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英语教育体系能改革吗?
但他7.8万字的毕业论文“超过了本科毕业论文的一般水平”,学校决定破例全文发表他的论文。经过公示,他“准予这个‘特殊(古怪)学生’毕业,授予学位”。能够写出一篇让我们学校和其他学校的很多教授都很欣赏的毕业论文,被认为是“以后可能的人才”,说明邵周成的专业水平已经完全达到本科毕业的要求。但是,按照现在的教育体制,专业知识学得再好,没有英语什么都谈不上:四级过不了就拿不到学位证,学校英语考试过不了就拿不到毕业证。如果成都理工大学硬性规定,一个很有潜力的物理人才很可能会消失。尤其是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本科生,更别说从事学术研究了,估计找工作都很难。结果,很有可能拿到毕业证和学士学位的邵周成,拒绝了一些老师让他读研的建议,决定找工作,令人惊讶但不难理解。毕竟读研肯定又要过英语了。即使有高校愿意招他读研,毕业时已经过了六级,英语也是以后评职称不可回避的门槛。除非英语与学历和职称脱钩,否则他这辈子都不会在物理上有所成就。所以还是早点工作挣钱好。这个结论很可悲。然而,英语门槛扼杀了大量优秀人才却是不争的事实。邵周成获得了大学的特别学位,他仍然是幸运的。英语确实对国际交流有帮助,但在很多场合,即使是需要阅读大量外国文献的科研领域,英语也不是不可或缺的。例如,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吉川敏英对英语一无所知。邵洲成会是下一个伊川敏英吗?有可能,前提是教育部不再把英语列为各类考试的必考科目。否则,拿到大专毕业证和学位证,可能就是邵周成一生中最大的“学术成就”了。还好伊川敏英不是中国人,不然英语不好。他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更别说成为大学教授,成为物理学家了。当畸形的英语教育主导了中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时候,谁也说不清到底埋没了多少像易传敏英这样在语言方面毫无天赋,但在其他领域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人才。以考研英语考试为例,由于题目难度太大,很多高校为了保证录取名额,不得不降低对专业试题的标准和要求,明显阻碍了相关专业人才的选拔。作为一门外语,英语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怎么能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呢?为什么要把外语放在比母语更重要的位置?这些问题被社会各界批评、反思、讨论了很多年,却始终难以看到改变。所以每年都难免有很多像邵周成这样的学术型人才,而不是语言型人才,在大学毕业时遭遇尴尬事件。邵周成的学校里,不是有论文很优秀但四级不及格,很难拿到学位证的学生吗?成都理工大学对“特长生”授予学位的做法受到舆论的广泛好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邵周成只是个例。“邵周成”多了怎么办?希望英语不及格毕业生写出优秀物理论文并被授予特殊学位的消息能触动有关方面,开始改革已经僵化的英语教育制度。杨国栋(江苏律师)推荐微博重庆一中校长陆善坤,南开中学校长田向平,铁路中学校长黄,巴蜀中学书记,大禹教育负责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