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疫情无法预测。医疗环境变了吗?

本文摘自451期。

文字及图片提供/张金健

截至9月24日,新冠肺炎确诊人数高达31889768,死亡人数已超过97万。疫情起伏不定,虽然略有减缓,但印度、巴西等国疫情依然惨烈。好在在台湾省,齐新一直在全国各地抗击疫情,疫情相对稳定。疫情之下,很多人担心去医疗机构会有被感染的风险,以至于为了医保去特殊医疗机构就诊的人立马减少。据健保部门统计,今年6-6月,与去年同期相比,整体门诊量下降8.1% (1556万人次)。

另外,从医保身故退保数据分析来看,今年6月份1死亡86252人,比去年同期的87533人下降了1.49%。换句话说,虽然人们在这次疫情期间减少了就医次数,但并没有造成更多的死亡。面对疫情威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大大降低了疾病传播的几率,甚至中国人喜欢去医院看病的现象也减少了。

在此期间,我也见证了医院的严格管控措施。陪护家属和探亲访友人数减少,轻症患者也有所减少。但是面对慢性病和一些急重症患者(包括癌症),我们还是要全心全意的照顾,不能打折扣。我们的医疗行为改变了吗?如何应对和调整这些真正急需看病的人,是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以下几点与读者探讨。

防疫和医疗要兼顾,如何做到两者兼顾?

疫情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也对世界各地医疗系统的防疫、检疫、诊疗和护理造成了严重影响,各国的医疗应对措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严密防疫、不间断医疗的严峻考验下,如何精准管理医疗机构,如何让患者放心治疗,数字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这正在考验着“* * *单位”、“医疗机构”、“患者及家属”。就防疫而言,防疫工作可以通过手机定位、口罩地图、紧急通报系统来实施;在医疗方面,包括欧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在内的几个先进国家都紧急松绑了远程医疗的相关规定(过去只限于离岛和偏远乡村),让居家隔离或特定患者可以在家接受远程治疗,以规避院内感染的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所谓远程医疗是一种“利用交互式视频和ICT(信息通信技术)技术,开展包括诊断、治疗和咨询在内的医疗护理行为,以及健康教育和医疗咨询的传输”。简而言之,“远程医疗”是指将医生和患者之间传统的“面对面”的身体咨询转变为“在线(或数字)互动”,包括使用视频或语音通话、电子邮件、短信等远程通信工具。

德国和法国在这方面比较成熟,都纳入了国民保险计划。而意大利在这方面无法实施远程医疗,因为没有保险赔付,这可能是意大利疫情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至于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台湾省、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和美国都在法案中增加了新的规定,以减少不必要的恐慌。远程医疗的主要服务包括:(1)虚拟会诊,(2)数字听诊,(3)数字药房,(4)远程护理,可以将医疗行为数字化,替代部分物理医疗模型。物联网设备如何组合?一般来说,先在网上问医生,必要时再去医院,有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的好处。此外,成大医院还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AI)在短时间内解读肺炎病变,并在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上列出,举世瞩目,可谓台湾之光。

总之,AI(人工智能)与人的合作可以减少医疗人力,包括模拟训练、辅助临床决策、智能问诊、疾病预测甚至帮助图像解读。其次,随着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和5G技术的发展,持续的生理监测变得容易,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的管理将更加高效。未来,“去中心化”的医疗将成为主流。事实上,这场流行病是医疗保健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总之,AI(人工智能)与人的合作可以减少医疗人力,包括模拟训练、辅助临床决策、智能问诊、疾病预测甚至帮助图像解读。其次,随着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和5G技术的发展,持续的生理监测变得容易,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的管理将更加高效。未来,“去中心化”的医疗将成为主流。事实上,这场流行病是医疗保健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医疗行为改变了吗?

除了远程医疗和数字化转型,过去频繁去医院、陪护病人家属太多、住院时间太长的异常现象也有了明显改变。其他如在线咨询、在线学习、在线教学和视频会议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如何持续执行,取决于* * * *、医疗机构和全国人民的认识,要制定实质性的措施和规范,否则疫情过后,恢复原状,回到原点,得不到应有的教训,良好的医疗行为也不会成为常态。

美国的远程医疗可以借鉴

以世界上远程医疗发展领先的国家美国为例。在美国疫情爆发之前,医疗保险已经提供了一些远程医疗项目福利,比如医生可以对患者上传的照片进行评估。随着疫情的爆发和升温,特朗普总统宣布扩大和放宽医疗保险远程医疗服务,允许用户和医疗机构使用FaceTime、Facebook Messenger、Google Hangouts或Skype等通信软件进行远程诊断和治疗。为应对这一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美国FDA于2020年3月20日发布紧急措施,放宽了原本在医疗机构使用的远程监护设备。如电子体温计、血氧仪、呼吸监护仪、心电图、无创血压计、电子听诊器以及一些可以辅助临床决策支持的软件(如心电图软件)等。,可用于家庭测量,通过远程医疗监护和数据自动传输,降低人们去医院的感染风险,同时减轻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负担。

