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石化总厂第一中学的教学特色

在学校发展思路上,学校积极探索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紧密联系,以在管理中获得最大效益,努力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

(1)在民主的基础上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首先需要规范化、科学化,这就需要刚性管理,需要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学校非常重视学校的制度建设,编发的《管理手册》囊括了学校的所有规章制度。学校的原则是,学校哪里需要管理,哪里就要有制度。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基本形成了网络化的系统管理模式。但石化一中的制度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任何制度都来源于教职工,校办平时收集教职工意见,与相关部门协商,形成文本,提交教代会讨论;第二,任何规章制度都必须经过教代会讨论通过才能实施;第三,在制度管理上,石化一中管理和被管理没有区别,干部和老师都一视同仁。在每年的教代会上,干部还必须接受教职工代表的评议,并当场公布结果,这充分体现了学校管理的双向、平等。2004年,学校五届二次教代会通过了《石化一中教师常规工作量化考核实施意见》,使学校的制度管理向规范化、客观公正迈进了一步。目前,学校已基本实现了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度化自动化运行。

(2)依托系统管理优势,积极探索学校分层管理的有效模式。

制度的有效性在于执行。由于学校的规模很大,一个系统的实施需要严格的管理。经过几年的探索,学校形成了年级组党政工集体管理的基层管理模式,即在年级组设立党组负责年级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年级组长负责年级的日常行政工作,工会组长负责年级职工的活动安排等事务。年级组党政工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学校安排的需要年级组落实的重大事项,必须由党政工集体讨论制定,共同完成。这种管理方式适用于一定规模以上学校决策的实施。在该校试行多年,有效解决了人太多、事太多、摊子太多导致的管理失灵问题。

(3)推行人文管理,激活教师活力。

如果学校管理仅仅停留在制度管理上,将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近两年来,学校通过认真学习和吸收其他学校的有益经验,确定要把“管理型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冯恩洪的话),并提出管理模式要把制度化管理和人文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为此,学校一方面结合当前形势,在全校掀起学习热潮,要求全体党员和教职工定期组织学习;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改善党群关系,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深入班级、深入学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学校良好的人文环境逐渐形成。

在当前形势下,无论是减轻学生负担,还是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教育,都需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落到实处。我们深刻认识到,随着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石化一中从创建学习型教学团队入手,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年”,通过管理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质。

1,运用目标导向机制,统一教师思想认识,使教师在树立素质教育思想的前提下,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自1996学校成为示范中学以来,学校提出了向省级示范中学行列进军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素质?石化一中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各项教育政策法规的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座谈,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让教师在对比中看到自己的差距,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2.建立和强化控制教育教学活动方向和效果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在学校的统一管理和要求下,把提高自身素质转化为行动。在实施这一机制转换的过程中,学校坚持以下三个前提:面向实践,注重培养教师的进取意识;面向未来,注重培养教师的现代意识和超前意识;面对现实,我们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工作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

第一,提高教师的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在这个层面,重点是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培养献身教育的精神。具体方式是校内新老教师结对,校外实践联谊,选派青年教师到其他学校学习听课。党员中每个教师确定一名青年教师作为联系对象,定期举行谈心会,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信心。

第二,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学校成立了教学部,主要任务是研究“细化的教学目标体系、宽泛的德育方法和整合的学校管理模式”为了进一步推进“研究型学校”,学校决心取消各种形式的加班,促使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45分钟课的效率;各教研组开展了本学科的调查研究,确立了课题并制定了计划,一批课题先后获得省市批准;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教育教学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学校的发展战略中,学校始终坚持“对所有学生和他们的未来负责”的原则,真正把德育放在学校整体工作的首位。

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今天的教育者能为学生明天的成人打下什么基础。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学校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

(一)坚持加强班级日常管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班级日常管理的有效性是学校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近年来,学校通过认真总结和反复实践,摸索出一套班级常规一天量化评分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班级日常分为七个部分,由各年级学生会干部依次逐项打分,每两周总结一次,每月汇报结果。成绩由政教处每学期期末汇总,作为评选“文明班”的基本依据。我校实行班级常规量化管理已有15年。15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班级常规量化管理的方向,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丰富新的方法,探索新的手段。我们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是成功的:1。评分的主体从教育者变成了学生,即班级的日常管理由学校领导和老师逐项评分,各年级学生支部干部每天定量评分。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既增强了管理的公信力,又能让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得到锻炼;2.加强量化评分结果的反馈,增强透明度,更大程度上保证量化管理的公平性;3.增加了班级常规管理考核的辅助手段,将班主任的日常工作纳入学校教师常规工作的考核体系,围绕学校常规工作重点开展每月一次的“文明检查周”活动。目前,这种管理模式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因为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班级的常规管理。

