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爱因斯坦的轶事和个性
韦伯先生是对的。爱因斯坦是数学上的“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自学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对于不想表现自己的“缺点”,他也是“死不悔改”。他在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年轻的时候,我对生活的需求和期望是,我可以在一个角落里安静地做研究,公众不会充分关注我,但现在我做不到。”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德国皇帝的军队经过慕尼黑的街道。好奇的人们涌向窗口欢呼,而孩子们则向往着士兵们闪亮的头盔和整齐的步伐。但是爱因斯坦躲在恐惧中。他鄙视和害怕这些“战争中的怪物”,并要求他的母亲带他去一个国家,在那里他永远不会成为这样的怪物。
爱因斯坦在中学时放弃了德国国籍,但他没有申请意大利国籍。他想成为一个不想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爱因斯坦试图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梦想,并在“敌国”发表了一系列“和平”演讲。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也出现在德国右翼刺客的黑名单上,希特勒悬赏2万马克要他的人头。为了让自己与世界保持和谐,爱因斯坦不得不从意大利搬到荷兰。他从荷兰移居美国,成为美国公民。他相信在美国这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在勉强过得去的友谊中生存。爱因斯坦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运动,坚持了一辈子,直到老。人们尊称他为“老运动员”。他仍然抽时间参加各种文化和体育活动,特别是爬山、骑自行车、划船、散步等体育活动。有人形容他工作时的精力“几乎像个疯子,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
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读书时,即使每天的学习任务都很紧张,他也会抽出一些时间出去散步,节假日也出去旅行或划船。爱因斯坦的爱好不仅是基于兴趣,也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他经常告诉人们:学习时间是一个常数,但它的效率是一个变量。单纯追求学习时间是不明智的。最重要的是提高学习效率。他认为只有通过文体活动才能获得充沛的精力,保持清醒的头脑。爱因斯坦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一个公式,就是A = X+Y+Z,A代表成就,X代表劳动,Y代表休息和活动,Z代表少废话。他用两句话总结了这个公式的内容:劳逸结合是成功的阶梯,珍惜时间是做出成绩的重要条件。
有一次,他访问比利时,国王和王后专门成立了一个接待委员会。那天,火车站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许多官员穿着笔挺的礼服,准备隆重欢迎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火车到站后,乘客们一个接一个地下车,但爱因斯坦却不见踪影。他去哪里了?原来他避开了那些欢迎的人,从小车站走到了皇宫。负责招待的人没有迎接贵宾,正焦急地向女王汇报,爱因斯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皇后问他:“你为什么不坐我送的车,而是走路?”他笑着回答:“王后,请不要见怪。我一辈子都喜欢走路,运动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爱因斯坦晚年坚持劳动和锻炼。他经常从事一些家务,种花、浇水、修剪,还经常邀请朋友爬山,有意识地磨炼意志,锻炼身体。有一次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和他们的两个女儿兴致勃勃地爬上了瑞士东部的安加丁冰川。按照登山队员的要求,他们背着干粮袋,手拿木拐杖,爬上了山路。旅途中,爱因斯坦谈笑风生,非常活跃,就像一个年轻人。从此,人们给他一个光荣的称号:老运动员。早在1919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已经传到了中国,尤其是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给中国学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因斯坦自己的眼睛一次次投射到古老而陌生的中国。
65438年至0920年,中国现代大学之父蔡元培联系爱因斯坦,希望他能在北京大学讲课。在梁启超的支持下,蔡元培接受了爱因斯坦需要的奖励。约定爱因斯坦在6月中旬1922+2月来中国,但爱因斯坦直到2月30日才从日本抵达上海,而是在上海停留了两天,直接坐船去新加坡,而不是北京。蔡元培等不及爱因斯坦的消息,就写了一封诚恳的信催促他,并重申了之前谈好的条件。爱因斯坦回信了,说上海有一个叫费斯特德博士的人,他受蔡元培的委托,要爱因斯坦违背以前的约定,所以不打算来了。现在收到蔡元培的亲笔信,才知道是误会,但他已经不能改变出行计划,希望原谅。多年以后,人们又重提这个令人遗憾的老故事,觉得这个莫名其妙的“拳头博士”在日本有妨碍之嫌;也有人分析,问题的根源是爱因斯坦在日本看到了中国的处境,导致他辞职:当时中国军阀混战,财政困难。感觉北大能不能兑现协议是个未知数。
