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班主任应该是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将中小学班主任定位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认识。这种提法在现有的教育理论和以往的班主任工作条例中是找不到的。是对前段时间一些大学倡导的“辅导员要做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这一理念的肯定和拓展,是对多年来“生命教育”的重新重视。它要求中小学班主任不仅要管理复杂的学生事务,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发展,从生命发展的高度处理具体事务,通过具体事务的处理帮助学生的生命发展;既要帮助老师做好学生的学习,又要牢牢抓住他们的中心工作:生活辅导;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状,更要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努力促进学生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特定阶段的“重要人物”,而且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影响。班主任为什么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人生导师应该指导什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人生导师,是需要广大中小学班主任深入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作为一个学者,学生需要两种知识,一种是科学知识,一种是生活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科学知识通常称为科学知识,生活知识称为生活智慧。我们一般把会学习科学知识的人叫聪明,把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叫聪明。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聪明的人不一定聪明,有时候甚至在普通人眼里显得笨拙。所以有“大智若愚”的说法。科学知识和人生智慧虽然有关联,但本质上不是一回事,往往遵循不同的逻辑。比如科学强调精确,1就是1,2就是2。我们不应该模棱两可。我们在学习上应该严谨,马虎,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过于严谨。太精确意味着机械,太机械意味着痛苦。生活幸福的人通常抱着“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的心态。“随缘”是一种生活智慧,可以去除挑剔和苛求,增强个人对自身和环境难以改变的东西的接受度,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再比如,在科学计算中,1-1 = 0,一个苹果给了别人就会失去,但在现实生活中,愿意付出的人得到的总会比失去的多。生活中有智慧的人懂得“舍”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最终在物质和精神上变得富足。比如几何学中有一条公理:“两点之间的直线最短”,但人生的成功之路大多不是一条直线。如果非要直走,往往会处处碰壁,错过终点。“屈”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懂得弯曲,就会有多种选择,学会迂回才是真正的捷径。只懂得用科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就是人们常说的“书呆子”,是缺乏生活智慧的人。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个人学习科学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不掌握基本科学知识的人,很难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因此,今天的学校都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同样,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对个体生命智慧的要求与日俱增,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生命辅导。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认知的片面性和入学考试中科学知识的绝对主导地位,重科学教育轻生活辅导的现象普遍而突出。这种错误倾向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的成长,引发了许多教育问题。讲一个耳熟能详的老故事:有一天,一位哲学家乘着渔夫的船过河。在去船上的路上,哲学家问渔夫:“请问,你会做数学吗?”渔夫回答说:“我不会。”又问:“你懂物理吗?”渔夫回答说:“我不会。”还问:“你懂化学吗?”渔夫回答说:“我不会。”哲人叹道:“你这样会失去半辈子的!”这时,河面上刮起一阵大风,小船翻了。渔夫问哲学家:“对不起,先生,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说:“我不会。”渔夫叹道:“你会失去你的一生!”这个故事的标题是哲学家和渔夫。在科学尚未分类的年代,科学知识依附于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哲学家指的是科学知识渊博的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故事的创作者并不是在否定科学知识的作用,而是想告诉人们,科学知识对个人固然重要,但还有比它更基本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人在生活长河中的游泳能力,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发展能力,也就是生活智慧。其实这个道理并不深刻。即使在科学繁荣的今天,普通人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科学知识也并不复杂,也不专业。他们面临着更多需要运用生活智慧解决的问题,比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即使是专业技术人员也无法避免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其专业技术效率的高低。就科学知识和人生智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有人提出了“小聪明”和“大智慧”的观点。从根本上说,个人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生成就和幸福感。

