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穗水中学读诗。
中国数以千万计的父母离开了他们的家乡、山区和大城市,以便谋生和赚更多的钱来提高他们自己或他们孩子的生活质量。
于是,陪伴成了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的很多乡村,即使父母不外出打工,在家工作的成年人也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
他们中的一些人确实因为繁重的农活抽不出额外的时间;还有的把“陪伴”当成“保姆”,只是生活在一起,不会主动真正参与到孩子的养育中,甚至没有管教。
慢慢的,“不守规矩”的孩子习惯了孤独,大人们习惯了无话可说。
大山李,云南涟水初中,三个年级,811的孩子,大部分都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
这里的孩子特别安静,即使父母外出打工,他们也不会哭闹,不会闹。
小索,12岁,男生。他是班上最小的,话也不多。他最好的朋友是家里的小牛。
初中在镇上。因为山路较远,小索只能选择住校。他的一些同学住在对面的山上。
他父母问他想不想买手机。他说手机要不要无所谓。没必要,用处不大。
小云,12岁,女生,小索的同学,一个人住了两年,买菜做饭洗碗都是自己一个人。
两年前,她父亲车祸去世,只剩下母女三人。姐姐在上大学,上的是免费师范。我妈去广东打工,过年没回家。
在大众的刻板印象中,农村的孩子整天贪玩、调皮、吵闹、傻笑,但实际上,有很多孩子找不到人倾诉。
少年,心智越来越疯狂的时候,把所有的情绪都咽下去,不告诉他们。他们怎么做到的?
在中国,很多孩子的命运都与高考有关。
高考语文作文题通常有这样的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而乡村学校涟水中学却把诗歌作为必修课。
学诗对教学没有帮助,考试也没有加分。那么,诗歌课的意义何在?
人生的第一堂诗歌课,孩子们到户外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思考。
写下人生的第一首诗—
当然,有些孩子什么都不会写,比如12岁的小锁。
上完第一节诗歌课,小索似乎没什么变化,还是少说话,还是住在半山腰的简陋房子里,还是走很长的山路,还是更愿意和自己的小腿呆在一起。
但是,因为诗歌,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暗暗发芽,他看到了更多。
因为诗歌,其他山里的孩子和大人,山外的人,都有机会看到这群孩子的闪光。
在一个普通的晚上,我的父母没有像往常一样在我身边。慈善组织“石光诗歌”的创始人康宇把一群孩子聚集在一起,谈论了这样一个话题:十年后你会成为什么样的父亲或母亲?
孩子写下来,依次读出来,和你分享。
小云写道:
因为,她觉得,妈妈把太多的爱留给了正在上大学的姐姐。
那天之后,她鼓起勇气,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母女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一点。
“其实诗歌改变不了什么,不能把家从山里搬到镇上,不能让父母陪着孩子。
诗歌更像是一个翻译家。孩子可以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让外面的人看到这些孩子在发光。”康宇说道。
孩子们说:
我想,诗就像垃圾桶,悲伤又难过……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写进诗里。
就像一座桥,可以带我去很多我看不到的地方。
像一棵树,像一封信…
就像一切一样。
大学不上诗歌是真的,但是学过诗歌的孩子不会打碎玻璃。
诗歌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可以。
结束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没看过的朋友,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