1922年冬,应邀赴日本讲学。他来回的路上,经过上海两次,停留了三天。他亲眼看到了危难中的中国,深表同情。在他的旅行日记中,他写下了“悲惨的画面”和他的感受:“在外表上,中国人以他们的辛勤工作和他们对生活方式和儿童福利的低要求而闻名。他们比印度人更乐观,更天真。但他们大多负担很重:男女每天敲石头,一天五分钱。他们似乎太迟钝,无法理解他们的可怕命运。”“爱因斯坦看到这个劳动、呻吟、顽强的民族,他的社会同情心又被唤醒了。他认为这是地球上最贫穷的国家。他们受到残酷的虐待,待遇比牛马还不如。”(《爱因斯坦文集》,许等编,商务印书馆,1979版,第20和21页)。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日本从东北侵华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当时国际社会表现出无奈和无能。117年6月65438+10月17日,爱因斯坦公开谴责日本对东北三省的侵略,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1932 10,中国* * *产党创始人陈独秀在上海被捕。爱因斯坦、罗素、杜威等国际知名知识分子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放他。
1934年,爱因斯坦的文集《我的世界观》在欧洲出版,留法物理学教授叶云丽根据法文版翻译。1937抗战前夕,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但所有读过的人都深受启发,开始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人与国家的关系。
1936年,爱因斯坦在与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的周培源的第一次个别谈话中说:“中国人民是受苦受难的人民。”他的同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不是在言语上,而是在行动上。
1937年3月,沈钧儒、张乃器、王造时、石良等主张抗日的“七君子”被捕入狱后,联合杜威、路萌等著名知识分子通电营救,对国民党当局施加道德压力。
1938年6月,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他和罗斯福总统的长子发起了“援华委员会”,在美国2000个城镇发起了援华募捐活动。爱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爱是没有国界的。他对中国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是基于人类的同情心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
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后,许和周培源都发表了悼念文章。不幸的是,在1968到1976的八年间,爱因斯坦成为中国“本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领域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四人帮”掀起了批判爱因斯坦的荒谬运动。幸运的是,大多数科学家忽略了它,实际上还抵制它。1979年,北京举行了隆重的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1955年4月8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在美国普林斯顿去世。
爱因斯坦去世前几天,他录制了一段对以色列的广播。他说:“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类分成了互相敌对的两大阵营:* * *生产世界和所谓的自由世界。因为“自由”和“财产”这两个词的含义我很难理解,所以我更喜欢用“东方”和“西方”的权力冲突。但地球是圆的,所以“东”和“西”的真实准确含义并不清楚。”
爱因斯坦生前不要虚荣,死后更不要悼念和缅怀。他留下遗嘱,要求不发讣告,不办葬礼。他把自己的大脑给了医学研究,火化了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骨灰偷偷撒在一条没人知道的河里。他不想要坟墓或纪念碑。他的遗体被送到火葬场火化时,只有他最亲近的12人陪同,其他人都不知道火化的时间和地点。
爱因斯坦去世前,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西塞德街112号的房子留给了与他共事数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小姐,并强调:“不要把这个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想把默西塞德大街变成朝圣地。他一生从未崇拜过人格化的神,也不希望未来的人把他当神崇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只是大自然的一小部分”。他把一切都献给了人类从自然中获得自由的旅程,最后连他的骨灰也回到了自然的怀抱。但正如因菲尔德第一次接触他时的感受:“真正的伟大和真正的高贵总是并肩而行”,爱因斯坦的丰功伟绩和精神一直留给人类。
爱因斯坦在1955年去世后,人们拍下了他大脑的照片。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人类学家迪恩·福尔克(Dean Falk)通过研究这些照片,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皮层有十几处与常人不同的细微差别。这些差异可能就是爱因斯坦能够从新的角度诠释物理的原因。福尔克博士的研究成果向我们展示了大脑是如何影响20世纪最著名的智脑的思维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