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可简介

著名范泽王维科先生,金坛冯村人。他出生于1900,绰号赵翔。中学时改名王鹤,大学时叫王维可。他的父亲曾经是一位英俊的学者和教师。王伟科从小被辅导。他想起了唐·杜荀鹤的诗《少年辛苦一生,不要与时光偷懒》,珍惜时光,大量阅读。65438年至0928年,王维可学成回国,先任中国公学教授。1929中午,王伟科回老家结婚,老家人好心挽留他当金坛县初级中学校长。当时学校因为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而陷入混乱,王维可只当了一年校长就辞职了。早在1923,王维科先生就曾在该校任教,是华的班主任。他欣赏华的数学天赋和他的勤奋和努力。华经常到王维可先生家借书,有不懂的地方经常向王维可先生请教。这时,王维科成了县初级中学的校长。华被赶出了学校关在家里。王维科请他回学校当会计,在初中的补习班教数学。谁知道,这就得罪了一些人。他们向县教育局长投诉,称王维科任用只有初中毕业的不合格人员是“用人不当”,“亵渎”了中学教师的称号。当时议论纷纷。在这样的情况下,维克先生愤然辞职,只身前往湖南大学任教。

这期间,王维可非常重视华,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从各个方面关心他的成长。特别是在华辍学、失业、贫病交加的困难日子里,王维可总是热情地支持他。华患伤寒时,维克先生常鼓励他说“等他好了,可以继续攻数学”,并给他钱用。结果,他自己也感染了伤寒。1961年10月华教授曾在南京市数学工作者座谈会上对人说:“王维可先生是我数学成就的第一个欣赏者!我的中学老师不仅数学好,物理天文也很精深,是个有成就的翻译家。”因此,大家都把王维可先生看作是发现华数学天才的第一人。

王维科知识渊博。早年是中国科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天文学会及后来的中国自然科学学会会员。他和严济慈是很好的朋友,他们经常给柳亚子、郑振铎和许仲年写信。王维可热爱文学和翻译,一生翻译了上百万字。除了但丁的《神曲》,还有印度史诗《沙贡达罗》(初版有柳亚子先生题字)、法国名剧《希德》(曾获中法友协文学奖一等奖)、法国四大名剧《法国文学史》、俄罗斯屠格涅夫散文诗、比利时名剧《青鸟》。主要著作有《热力学原理进日食和月食》、《自然印象》等自然科学书籍。此外,他还参与了《辞海》的编纂和修订。至于《伪满皇帝》,那是他抗战后写的剧本。

王维可对翻译工作的态度极其严谨。当他选定名著后,他会仔细阅读,然后把内容详细地告诉他有一定文学修养的妻子陈数。如果她感兴趣,他会开始逐章翻译。初稿每翻译一部分,就会被他老婆或者其他人读一遍。他会坐在旁边听着。如果他发现有不准确或者不流畅的地方,他会认真修改,直到自己和别人都满意为止。

王维可每翻译一部作品,总是尽可能多的参考多个版本。以《神曲》为例,他是按照意大利原文,并参考了法国、英国等国的译文来翻译的。这样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是提高了翻译的质量。光是《神曲》的翻译就花了近四年时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诗意。《沙贡达罗》是印度戏剧家、诗人卡利陀坡的名剧,也是梵文文学中的代表作。王维可先根据两个法文版本翻译。为了更好地体现原作风格,他花了一些时间学习梵文,经常去金坛西禅寺请教一位懂梵文的方丈。

王维科学习和工作都很勤奋。他常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他晚上写的不多,但经常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研究天文学;但是我每天早上很早起床,到吃早饭的时候,我已经写了1000多字了。白天,他要么在大厅里看书,要么在桌子上写字。平时交的朋友不多,特别讨厌聊天,也不允许孩子打扰他读书写字。

王维可正直爱国。在伪政权时期,他看不起那些卖国求荣的人。他闭门不出,深居简出,在金坛读书翻译。当时伪中央大学校长、汪精卫的妹夫陈昌祖派人聘请他为该校教授。他婉言谢绝,对人说:“陈昌祖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可不想为了五斗米弯腰!”"

在1951,华推荐王维可到北京商务印书馆工作,担任编辑。他工作勤奋。春节假期他不回老家探亲,却埋头翻译。《金鸡》、《伊戈尔王子》、《自然中的现象》都是在这个时候出版的。1952王维科不幸患胃癌,于当年4月去世,享年52岁。

王维可先生翻译了数百万字,为祖国贡献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1954年周总理访印期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他翻译的《沙公大若》以灵罗精装本重印,作为送给印度朋友的珍贵礼物,也作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一部分。至今他翻译的《神曲》已经出了好几个版本,可见历史是不会埋没真正努力的学者和他的劳动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