人生是立体的、多面的,良好的人生发展需要各种内在资源的支持。生活咨询是“全人教育”,内容非常丰富。比如帮助学生成为有发展智慧的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接纳自己,珍爱生命,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善于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树立远大理想和具体目标,能够整合身心精力,利用环境资源,克服懒惰,抵制不良诱惑,超越各种挫折,实现人生追求。再比如帮助学生成为有情感智慧的人。引导学生以积极理性的信念对待各种生活事件,掌握合理宣泄情绪的各种技能,养成表达情绪的习惯,掌握正确表达情绪的技能,积极表达关心、欣赏、感激、道歉等使他人快乐的情感,学会无伤害地表达愤怒和不满,善于用情绪的力量激发建设性的行为,善于体验平凡乃至艰苦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再比如帮助学生成为有交际智慧的人。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学会巧妙地展示和表达自己,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提高理解和洞察他人精神世界的能力,形成交往习惯,掌握和熟练运用交往技巧,能够大胆地、有策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恰当地拒绝他人的不合理要求或及时、巧妙地弥补友谊裂缝,建立、维持和加深亲密友谊,具有较强的说服能力和吸收能力。再比如帮助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决定了他选择和创造的环境,决定了他的人生发展命运。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和社会成就的基石。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外在行为发现其内在的人格缺陷,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变懒惰为勤奋,变自私为助人,变狭隘为开放,变冲动为理智,变吹毛求疵为宽容,使人生奠基期的教育影响成为使其终身受益的财富。

人生导师的角色对班主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它要求班主任是一个人生大智慧、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的人。学生的人生需要老师用自己的现实生活来辅导,班主任的榜样示范就是最好的人生教科书。生活咨询不仅要强调言传身教,更要强调言传身教,其基础是言传身教、言传身教、言传身教、言传身教。班主任在“教育人生”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职业素养、情感生活、人际关系、性格特征,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是言传身教,也不是说教,而是对学生解题策略的具体指导。这是对班主任人生智慧的真正考验。只有真正有智慧的班主任,才能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处理,让学生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成长。如果班主任自己也很迷茫,缺乏智慧,自然也就无能为力,甚至会通过散布虚假信息来误导学生。前段时间,笔者朋友的女儿来我们学校读书。因为她报名晚了,三人间的宿舍都住满了,只能住四人间的宿舍。她抱怨,交同样的钱,享受不同的待遇,她亏了。班主任用先到先得,服从安排的原则教育她,但她还是不接受。我了解情况后,告诉她:“大学室友是人生的重要资源。我们同学聚会说的最多的就是宿舍里的故事。我们越谈越兴奋,越谈越坚持得更紧。别人大学四年只有两个室友,你有三个室友。这不是损失,而是收获。这个问题不能用除法计算,只能用乘法计算。”她坚定地接受了它。看来学生不是不讲道理,而是你能不能讲一个让他信服的道理。如果班主任自己没有一个睿智的得失观,他就是一个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捡芝麻丢西瓜的人,理解和学生是一个水平的。自然,他只能用规则和纪律来逼迫学生,那么他该如何提升学生的智慧呢?其次,班主任要掌握辅导方法,提升学生的生活智慧。从根本上说,与知识相比,智慧是不可教的,人生智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过去的生活经验中体会到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并在这些感受的支配下生活。但其中很多都是神话,比如“自私是利己的必由之路”、“成功在于运气”,让学生的主观愿望与实际结果大相径庭。现在的老师对知识教学的方法比较熟悉,但对生活辅导的方法相对陌生。他们过去从来没有学过,也没有认真思考过。没有相应方法的支撑,一个班主任的人生导师的作用只会名存实亡。人生智慧是不可教的,但人生智慧的成长需要教育者的引导,这也是班主任被称为“人生导师”而不是“人生老师”的原因。要因势利导,首先要搞清楚楚的学生在哪里犯了错误,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错误”来源于学生过去的负面经历和经验。班主任在了解学生的心路历程后,可以帮助他们优化行为,获得积极的体验,让他们有正确的“启蒙”。比如有些学生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愿意和父母老师沟通,这通常源于他们过去和父母老师沟通失败的经历。沟通失败可能是因为学生自身的沟通方式,也可能是他的父母或者某个老师真的是一个糟糕的沟通者。这些学生无法如实分析原因,只是归纳出一个结论:“和家长老师沟通都没用。”如果班主任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原因,教给学生正确的沟通方法,在学生与自己的沟通中认真倾听,增进理解,吸收他们的合理意见,学生就会有积极的沟通体验,从而相信沟通的作用,形成沟通习惯。笔者曾经这样辅导过一个学生,学生最后表达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感受。

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班主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成为学生合格的人生导师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不断提升自己人生境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