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定义是什么?
当然,也有老师会认为,课程标准的实施要几年以后,我现在就可以按照教学大纲来教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已经渗透到了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而且,课程标准代表了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下面,我就我学习课程标准的体会和老师们交流一下。
语文课程标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第四部分:附录。这个标准是九年一贯的,从小学到初中毕业的九年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部分:前言。
在前言中,首先论述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这是语文教学的责任。“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表达和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语文教学就是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总论部分还论述了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最根本的原则之一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前言的第一部分论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地位”。
“汉语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这里我想强调一个问题。语文是一种交流工具,交流的内容属于文化范畴。因此,汉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单靠语文的读写、写作、应用文的写作,并不能完全完成语文课的任务。文学教育在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先说“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个有争议的问题。“工具性”的基本内涵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科学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建立在功利主义科学观基础上的。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在当时提出“工具性”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但片面强调“工具性”确实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于是语言学界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放眼全球教育领域,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在20世纪的半个多世纪里从未停止过。国外的两大思潮之争,中国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都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现象。“工具性”侧重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用特色,“人文性”侧重于语文课程影响学生思想感情的文化功能和人文课程的特色。其实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都可以成为人们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