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堂教学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向所有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预防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是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有力保证。除了将课程与原有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身体健康课、青春期教育课有机结合之外,还可以通过活动课、班级活动或团队活动等其他形式,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报告会、讨论会、研讨会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儿童,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游戏和娱乐比赛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写心理健康指导书籍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组织骨干教师、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考书,供课后阅读。特别是在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融入教材。
3.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
心理咨询与辅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任务,是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咨询辅导中心或专门的活动室,配备相应数量的专兼职教师,可以对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增强心理素质。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科学地对学生及其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测试,以提高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效果,为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
5.完全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和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科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教育活动、德育以及班主任都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和基本途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应增强心理健康意识,自觉使教育教学活动和德育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此外,普通学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师范学科教学中。利用各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学校也要注重美化环境,开发隐性教育资源,把环境熏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和方式。
6.使用信息媒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在被新的教育模式所取代,因此各国都注意到了信息媒体在教育中的运用。利用信息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者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上关注自己的严重疾病。
遇到难题向自己最信任的老师请教,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走出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魔法沼泽。利用信息媒体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7.建立家校社会沟通渠道。
建立家校与社会心理健康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其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有关,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引导家庭教育,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积极配合,这样会使心理健康教育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学校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引导,家长可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在家庭生活中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使三种方式的教育影响力形成最大的合力。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
1.注意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
根据H. Bridge的研究,动机水平和问题解决效率之间的关系描绘了一条倒“U”型曲线。学习动机与学习过程中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状态呈正相关。当有适度的紧张和焦虑时,学习的思维能力、反应速度、行动的灵活性、工作效率都随着紧张和焦虑的增加而提高。但是,过度的紧张和焦虑阻碍了学习和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很多老师只片面强调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认为能升学就是好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方法严重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使许多学生积极性受挫,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甚至放弃学业。都给学生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这种情况长期下来会表现为行为异常和各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度,适度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非常重要。此外,要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的稳步发展。
2.培养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指出:“人类最重要的心理适应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我们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人。一个人没有鼓励是不可能有长足发展的。中小学即将步入社会。因此,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集体和个人的能力,正确处理师生、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我们说父母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在家庭生活方面,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给予适当的评价,避免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另外,最重要的是不要对孩子过于严厉和溺爱,让孩子经常出现心理失衡和心理冲突,造成不健康的人际关系。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望会增强学生自觉学习和探索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们说理想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部,而且是一种相互尊重,从而促进双方的互动。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英语口语要亲切,要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批评后的友谊和善意。
(3)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生投身于社会这个大家庭,分享集体的欢乐和痛苦。指导学生经常与他人讨论问题,交换意见,沟通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定期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评估。
定期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评估,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朝着预定的目标顺利开展。因此,要求全体教师注重自身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正确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校园环境建设和学校心理氛围进行综合评价。
4.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中小学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和科学素养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验。因此,有必要让他们学习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相关理论,使他们充分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理顺心理变化的原因和后果,掌握心理咨询的技术、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质量。
5.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培养自我接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中小学生,他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作为一名教师,他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行为习惯有正确的认识,并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做出合理的反应,以适应情况的变化。研究表明,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越接近自己的实际情况,他对环境或社会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在应对公众的复杂局面时就能顺利前进,磨练意志,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外,要培养中小学生的自我接纳能力,继续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正视自己的弱点,不要逃避现实,欺骗他人。特别要注意对自卑感强的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特长,尽可能多地给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逐步形成自我接纳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6.培养学生拥有健全情感生活的能力。
情绪是生活中某些原因造成的。一个人的情绪复杂多变,时高时低。因此,情绪不仅包括心高气傲、喜上加喜等愉快、积极的情绪状态,还包括厌恶、恐惧、焦虑等消极的情绪状态。我们说健全的情绪状态有利于事情的顺利解决,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引导中小学生培养健全的情感生活能力作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1)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引导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从中小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中,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其次,当学生处于激情之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把注意力转移到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当学生比较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措施18_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激情的状态下,老师应该更冷静,避免负面影响。最后,适度的压力对人的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保持适度的压力。
(2)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
教师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如通过音乐、书法、外出参观学习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可以稳定学生的情绪,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陶冶学生的情操。
(3)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心中的郁闷吐出来。
情绪郁结如果长时间藏在心里,会影响身心健康,但一旦吐出来,就会感到舒服,起到稳定的作用。
基于上述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措施,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下,相信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能培养出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和谐、心理特征适龄的中小学生,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稳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