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历史名人

姜广才

江(1898-1950),字,番禺县(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渝北江村人。他的祖祖辈辈都从事农业,他的父亲蒋除了种地还做些小生意。他诚实、勤奋、节俭。

江是独生女,小时候在村里的一所私立学校上学。他长了一点。因为他身体虚弱,很难耕作。他曾经和他的亲戚一起沿街卖布。受老师和村里儒生的影响,他爱读书,尤其爱读经史。因此,我恳求父亲供我在省城的执信中学上学。但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进城读书,并不容易。在广州,他经常放学后在工厂工作。读完初中,他回老家当老师。打零工,学习一段时间,工作一段时间,努力读完高中。高中毕业后,江回到家乡,在江村小学任教,不久考入国立中山大学文学与哲学系。能考上高等院校,我自然高兴,但费用从何而来?他说服父亲卖掉几亩地,凑了些钱,去上学了。过了两年,实在维持不下去了。他打算休学回到家乡工作。幸运的是,由于村里哥哥们的支持和“世德堂”祖辈的资助,他完成了大学学业,成为村里第一个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大学毕业生。

大学毕业后,江曾任番禺县教育局巡视员、番禺师范学校教师、附属小学校长,教授语文、经典训练等课程。他有志于发展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牢记乡亲们对他学业的支持,毕业不久就和村里的亲戚朋友一起组织了一个图书馆,尽管经济困难也捐了100元。图书馆在江村小学旁边,当时在农村买《世界图书馆》、《中学生图书馆》之类的书有点大。

江早年跟随从事农村工作。从65438年到0936年,吴主持并参与了的农村合作事业。他被派到南京,在工业部合作社技术人员车间学习,当时他还是江联乡小学的校长。

1938,10年,日军入侵广东,向广州挺进,家乡危机四伏。吴率番禺、滑县千余人,从南港口经江村、高唐、榜湖,沿河抵抗。蒋跟随吴保卫桑,曾任第七战区第四纵队司令部委员、番禺县救灾委员会委员、广东临时参议会第一任议员。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收集了各方面的意见,提出了一个关于战区农业生产的建议,被当局采纳。

1943年秋,蒋以省参议员身份担任国民党滑县党部书记,1944年秋任滑县县长,并被解除滑县党部书记职务。当时华县大部分地区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县政府处于死角,工作十分艰难。他曾与亲友谈及,去华县任职前,曾去省城看望过董事长李汉魂,李知道当地条件艰苦,也给了一些资金。日本投降后,省政府主席易主,不久他也离职了。此后,他无意从政,回到了家乡。

战后,吴担任番禺县临时参议会议长,主持地方建设,并决定在渝北创办一所中学。村民们铭记吴的抗日功勋,钦佩他的道德知识,决定以吴的字永波为校名。江、参加了筹备工作,并当选为校长。

永波中学的开办费都是热心人捐的。蒋与去香港与吴筹钱。在办学上,他十分推崇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兼容并蓄”思想。在人才的帮助和各方面的推荐下,永博中学有很多好老师,还聘请了一位外国女士教初一英语,帮助学生打好外语基础。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永波中学成立几年来,培养了一批人才,促进了家乡的建设。

江源

江源(生卒年月不详),广州白云区江高镇江村人,生活在明朝。

据史料记载,明朝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他在朝廷参加科举,在元朝得了一个解,五年后又入科举。不久,他被派到江西省上饶县当知府。他上任前,县里积压了大量诉讼案件,监狱人满为患,一些人处理不当,民怨沸腾。他上任后,获知情况,即着手清理、核对事实,依法判决有罪者,减轻对前任的过重量刑,释放不构成犯罪者。在监狱里呆了十天,人们被说服了。由于政绩显著,被提拔为住建部部长,严于律己,深得同僚器重。

后来,江源被派往江西,管理全省的水利工作。以前朝廷每年花很多钱在这些工作上,下属趁机偷着干,积习难改。他深入下层社会,摸清底细,立即将营私舞弊者绳之以法,并建立制度严格规范,使农民受益。后来,他被调到四川当副使节,镇守松潘。连续三年,邻近的部落首领都送他礼物,他却什么也不拿,当地的驻军指挥官对他的人品非常钦佩。就在朝廷准备提拔他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于是辞职回到家乡,享受山泉余生。他今年72岁,是《桂玄寂》的作者。

