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攻城器械?

根据孙子兵法,攻城包括“近(筑攻山)、钩(用钩梯登城)、梯(云梯)、斗(填城沟)、水(用水攻)、洞(挖地道)、突(穿暗门)、蛾伏(密集登城)、玄车(用高耸的玄车攻城)。

而攻城器械众多,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

《吴越春秋》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子弹是弹弓,是比较古老的抛射工具,发射弹珠之类的弹丸,所以最初的弓也很简单。从《易经》可以看出,最形态的弓,无非是把一根木竹弯成弧形,针尖的木竹既是箭。可以说极其简单,射程和杀伤力更是不敢恭维,但毕竟让人类摆脱了身体机能的限制,成功使用了一种机械力。

商周时期,弓箭的发展趋于成熟,作战用箭以青铜箭头为主,弓的样式也基本具备了后世弓的造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弓的制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

西汉以后,穿透力更强的铁锨逐渐取代了铜锨,弓做得越来越漂亮,但形状和质量并没有根本改变。火器发明后,由于射速慢,受天气影响大,便携式弓箭仍有相当的生命力。以明朝戚继光的军事装备为例,步兵中弓箭手占十分之一,骑兵仍占一半以上。至于满清,骑射是制胜天下的利器。直到鸦片战争后,弓箭才走出中国军队的序列。

在几千年的装备史上,弓箭获得了巨大的荣耀,在春秋战国时期位列兵器之首。“射”技也是医生或官员必备的“六艺”之一。齐欢和金文占主导地位,周天子给共工童一支箭,以示他有权代表天惩罚罪行。百步穿杨和辕门射戟等佳话。就连周公谨,一个带着围巾的羽扇,也用了十天造箭的方法杀死了诸葛亮。

飞钩

飞钩、夜露、狼牙拍,顾名思义就是把铁钩绑在绳子上,是很多梁上君子的最爱。其实飞钩用于攻城的历史几乎和飞钩本身一样长。墨子?《备梯》、《武学概论》、《练功》、《兵器图说》中均有记载。更让人惊讶的是飞钩的寿命之长。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武汉时,正是陈玉成亲自带领敢死队在夜间用飞钩偷袭。即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人民军也多次使用飞钩立功。众所周知,飞钩是用来攻城的。其实飞钩在防守上的成绩也是没必要的。一旦进攻者带着梯子冲向城市,如果你足够冷静,足够准确,足够强壮,足够敏捷,你就可以用飞钩把梯子拉下来或者塌下来,杀死上面的所有人。当然,在箭如雨下的战场,你要足够幸运才能完成这么高难度的动作。

在夜袭中使用飞钩给防御者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在古代,大城市,尤其是首都,占地广阔,人口众多。北京,俗称“四九城”,指四十里城墙的九个城门;唐朝的长安有一百万人口。如果敌人“悄悄进村,不想开枪”,那么在这么大的城市里,每天晚上依靠人力准备进攻,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是这样,恐怕敌人还没有进攻,他就已经筋疲力尽了。《三国演义》中,曹流争汉中,曹操到河边的村子里,刘军不让进。诸葛亮用尽兵之法逼退曹骏后。这个时候,就是秒杀球拍和义夜大显身手的时候了。道钉球拍用铁钩和铁钉在木板或绳网上,晚上挂在城市上。如果敌人夜间用飞钩攻击,就会被钩住刺伤,无法攀爬。鹿易野是琅琊派的近亲,但它把钩钉放在原木上,既能防夜袭,又能当石碾。

车辆

汽车,从古至今,都被局限在一个高墙深潭的城市里,或者处于危险之中,所以攻防利器都是庞然大物。如果要灵活运用,单纯依靠人力确实有点吃力不讨好。即使是体力比人稍高一点的牛马,面对几十吨重的物体,也不禁有望叹息。所以古人大多把战斗装备放在战车上(如窝车、霹雳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汽车的发明,攻城战会无聊得多。

根据中国的传说,发明汽车的桂冠属于夏朝的西仲。夏商时期就有大型战车决战的描述。但是,它面临着缺乏物证的问题。如果传说属实,中国使用车辆的时间应该不晚于公元前23世纪。1972年,河南安阳出土一座商代战车坑。内车厢、车轴、车轴都制作精良,证明当时的车辆技术已经发展到了极致。

投掷石块者

抛石机(又名大炮),相传大炮发明于周朝,名为“抛车机”。扔石头的人利用杠杆原理把石头扔出去。它由抛杆、抛架和机绳组成。投掷杆有一水平轴,顶端连接一对皮包绳;机器绳由几十根和几百根绳子组成。每根绳子需要1-2个人拉。

东汉时期,火炮已成为备受推崇的攻城武器。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大战,曹骏用自行火炮——霹雳车,攻破袁俊的城墙建筑,大获全胜。唐宋以后,枪支的使用更加普遍。宋朝的陈规在《城守录》中感慨地写道“攻守利器,莫过于枪。如果进攻者获得了火炮的技能,城市会毫不留情;如果守军有火炮之术,就能战胜敌人。”

在中国大炮的使用历史上,蒙古人处于突出的地位,这使中国大炮的使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3-14世纪,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建立了一个史无前例,可能是史无前例的帝国。虽然蒙古的无敌战机是这个神话的根源,但蒙古强大的火炮赋予了蒙古军队摧毁一切防御的巨大破坏力,是蒙古从草原之王向世界霸主转变的重要标志。蒙古枪被称为“惠惠枪”。它是舶来品,是蒙古西征时从波斯人那里学来的。也是中国早期知识引进的成功范例。“回力炮”上有类似射击计算表的刻度,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古籍中记载“惠惠炮”在攻打襄阳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中路人被杀,地陷三四尺”。也是“惠惠大炮”的一声炮响,摧毁了襄阳城墙,持续三年的襄阳战争终于在“惠惠大炮”的轰鸣声中尘埃落定。

在中国5000年的光荣历史中,它饱受战争和战国政策的创伤。《秦策》有云:“昔神农伐以补之,黄帝伐鹿而擒蚩尤,尧伐口袋,舜伐三苗,禹伐* * *,唐伐夏,伐拜,伐周,争天下。从这点来看,还有人不打吗?”其间可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吊死鬼之义,也可能有反抗暴力、抑制强者的崇高志向,更可能有争权夺利的毒生物。战国时期,闫希会骑劫去攻打即墨,但他不能挖掘齐人的祖坟。秦王本伐魏以水灌大梁,一代名城毁于一旦;在蒙古的西征中,所有的叛军都在士兵面前杀了城。难怪士兵的孙子称之为“此攻之祸”,但攻守双方使用的战斗工具却成了古人智慧的集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