现出2家省级先进企业和4家市级先进企业。优秀产品2个,省级产品5个,市级产品4个。
2010年,泾阳县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63亿元,同比增长29.5%。其中,食品加工、建材、机械加工、医药化工、饲料农资、电线电缆等六大支柱产业累计完成产值58654.3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6.6%,同比上升。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65.438+0.1%。
2012年,泾阳县实施陕钢结构等重点工业项目10个,文井水电站等企业技术改造项目9个,投资22.05亿元。新增鼎麦食品、润哲纺织等规模企业14家,规模企业总数达到57家,实现工业产值11.662亿元,同比增长33.3%。拨付21.5万元奖励产业发展先进典型。县永嘉面粉厂、药材公司等5家企业改制进展顺利。新增中小企业102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63.0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
2014年,24个工业项目完成投资35.2亿元,县域工业集中区被列为省级重点园区;新增规模企业5家,共计79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6543.8+080.2亿元,同比增长20.4%。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77654.3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46.38亿元,增长65.438+07.6%,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154万元,增长8.3%。全年签约项目22个,合同金额512亿元。投资13亿元的华晨汽车、神州雷达、五洲云产业基地相继落户泾阳。7个市级和42个县级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68%和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43亿元,增长26.1%。建国前夕,泾阳县粮食平均亩产只有82公斤,农业总产值2239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坚持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使用先进的农业机具,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这一时期,农业经济也因急于求成而遭受损失。从1958到1977,粮食产量徘徊在较低水平。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多种经营得到发展。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泾阳县被国家和陕西省命名为商品粮、优质棉、烤烟、蔬菜、水果、奶山羊、笼养鸡、食用菌八大生产基地县。1989年,泾阳县农业总产值为31400万元,是1949的3倍多;粮食平均亩产252公斤,是建国前的3.1倍。
2010年,泾阳县粮食总产量28.79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夏粮14.48万吨,秋粮14.36万吨。手头有6.6万头牛;奶山羊18.5万只;生猪24万头;存栏家禽203万只。肉类总产量2110000吨,牛奶总产量200900吨,鸡蛋产量14500吨,分别增长8.2%、3.8%和6.6%。
2012年,农业部购置新型农机补贴1360万元,吸引社会投资2700万元,推广大型拖拉机、玉米收获机等农机8630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3%,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25.73万吨。现有奶牛1.1.000头,奶牛7.4万头,奶山羊1.86万只,生猪31.3万头,家禽231.3万只,改扩建奶牛500万至1.000万头的奶牛场(小区)7个。新种植蔬菜654.38+0.2万亩(保护地蔬菜665.438+0.36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7万亩,全年总产量654.38+0.66万吨,产值20.5亿元。新增酿酒葡萄1.01.0000亩,果树总面积发展到1.9万亩。水果总产量达到1.55万吨,水果产值3亿元,人均果业收入570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万亩,累计土地流转1.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3.5%。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省级百强示范社2个。
2014年,县财政支出3514万元支持“黑、白、红、绿”产业发展,完成关中环线夫差、蔬菜、酿酒葡萄、观光农业专项规划。泾河新城(泾阳)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泾阳茯砖茶“三护”完成。全县粮食种植面积761.08万亩,总产量23.98万吨。其中夏粮421万亩,平均产量301公斤,总产量1.267万吨;秋粮34.08万亩,平均亩产332公斤,总产量11.31.000吨。桥底和张镇中部分别创造了小麦565,438+05.8公斤和568.1公斤、玉米620.3公斤和744.8公斤的高产。完成65438+10万亩种子田间检查、2.9万亩三场建设、115个农作物新品种试种模式,2月底通过“一卡通”将65438+的粮食补贴876.7万元直接发放给种植户。畜牧、蔬菜、水果产业稳步发展,新增奶牛8590头,保护地蔬菜6138亩,酿酒葡萄5350亩。明代泾阳人王政编撰了《新仪器图说》、《远西奇器图说》、《西文图书释义》等科技著作,对传播西方科技知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朝以后,技术相对落后。
民国时期,科学技术仅限于农业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建立了科学和技术机构。70年代,科技人才数量增加,科技水平逐步提高,但全民科技意识仍然较差,科技推广仍然受到束缚。20世纪80年代,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全民科技意识日益增强,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显著,应用广泛。1989年,全县科技人员5515人,其中高级职称91人,中级789人,初级4262人。完成科研项目18项,通过省市级技术鉴定7项,获得专利6项。