如果说常规的班级管理是基础,那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学校德育的重点,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确立了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文明的现代人”,即通过学校教育,使每一个石化一中毕业的学生都能具备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良好的文明修养和人文素质。学校建立了以培养学生责任感为核心和切入点的内容体系,中华传统道德教育、青少年法制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密配合,每月确定教育主题,由各年级、各班级实施。2003年,学校开展的责任教育组织了“责任与纪律”、“责任与学习”、“责任与爱国”、“爱与责任”等一系列责任主题教育活动。2004年,以“诚信教育”为中心内容,分别开展了“诚信待人”、“诚信考试”、“我的诚信”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2005年开展了以“关爱生命,快乐成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为此,学校执行了“校规,这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安全;知识关系到我们的人生价值”,“责任考验我们的人生价值”,“快乐源于责任”。2006年,开展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各种德育活动。在教育形式上,注重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坚持围绕当月主题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并将主题班会纳入班级日常管理考核体系;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围绕主题组织国旗下的演讲;坚持每月一次主题黑板报评比。同时发挥校园广播、闭路电视和各种宣传窗口的宣传教育功能,配合每月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基础上,学校还将举办高中生业余党校和学生干部培训规范化、经常化,将思想教育的实践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使经常性的班级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始终成为学校教育的两条主线,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有效保证班级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的稳步提升。

(二)坚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所以,学校教育如果不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就很难全面了解学生,德育也必然缺乏针对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方面积极探索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的有效形式,同时学校每学期为后进生指定一名导师,建立家校联系簿,明确要求导师与后进生建立互信关系,定期与家庭取得联系,努力与家庭达成良好沟通,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信息渠道更加畅通。目前,教学取得成功的家长向其他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经验,家长、孩子、老师平等对话交流形式的家长会已在校园逐步推广;另一方面,学校在全校六个年级建立了由具有一定教育经验、对教育热情较高的家长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家校教育的经验和信息;六个年级串联组织了家长学校,从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各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方法等方面为家长进行专题讲座,受到家长的广泛好评和欢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是我们道德教育的目标。

(三)坚持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相结合。

学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为此,我校着力从两个方面提高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一是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政课教学,派人到杭州、上海等地学习兄弟学校思政课教学的先进经验,建立目标教学与“小课堂、大社会”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教研课题,形成思政课与校内外教育活动紧密配合的良好局面;第二,规范各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和方法,强化学科教学的教育性,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有德育内容,课内有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手段,课后有德育渗透的效果评价,把学科德育渗透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纠正教师片面教而不育人的行为。

德育内容的传递和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必须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具体活动中的情感熏陶来实现。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创造条件,学校总是不遗余力地开展各种活动,特别强调活动的教育性和精细化。在每年举办一次学生田径运动会和一次学生汇演的基础上,从2002年开始,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获得一次成功快乐的体验。我们对学生发展观的理解是,今天比昨天更文明,更成功,更幸福。因为文明来自于学生良好习惯的不断培养,成功来自于学生责任感的逐渐形成,快乐来自于文明和成功后获得的价值体验。学生每天都变得更文明、更成功、更快乐。我们的道德教育是成功的,这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四)坚持班主任队伍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我们始终认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德育的层次和水平取决于学校德育队伍尤其是班主任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也正因为如此,学校始终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建校以来,学校设立了负责学校德育规划、组织和实施的常设机构——政教处和队组织,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基本职能和管理职责;建立健全了年级组党政工集体管理和班主任例会制度,规定了班主任例会的基本内容,即理论学习、经验交流和工作部署,各年级订阅了《人民教育》、《班主任之友》、《德裕日报》;实行了班主任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事先研究讨论的制度,让班主任对教育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开展本学期“关爱生命,快乐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安排了三场教育沙龙,分别就“教育,你关注的是什么生命?”“教育,如何关注生活?”,“在教育中,师生共同成长”的话题,组织班主任进行学习和讨论。一年一度的学校德育研讨会已经举办了十届。在每个研讨会上,所有的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如2003年7月举办的第九届德育研讨班暨首届班主任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班主任的教育观”,2004年7月举办的第十届研讨班暨第二届班主任论坛的主题是“教育要给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德育讨论交流制度为教育者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德育创新就是要做好与学生成长发展相关的基础教育教学活动。只要你对教育有一份热爱和责任,用心对待学校的德育工作,德育就不会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我们总结28年来学校德育经验教训得出的基本认识。在学校发展手段上,学校本着“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的理念,积极开发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辅助课堂教学。

(一)保证经费,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建设。

本着满足教育教学不断发展需要的原则,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添置和购买了相应的电教设备。经过多年的努力,该校电化教育软硬件总值已达3589078.65元,其中硬件总值3205971.34元,软件总值3831元,在安庆市处于领先水平,被评为全省“电化教育设备达标一类学校”。

学校拥有4个网络机房,4个多媒体教室,1语音实验室,1课件制作室,1闭路电视系统,8台液晶投影仪,6个视频展示架。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DVD刻录机、视频采集卡等教师制作课件的设备齐全。校园网有5台服务器,共有5000台电脑。闭路电视系统与安庆石化总厂电视台相连。目前可接收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一、二期节目。学校的每个教室都配有29英寸的彩电,每个老师的办公室都配有联网的电脑。老师们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找到网上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料。

