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是谁?
陈(1930 1—2016 1)作家、诗人、编辑。
1930年6月,陈出生于四川省古蔺县。1949,泸州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陈曾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领导和参与组织四川省文学代表大会、省青年创作会议、省文艺代表会议,领导和主持《四川文艺》、《四川文学》等文学刊物的编辑和发展,为四川文坛发现、培养和扶持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人才。
此外,陈还在报告文学、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中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戏剧、电影剧本等一百多万字。电影文学剧本《东山女人的炮弹》,报告文学《没有名字的烧盐工人》等等。
中文名:陈
出生地:四川谷林
出生日期:1930 65438+10月
死亡日期:2016 65438+10月11。
职业:作家、诗人、编辑
毕业院校:泸州师范学院谷林中学美术系。
信仰:* *唯物主义
主要成就:获四川省优秀文学奖。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代表作品:《从地牢里出来的人》《就这一次》
角色的生活
1930陈出生于四川。少年时到农村私塾读书,“背四书填红模”;后来,在古蔺县的中学里,陈的父亲去世后不久,县里组织了一次全县学生作文比赛,陈获得了第一名。他的作文也被抄了贴在街上。在群众大会上,县长亲自给陈授了奖旗。
后来,陈考入了川南师范(泸州师范),那里的伙食是免费的。在学校图书馆,他读了鲁迅的《呐喊》,巴金的《家》,艾青的诗,俄罗斯文学。
1949,泸州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
6月1949,参加革命工作,从事地下党学生工作。
1951年,陈开始出版他的作品。他涉足报告文学、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和其他文学体裁。
1952年秋,陈被调到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那里呆了半个多世纪。
20世纪50年代,陈先后担任泸州学联主席、川南学联副主席、团市委学生处副处长、川南党委宣传部部长、四川省文联创作委员会书记、《四川文艺》编辑部领导成员、书记处书记
1980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此后,陈历任四川省文联第五、六届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书记处书记,四川省作协第二、三、四、五届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四川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
5月28日,1986,陈出席全国林业作家协会成立大会。
1992 1月,已退休。
2016 111 20日50时,陈在成都逝世,享年86岁。根据陈的遗嘱,葬礼将很简单,不举行追悼会。尸体在成都东郊殡仪馆火化,2016 13。
主要工作
陈在报告文学、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戏剧、电影剧本等一百多万字。
诗词对联:川西坝子乡风光,川南春节,劲松山,鱼池月,在纪明三省,只是这次错了,在沙汀墓前,悼念克勤,在琼州雨夜听高腔,在家乡过年,布后街和街坊的人们。
报告文学:没有名字的烧盐工人,风雨中燃烧的蜡烛,花儿是怎样红的,白发红心,走出水牢的人——大邑县地主庄园陈列馆调查(与李磊合著)
电影文学剧本:东山女子炮兵排
创造性特征
陈先生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巧妙结合,对民俗的真挚情感,一腔乡愁和双重环境(即他生长的故乡和工作的故乡)作为他描写乡愁、乡愁和乡音的深厚基础和取之不尽的源泉。走进浓浓的乡愁诗韵,犹如饮郎酒认识谷林,他的乡愁是浓的,他的文学情调是美的——广智先生的乡愁在文学中诠释了他的人文精神。
散文小说
在作者的杂文和小说里,处处都有一种乡土气息,总能看到家乡的绿树、清泉、小路、山影。在《在纪明的三个省》中,作者写了他的家乡和异乡。是今天,是童年。也许是儿时的梦,我被鸡鸣吵醒了。”鸡鸣声仿佛又从地面升起,此起彼伏,由远及近,由细而宏大,从东到西回荡,仿佛从贵州唱到云南,又从云南唱到四川,在这三省相连的群山中歌唱。我们饶有兴趣地听着,睡意完全消失了。”在《无名寺》、《厨房的故事》、《无口兄与灯笼戏子》、《元宵》、《三面古渡》、《渔塘月》等小品中,川南的韵味就像朴素的水墨画,就像扣人心弦的民歌。作者根据山区的民俗、民风、民情,画了一幅简单的年画《灯笼》。