为应对上述疫情,我国保健福祉部还扩大了原有《通信诊疗办法》的适用范围,居家隔离或具备检疫防疫条件的居家隔离可开展通信诊疗,并放宽了对医疗机构和新诊断患者的使用规定。但随着疫情趋缓,未来能否将远程医疗拓展为普通大众的新选项仍不确定,这将成为医疗从业者和全民关注的话题。

远程医疗在此次疫情中的作用与挑战,法国远程医疗专家Robin Ohannessian在《JMIR公共卫生杂志》上指出,法国在此次疫情中使用远程医疗,采用成熟的视频会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于科技的进步,有高速的互联网和广泛使用的手机(大众传播*** artphone),价格合理,由国家买单。虽然疫情紧张,医疗人力不足,但患者在家就能得到非常有效的视频会诊。新冠肺炎远程医疗的概念框架和流程图如下:

在此疫情之际,虽然远程医疗有其优势和广泛使用的前景,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这里有七个项目:

如何将远程医疗纳入国际公认的公共卫生流行病处理指南?

当每个国家的公共卫生形势紧张时,远程医疗的规范和支付机制必须得到明确的规定和顺利的实施。

每个国家的疫情不一样,每个地区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如何制定一套具体可行的流程图,包括临床指南、患者分诊、自动咨询问卷、患者远程监护系统等,都应该严格定义和规范。

如何将传统模式转变为大众可接受的远程医疗模式(包括门诊远程会诊、在线专家会诊和远程病人监护系统等。).

如何用恰当简洁的工具包或说明书来教育人,让人们知道和了解远程医疗的相关事项,以免反而引起恐慌和抱怨。

所有数据收集和分析应在医疗机构和流行病学家之间充分沟通,以获得知识和合作。

所有与流行病相关的研究或结果都应建立在“经验医学”的基础上,符合道德规范,并保护患者的隐私。

疫情发生后,医药卫生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和改变?

(1)疫情后,我国县市城乡治理中“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应用”的运用将更加受到重视:在经历了此次疫情的考验后,传统的治理方式将加速变革,涵盖重大疾病预警、大健康管理、地方产业发展管理、产业供应链整合等诸多环节的大数据治理将不断加强,并将向更加精细化、透明化的方向发展。

(2)科研创新加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针对此次疫情,国家和地方* * *、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将推出全新的科技研发计划,可在短时间内加速新技术或新产品的衍生,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向实质性服务转化。

(3)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BT)与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的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间,出现了移动互联网、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情判断、诊断治疗等医疗健康行业,并进一步推动远程医疗、智能医疗机器人、智能研发、智能医疗等新领域的发展,从而实现个性化的精准健康或精准医疗。

生物医药产业的数字化将有三大变化

毕马威安厚建业健康医疗与生物技术产业服务团队主持人苏家瑞先生认为,未来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将有三大变化和发展趋势:

(1)医患沟通方式的变化:因为避免近距离接触,很多检查、活动、会议、医疗都会尽量减少或取消,切换到在线学习、在线咨询、在线会议或远程医疗。

(2)医疗行为的变化:居家隔离期间如何利用远程化、数字化进行诊断、处方、送药、费用支付,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将是未来数字健康IT发展的重点。

(3)医疗生态的变化:如何建立医疗大数据和产业信息的连接,线上和实体渠道的拓展,如何建立医疗生态圈和创新产业模式也是未来的变化方向。

标签

正如健保总监李教授在今年8月16日公开表示,疫情席卷全球,全台人民万众一心。各项措施提前部署,防疫工作非常成功。社区药房的作用得到了强调。通过“口罩实名登记制”,解除了“口罩乱象”,见证了社区药店的贡献。未来“医药分开”的实施应该是可以期待的。另外,从2017开始,* * *积极推行“分级医疗”,在这次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的论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大型医疗中心被允许专注于治疗“紧急、严重、困难和罕见”的难治性患者,而诊所和地区医院则接手轻度病例,各司其职,未来将专注于预防和保健,除非必要,否则尽量减少医疗。

总之,信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和医疗技术在21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何整合合作,必然会在未来大健康产业上翻盘。去中心化的预防医学、分级医疗和智慧健康的创建应该是未来医疗保健的主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