(2)注重技能训练,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取得丰硕成果。

为帮助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利用好学校的现代教育教学资源,学校邀请了市电教中心和教研室的专家进行授课,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素养。学校举办了多次计算机知识普及和课件制作的培训班,每年一次,每位教师必须参加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或课件制作比赛,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目前,全校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能独立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和打印教案、试卷、论文,多名教师取得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证书。

学校订阅了《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电化教育》、《外语电化教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文摘》等多种杂志,帮助全体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专业素质,借鉴其他学校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经验。

通过上述各种渠道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作用的认识和在教学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被评为安庆市“电化教育先进集体”、安徽省“电化教育先进集体”1989-1993。全校电化教学覆盖率100%,是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该校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上发表视听教学论文40余篇,两名教师参与编写了省级信息技术教材。近年来,我校4篇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获省一等奖,2项教学设计获省一等奖,张明等多位老师制作的课件多次获省课件制作大赛一、二等奖。在安庆市首届信息集成课程教学竞赛中,张明、郑两位老师荣获一等奖,老师荣获二等奖。2004年,和郑制作的课件和课堂视频分别获得第一届全国语文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学校还坚持常年开展学生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选送学生参加全省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许多学生在省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

(3)加强校园网建设,搭建教育信息平台。

学校于2002年6月完成校园网建设,同年6月65438+10月,校园网通过电信光纤接入国际互联网,并利用免费域名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校园网站,成为全市第一所建立校园网站的学校。2003年3月,我校申请了互联网国际域名。经过近三年的建设,我校校园网站的栏目和内容逐步完善,为学校教育教学发挥了积极作用。

1.校园网站是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我校校园网站设有学校简介、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德育之窗等栏目,校园新闻信息及时更新。很多家长几乎每天都会登录学校网站,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为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学习网吧,将向学生开放连接互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网上资源,获取网上学习资料。

2.校园网站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学校与北大附中合作,通过卫星接收北大附中的教育资源,成为各教研组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为了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使用效率,学校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建设教育资源网站。目前,我校有一批能够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周宗福先生自掏腰包购买域名和空间,建成了语文教育网站,成为在校学生发表习作、与校外老师交流的园地。历史组万多生老师建设了陈独秀研究网,成为我校校本历史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和省内外多所学校开展历史自主学习的资源站点。物理组张明老师把自己的物理教学课件免费放在校园网上。学生只要在家登录校园网站,就可以使用这些课件辅助学习。

3.推进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依托校园网,建立了交互式应用软件平台、网络办公系统和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为实现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4.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信息环境。

目前,我校正在开展“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发展研究”实验。基于校园网的课件开发、视频点播、在线题库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为教师顺利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环境。在工作中,我们根据各学科教师的需求,不断将现有的VCD光盘转换成流媒体文件,并收集相关视频资料,方便各学科教师使用。如历史学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校园网播放《火烧圆明园》、《吴佳风暴》等教学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物学“863计划”的播出,有助于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从而开阔视野。

五、今后的主要工作:建立学校学习型组织;在学校建立三个团队;推动学校的三项改革。

(1)早在20世纪90年代,学校就提出要逐步实现从制度化管理向人性化管理的转变,这也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建立学校学习型组织,道德要求全体教师树立言传身教与身教相统一的思想,即教师首先要做爱学习爱读书的人,要求教师有成为学者专家的强烈愿望,并通过自学付诸实践。未来三年,学校将采取以下措施鼓励教师学习:实施教师学习成效评价与奖励制度;实行教师专项理论学习定期考核制度;定期组织教育论坛活动;选拔优秀学生,提高学历。力争三年内基本形成全校人人热爱学习、坚持不懈钻研业务的氛围。

(2)干部队伍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班主任队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学校逐步推行和普及岗位竞争和民主双向评价制度,彻底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提高三支队伍的素质。

(3)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课堂教学和德育的改革。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是:以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逐步实行全员聘用制,初步实行岗位级别教师聘用制,强化教师岗位竞争意识,将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投入和学徒水平有机结合起来,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促进教师努力学习, 钻研业务,在考核和竞赛中不断进步,进一步促使教师在追求中不断体会到教育的内在尊严和价值。

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是:梳理当前严重的“应试教育”观念和行为,严格控制和规范,科学提出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素质教育的课堂要求;用“活动-体验-表现”的新型课堂教学过程来规范和约束教师的课堂教学,让教师在这个课堂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讲课、讨论、提问、探究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教师要在规范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用生命、发展、生命三大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自觉、自由的状态,使学校的课堂教学在整体上接近或达到理想课堂的要求。

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是:在进一步规范班级管理、形成全员育人良好局面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学生责任意识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教育,以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整体良好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确立“学会负责、乐于负责、善于负责”的教育主题,制定各年级责任教育系列计划,强化活动教育的影响力和熏陶氛围;将学生的责任感与日常行为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学生的责任感和诚信档案,以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注重责任感的培养,让每一个从石化一中毕业的学生一生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