陈先生的散文和生活中的人和事一样生动感人,他的小说也是如此。嗯,陈二先生,每个人都尊敬他,和他很亲近。他也想和同学开玩笑,说心里话。“他是从乡下雇来的,大约50岁,又矮又胖,戴着一顶皮帽子,穿着一件蓝布长袍。当他笑的时候,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他的胡子是直的,他的嘴看起来更分叉更长。不是出土文物,还像个‘地藏王’过日子。”(《陈二老师》)陈二老师带着乡土气息的老式文人形象活了过来。《腰间系花的女人》是由流传在云贵川交界山区的传说编织而成的中篇小说,讲述了解放初期发生在山区的一个传奇故事。陈与杨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梁师傅、陆妈妈、君儿、苏苏、胡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这个具有地方色彩的爱恨情仇的传奇故事,生动感人,读来赏心悦目。家乡的一棵儿时的格氏栲树,布后街2号的两棵铁树,生活中的几位老师和校友,作品中的一群人物,几乎凝聚了作者一生的感情。
报告文学
陈先生的报告文学,记录了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不同时代的人物,倾注了作者对那些人物和事件的爱恨情仇,揭示了时代的情感伤痕,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实和反思。《没有名字的烧盐工人》以生动的风格展现了旧社会一代烧盐工人的辛酸生活。刘平山、刘、姚大爷、姚大娘、大胡子蔡;胡奋贤、马玉堂、王和《炊灯》生动感人。三部报告文学的主人公,《风雨中燃烧的蜡烛》,《花是怎样红的》,还有《白发红心》,都是在红旗下长大的年轻人。他们深深地烙下了中国新一代青年的思想烙印:信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岗敬业、勤俭节约,闪耀着时代的人文光辉。易敏先是为学校办厂,为孩子打拼,几十年来东奔西跑,年老多病;程守田在“文革”中饱受欺凌,对党和前途深信不疑,终于重见天日,重返工作岗位,忠于教育,回到祖国;张启祥老师牺牲了一切,帮助教育和帮助穷人,捡废钢和体育器材。他被“四人帮”视为专政对象,却依然不顾个人安危。文革时期,他经常闯入校园守护孩子们喜爱的体育器材。
作者的报告文学具有时代性、文化性、民俗性、前瞻性和文学性。尤其是《无名的烧盐工人》、《风雨中燃烧的蜡烛》中的一些名句,跃然纸上:“刘平山走上大坟堡,只见天上黑烟滚滚,雾气弥漫,黑了半边天,山几乎被烟遮住了。密集而高大的井架也在烟雾中缠绕,井架上拉的绳子像蜘蛛网一样从天空覆盖到地面。”“教室大多是破旧的泥墙和草屋顶,还有两个瓦房,也是前夏佳祠堂的遗产。教室里的桌子摇摇晃晃,有些是用泥土和石头做的。老教师告诉她,这所学校是‘满清之家,国民党之桌,* * *产党之子’。”生动的语言像图画一样展示了普通人的艰苦生活。
诗词对联
陈先生用浓郁的民歌和古诗词生动地表达了他的思想。“故乡梦满,清明共归。知音白天真烂漫,别墅暖豆腐。一盏灯笼带泪飞,三寻郎醉。笑看群山共舞,火星山脊流沙岩。”青梅竹马聚在一起举杯追忆旧情如酒。另一首《许由永山香》也像一首歌:“古宅在苍林河口,斜阳潇潇。梯田幽幽千云,宁河满水。小庙思念故人,双桥有月慰乡愁。待春风吹剑武,我再与你作凤凰游。”这是一次和朋友去乡下的有趣旅行。作者的悲悼之情,亦如思秋:“少年漂泊永城东,小园乍见惊。树木在窃窃私语,微笑着,只有炉边的橘子是红色的。长街寄怜薄,重楼锁恨穷路。此生未练金环钩,望丹山恨之。”读这首诗就像听二胡独奏,柔板委婉缠绵,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陈先生的一些讽喻民歌很有特色:“传经楼顶,宴来学抄龙手,待人如赖汤原。”抨击了一些社会低俗。“水田种了,就去赶田。男的举起新的‘凤凰’,老婆靠在后架子上,全身发抖。”对乡土气息的描写很有时代感。
在民歌与现代诗的结合上,在古诗与新诗的结合上,作者都很有探索性。写出来的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迅速反映时代变化,创造人文精神,展现时代风貌。
陈的对联也颇有韵味。这些对联往往是名山、胜地的感觉。朋友互爱,激情稍纵即逝,上帝留在岁月里。《悼念艾芜老师》绵长而深刻:“滇南之雾,野村之野鸡,马甸之寒光,古寺之炊烟,颈上之半瓶墨,皆化为佳作,三次南巡,实为典范;仰光星火,左联庄阁,安山红炉,西川小屋,所有的人心中都充满了热血,都是为了忧国忧民,千年炼成钢。”一幅幅对联记录了艾芜的人生足迹,歌颂了艾芜的品德。作者说:“到山上来,采些红叶白云,佐你三杯郎泉酒;回家,摘两把花和野果,陪我喝一罐茶。”(《火星山公园联盟》)写得情态潇洒,韵味悠长,寓意美好。
性格评估
陈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同志、好战友,这是文学事业的巨大损失。四川文学界表示深切哀悼。(四川省作家协会讣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先生作为四川省的文艺官员,在他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中,特别关注和关心像我这样的青年作家。完全没有官架子,也没有以前作家的傲慢。人很随和,善良,诚实,真诚。”(诗人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