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如何有效把握“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

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白,学习没有捷径,不要想着一步登天。只有把方法融入到学习中,他们才能结出成功的果实。中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把握好“三课”: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

一、课前预习,找准学习重点,提高自学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中学的学习任务,中学生无论多忙都需要抽时间预习。课前预习有助于中学生提高听力水平。因为预习扫清了新课中的障碍,听课时感觉轻松,可能会集中精力去理解和思考。

课前预习,需要把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这样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学生预习时,需要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熟悉课文的主要思想。边读边思考,思考新的内容。有哪些重点?有什么困难?什么和旧知识有关?如果忘记了这些旧知识,就要去查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去理解它。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再看看相关的参考书,记下没听懂的地方,上课听老师讲,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

第二,课堂学习,学习知识,掌握思维方法。

课堂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做好智力、物质、思想和身体上的准备,以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课前预习过的中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心中有数。设置教材和学习工具,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饱满的学习状态,都会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在课堂上,中学生需要积极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在跟随老师讲课思路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在课堂上,中学生需要注意老师的开场白和总结。开场,几句话,就是全班的节目,结尾的话不多,却提炼了一节课的精髓。

中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要把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带到课堂上,按照老师的思路逐一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用耳朵听老师讲课,用眼睛看老师的黑板,用大脑思考老师提出的有启发性的问题,用嘴巴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问老师不懂的问题,用手记录老师讲课中课本上没有的重点内容。

在课堂上,中学生需要做笔记。因为课前预习,我清楚地知道老师说了什么,黑板上写了什么,书上写了什么。做课堂笔记的时候,只能把重点放在课文中没有的或者自己不理解、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强调的相关内容。如果只是在课堂上以“录音机”的形式记笔记,不仅不利于独立思考,影响课堂出勤,也不利于课后复习,实在不可取。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正确处理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听课为主,记笔记为辅。

第三,课后复习,及时解决问题,构建知识体系。

课后复习需要遵循老师的复习体系和自己的复习体系。老师会根据经验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很有用,中学生要认真完成。自己复习是为了解决对自己学习情况的疑惑。老师的复习是针对每个人的,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而学习是在平等中发现不平等。

中学生在复习时,需要读一本书,认真理解新学的课文,阅读笔记,同时回忆老师的讲课,以便找出课堂上还不清楚的问题。然后合上书,看能不能记住内容。对于概念的定义,着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不仅能背出公式,还能不看书推导出来。不看书就答例子。这样新的知识就会融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只有这样你才能开始做作业。

做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该看书的时候不要做作业,该做作业的时候不要看书”。中学生要认真审题,像考试一样看到题的要求,然后综合考虑,梳理线索。想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再写。当你遇到一个难题时,你必须反复思考,在草稿纸上列出解决的步骤,最后,当你确定后,写在你的练习本上。这样作业才能有条理,质量才能高。

中学生要想在中考竞争中成功胜出,需要正确把握学习的方向:注重基础、本质、方法和自学,时刻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为什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