2010年,科技部申报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3项,市级科技项目6项。已列入国家、省项目8项,* * *获得项目资金209万元,其中国家项目50万元,省项目654.38+0.5万元,市项目9万元。安排县级科技经费55万元、科技培训经费30万元,* * *举办科技培训班500余期,培训农民8.9万余人。
2014年全年实施科技项目29项,其中县级科技项目18项,列为11国家、省、市科技计划。全年争取国家、省、市资金238万元。全年申请专利95项,授权专利58项。派出科技特派员130人,建设标准化科普画廊2个,建设农村科普宣传栏40个。科技之春活动月期间,共举办培训班120余期,培训8000余人次,印制发放技术资料3万余份,发放科技图书4000余册。泾阳县素有“药林古镇”之称。唐朝时,城南有“养老院”。明代引进西医,在城西北设置“药”。清代“大寺狗皮膏药”在关中赫赫有名。民国26年(1937)创办卫生所和中医研究会,因在黄绮培养了多名专家,受到南京义光、于右任嘉奖。但全县卫生总体发展缓慢,黑热病、猩红热、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痢疾等疾病流行,特别是黑热病、甲状腺肿等地方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解放前夕,全县有113个诊所和药店,从业人员约30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从1949到1956,县、区、乡建立了28个医疗单位,村普遍建立了医疗保健室(产科病房),形成了县、区、乡、村四级医防网络。1989县级医疗单位5个,区级医院6个,乡镇卫生院14个,村级医疗站279个,其中集体办30个,乡镇医生联合办56个,个体办118,其他15。
2010泾阳县有医院和卫生院21个,床位1319张。卫生技术人员1529人,其中医生532人。
2011泾阳县有16个基层卫生院,27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现已全部实行药品“三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城镇职工和居民报销范围,16基层卫生院全部建立卫生信息网络直报平台。农村育龄妇女叶酸补充率达到90%以上,1687名农村孕妇享受孕期免检项目,累计补助140万元;全面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
2012年,泾阳县新建村卫生室31个,投入使用8个,建成23个。全县3所县级公立医院、16所乡镇卫生院、270所村卫生室全部实行药品“三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城镇职工和居民报销范围,“三统一”药品配置率和使用率均达到100%。七苗接种合格率达99%以上。共建立居民健康纸质档案46.3万份,建档率89%,培训农村卫生人员1184人。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增率4.86‰,育龄妇女健康教育覆盖率90%以上,享受免孕计划3429人,补贴309万元。
2014年,全县3个县级医院、16个乡镇卫生院、270个村卫生室全部实行药品“三统一”和药品零差率销售。截至65438+2月末,全县药品采购总金额834961万元,配置率100%,配送率98.7%,利用率100%,受益近116万元。同时,以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培训,共组织培训4次,培训医务人员1780余人。新农合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城乡居民465491人,比2013人增加9053人,参合率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泾阳县的教育发展迅速,但也有许多曲折。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普通中小学的教风、学风、校风总体良好,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幼儿教育起步,成人教育规模空前。1965,泾阳县有6所中学,其中1新增高中;当时所有公社都设立农业中学;小学增加到28所,小学增加到36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文革”期间,泾阳县的教育遭受了巨大的灾难。1987,县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咸阳市重点职业中学。1988 65438+2月,泾阳县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普通教育先进县”,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县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陕西省一流学校”。
1989年,泾阳县有幼儿园1所,学前班144个,幼儿4323人。五年制小学252所,教学点161,在校生53759人。初中36所,学生20698人;4所高中,4307名学生;有2所职业学校,878名学生;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生和函授学生1040人。各类学校有教职工5067人(其中民办教师2119人),在校学生83574人。泾阳县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主体,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两翼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新格局,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2010年,泾阳县共有学校134所,其中普通中学28所,小学106所。在校学生69163人,其中普通中学40654人,小学28509人。专任教师6220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255人,小学专任教师2965人。小学毕业生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1.4%。
2011年,泾阳县初中毕业率达到101.49%,比目标任务高出16.49个百分点。第一次高考报名人数479人,第二次高考报名人数1372人,其中第二次高考比2010净增71人。