姜履祥

姜鲁祥(出生日期不详),本名赞秀,出生于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江村,清朝时是中国朝鲜族。虽然家里穷,但他学习努力,学习成绩也是别人望尘莫及的。

高大英俊,留着长胡子,高高在上,村民们很重视它。嘉庆在12年(公元1807年)参加了省考,在预试中获得一等奖。当时朝廷急需招募一批治理黄河的人员,下令在被选为一等的候选人中重新选拔。他被选中并被派往河南省的黄河南岸修筑堤坝。工作一年后,他被调到中游参与防治工作。嘉庆二十四年(1819),黄河在兰峰、洛阳一带突然决堤,农作物被淹,人畜遭殃。河南巡抚派他修筑九堡河堤,保证下游居民安全,修堤需要采购大量材料。按照以往的惯例,这些物资要积累到100斤才能购买。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到指定采购地点不一致,导致材料到处受阻,施工延误。蒋禄祥上任后,通过民意推动,采取不限重、按需购买的方式,迅速运送到决口,受到村民的极大好评。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收集了大量的物资,使得堤防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确保了不发生险情。以前政府发给河道劳工的工资不是按时发放,而是经常从中扣除。劳动者敢赦不敢言,舆论哗然事件时有发生。蒋禄祥走访这些情况后,采取措施坚决改掉这个坏习惯,亲自督办,不允许积压,不允许拖欠,并按完成质量按时兑现。他还亲亲工地,安慰劳动者,一时间如雷贯耳。那个时候,治理黄河的工程被视为一项利润丰厚的工作,他们大多撒谎和欺骗,中饱私囊。他治了五年河,只知道做生意,一无所获,很难能可贵。

道光二年(1822),太守程非常赏识他,任命他为临颍县令。他一如既往地热爱人民,他的政治声音响亮。他被调到柘川县任考官。他成功了,王献之,这个城市的一个穷人,被录取到了名单的首位。才知道自己办事公道,通过选拔人才被社会所信服。程总督卸任后,遭同僚诬陷,被革职,却穷得无以回报。南阳知府廖请他做舞阳书院的院长。由于他学识渊博,学习的人很多,几年后就病死了。蒋禄祥志向高远,是个有用的人才,但他没能施展抱负,所以知其者惜之!

姜华龙

姜华龙(生卒年不详),清代人,广东番禺县江村(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江村)人。他出身于诚实率直,从小就有野心,但他尝试了很多次,所以参军了。由于他的勇敢和良好的战斗技能,他受到了上级的赏识。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兵部尚书赵慎乔巡抚广东,提拔他为校官。雍正二年,出任澄海守备。不久后,他被召至京城,担任侍卫。1727年被派往福建任浦城游击,升任福州提督。1735年,他被提升为中尉,同时负责监督中国军队的投标。当时福建省福清、莆田等县土匪猖獗,百姓怨声载道。姜华龙带领军队进行清剿,匪徒们逃之夭夭。不到半个月,他就抓获了土匪头子,并将其绳之以法。被胁迫的都宽大处理,送回老家。盗匪感其义,纷纷散去,不再聚众闹事。剿匪后,升任漳州连长。乾隆五年(1740),荷兰侵占台湾省行省。姜华龙被朝廷任命为台省北路副司令,率部抵抗荷兰侵略军的入侵,大败敌兵,战功卓著。收复台湾省后,任金门岛连长。此时,姜华龙已经超负荷工作,要求辞退。台湾总督纳苏图留下来努力。回大陆后,任福建省汀州、邵武、延平、建阳总指挥。

在姜华龙的一生中,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军队中度过的。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谋略十足,因此屡战屡胜。他指挥的军队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爱戴。据村民回忆,他当官几十年,前后拿了无数的奖,但大部分都分给了下属,自己的很少。所以他回到田里后,过着绿鞋绿袜的清贫生活。谁知道他是个战功赫赫的老将军!

姜将军去世,享年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