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一,对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概念的理解
理论研究中对“创新”有多种解释:1指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2.淘汰落后事物,创造先进事物的过程;3.它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一种具有流畅、灵活和独特思维特征的显性能力特征;4、标志着新事物的产生。
在美术教学创新中,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的教学观念,树立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创新精神:是不甘守旧、刻意创新、不畏艰难、锐意变革的勇气和毅力。
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产生新的超常想法的能力,善于发现和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力:创造力本质上是人重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综合训练的结果。在中学阶段,美术教育教学以其多方面的独特前提条件和以学习美术创作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格形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是美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美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完美人格。
美是感性的。由于历史、民族、教育、修养、心态、情感的差异,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理解和创造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审美创造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个性化特征。
中学生美术学习的思维性、实践性、物质化特点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术学习中形象思维的思维特征与创新思维和创新想象密切相关。理论研究指出:“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学生在创新学习活动中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和敏锐性;所谓创新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更多地表现在想象力上,包括想象力的新颖性、独立性和丰富性。”形象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独特性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美术学习观察、描述、加工、创作所需的材料直接来自自然和社会。山脉、河流等。是大自然创造的产物。人性化的自然是人类心灵手巧、奇思妙想的智慧结晶;美好的社会是人类科学思维和艺术构思的产物。美术学习的内容都与吸收大自然创造的营养、人类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实践有关,所以美术学习是在实践中接受人类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活动,即使对中学生或学龄前儿童也是如此。
第三,要研究美术学习中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在美术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就要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从而对他们的学习目标有适当的期望,提出适当的学习要求。中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创造力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和研究。
1.中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创作活动,是在学习简单的美术创作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在班级创作过程中的尝试和体验,是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艺术创作普遍表现为偶发性联想和大胆想象。有时候他们感兴趣,突发奇想,但是瞬间就变了。当他们开始操作时,他们可能会再次改变主意。他们作品的创作往往需要老师不断的启发和指导。由于学习空间和上课时间的限制,他们的练习不可能做到完美和成熟。因此,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不能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批判,更不能轻视他们的创造活动。
2.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性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其意义主要在于学生自身。他们能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强艺术学习的兴趣;他们也可以积累经验,总结教训,这对他们现在和一生都是有益的。
3.艺术创作需要新奇和独特。老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作业不要“雷同”,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作品雷同是普遍现象。老师们对此感到困扰,认为方法不当或无效。
4.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只是表现形式因人而异。艺术教学中这一点的事实证据不胜枚举。调查数据显示,从学龄前到小学阶段,儿童的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下降。艺术学习也是如此。越大的孩子越不敢画,作品越缺乏想象力。有评论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知识的经验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如果是这样的话,“知识和经验”的增加,“规律性”的掌握就会造成“独立思考”和“想象力”的丧失,这真的是教育的悲哀。但说学生被死记硬背的“知识经验”和死记硬背的“规律性”束缚,从而成为“听话的好孩子”,不敢或停止尝试“独立思考”和“想象”,导致能力萎缩,是有说服力的。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认真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才能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对其学习目标提出恰当的学习要求,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