2012年12年全面普及免费教育,继续实施“校安工程”,投资3019000元,对高庄中心小学、景干镇中学等19所单体学校进行改造,改造面积1977。景阳中学加快建设,13单体建筑全部封顶;已建成县特殊教育学校和7所中心幼儿园。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607人,比2011净增128人,其中理科最高分683分,获得咸阳理科头奖;二版人数达到1546,比2011净增174,一、二版人数实现新突破。
2014年获得省市资金6972万元,涉及学校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特色食堂、体育场馆改造等9大类155个建设项目,其中153个项目已交付使用。全年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教育培训28次,培训教师2380人次,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9.7%、98%。泾阳县文化是古都文化大家族,其民间艺术深受宫廷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影响。唐贞观前五年(632年),唐太宗李世民从于瀛洲雇了18个学士作诗作画。明清时期,许多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在中国留下了墨迹。
民国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批文艺青年相继登上中国文坛,在泾阳县民间艺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抗日战争时期,文化活动和吴安青年训练班的抗日宣传融入了中国革命文化的大潮,戏剧、戏曲、黑白无声电影等新的文学形式相继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迅速普及,种类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1950,县文化馆成立。1952,县人民之声剧团成立。1956,县广播电台成立,泾阳报社成立,电影放映队成立。以歌谣、快板为主的文艺创作,以版画为主的艺术创作,在县内外都引起了关注。1966以后,文化事业为“文革”服务,形式单一,内容模糊,成果不多。从1978到1989,泾阳县文化事业呈现出多形式、全方位发展的新格局,文学、戏剧、书法、绘画创作空前活跃,一大批业余作者脱颖而出,成绩显著。戏剧表演、影视放映、音乐舞蹈活动广泛开展;企业文化、城乡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在联系丰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2010组织了“泾阳县2010春节文艺晚会”等6场大型文艺晚会。在“陕西海峡两岸少儿书画作文大赛”中,少儿作品获得一等奖1,三等奖1,优秀奖12。开展了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培训,参加人数超过2000人。举办5场各类书画摄影展。向乡镇送去图书9万多册、戏剧7部、电影2868部,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4部,精河号子、精河马竹等2个项目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完成了县广播电视塔和图书馆扩建工程,新建了10个镇电子阅览室和8个镇文化综合服务站,配发了相应的文化设备。书法、绘画、摄影、舞蹈等专业培训。为基层单位、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培训,培训人数超过4000人,有60多件艺术作品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2014年,县剧院工程竣工,兴隆、永乐镇综合文体中心开工建设;成功举办第三届“秦腔大赛”、“大美泾阳”摄影展、纪念吴宓诞辰120周年诗歌朗诵会、书画展等泾阳县大型文化活动10余场。组织各类人才培训200余次,培训人数5000余人;送戏下乡48部,送电影下乡2700余部,送文化下乡200余场,服务群众5万余人;“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率达到100%;文化产业总产值12577.7万元,增长29.6%。Xi咸阳国际机场位于咸阳南塬;咸铜铁路穿境而过;包(头)-茂(明)高速公路、新西通高速公路、208省道纵贯南北,关中环线与211国道连接东西;正在建设中的至西安北环公路和仙浔高速公路也穿境而过;当地公路纵横交错,村村通油(水泥)路,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格局。
泾阳县是都城的重地,交通道路比较发达,但交通工具长期处于落后的驮畜状态。民国时期,先玉、三春两条简易公路和咸铜铁路穿县而过。解放前夕,简易公路和泾河渡口被国民党军队破坏。建国后的50年代,修建简易公路,改线仙通铁路,成立运输合作社,购置货车,运输业有了很大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重点是将简易道路改为砾石道路,以增强道路的通行能力。泾阳县修建了自行设计施工的1号大桥,成立了运输公司,确立了国有交通在运输生产中的主导地位。
1966,泾阳县公路总里程达到99。3公里,是1949的5倍,其中沙市路占总里程的65%。年专业运输货运量654.38+0.2万吨,利润654.38+0.0万元。“文革”期间,输油管道建设开始。到1976,公路总里程增长到167公里,其中油路65公里。1978年,公路总里程达到226.6公里。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路建设朝着提高路面质量的方向发展,交通运输逐渐走向标准化和专业化。至1989,泾阳县公路总里程224.89公里,好路率83.4%。机动车6936辆,私营运输专业人员3596人,货运量239.46万吨,客运量492万人次,形成了以公路、铁路为主的运输网络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运输体系。
2007年,泾阳县公路建设累计投资654.38+0.49亿元,建成公路430公里。其中投资1708万元改建高泰三级公路30.5公里,投资960万元改建寇路三级公路654.38+07公里,投资280万元改建三河路7公里,投资14万元修建张家山二级公路6.3公里,投资599万元修建中扫路654.38+04公里,特别是投资。
2009年,泾阳县公路客运量5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8%。旅客周转量654.38+045.89万人公里,同比增长654.38+00%。货运量244万吨,增长19.6%;货物周转量24368万吨公里,增长20%。
2010年,泾阳县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仓储业实现增加值6.58亿元,同比增长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