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历史
深圳约有150处先秦文化遗址,证明其有6000多年的社会发展史,约3000-2000年的商周史。武备岭商代墓葬发掘成为2006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438+0。深圳有167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600多年的南投古城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古城的城堡史。深圳现有古建筑1324座,包括龙岗的近200座客家古堡和清代各个时期赣、闽、粤三省众多广府式村落和民居,以及成为中国近代史缩影、被已故国家主席杨称为“天下第一镇”的“一街两制”中英街。还有八大战役,比如1839的九龙海战,以大获全胜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1900年孙中山领导的三洲田起义打响了资产阶级武装革命的第一枪,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有着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自古以来的移民文化是深圳文化的特色和优势。.....这些丰富的内涵大大提升了深圳的历史文化地位。
第一,先秦时期
1983-1984第一次文物普查发现先秦文化遗址103处,2000年底结束的第二次全市文物普查发现新遗址54处,这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极为罕见。而且在内涵上(无论是新石器时代还是青铜时代),呈现出古越本土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此外,以仙头岭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以乌背岭墓区为代表的商文化、以大梅沙遗址为代表的春秋文化、以叠石山遗址为代表的战国晚期文化,在珠三角乃至整个岭南地区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的填补了岭南考古年代学的空白,有的被专家命名为考古文化,有的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们的重要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并不显著。
1.新石器文化
考古资料显示,早在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就已经在深圳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深圳已发现和探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近40处,主要分布在海边的沙丘和大江大河两岸的丘陵地带。
仙头岭遗址
查看原图,发送到手机。
位于大鹏镇仙头岭村沙滩堤上。遗址面积1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40-60厘米。1981年发现,1985、1989、1241平方米三次发掘,出土大量陶瓷生活用具,如杆、斧、凿等。仙头岭遗址的文化特征在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沙丘文化遗址中具有代表性,因此被命名为“仙头岭文化”,在中国当代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2.夏商周文化
我市考古人员在深圳发现了60多处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比新石器时代的还多,各区都有。遗址数量的增加和分布区域的广泛,说明这一地区的人口在此时有所增加,到处都有先民居住。在全市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南山区西丽镇和宝安区石岩镇共发现34处文化遗址,每处遗址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在小范围内,遗址如此密集,规模如此之大,就是族群数量增加,各个族群人口迅速增加的证明。
商代乌碑岭墓区
位于南山西丽乌背岭村山顶。发现于1999。2001年4月发掘,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 * *发现商代墓葬94座,均为竖洞土坑。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墓葬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早期,第二、三期为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此墓二期、三期资料填补了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考古年代学的空白,为中国商代边疆考古做出了贡献,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大梅沙二区春秋墓
位于盐田区大梅沙海边沙塘。发掘面积2405平方米,已发现墓葬10座。* * *出土随葬品39件,其中青铜器11件(剑、矛、钹等。),21陶器(罐、壶、盘、碗、杯、豆等。)和7件石器(斧、钹等。).该遗址是当时广东最大的沙丘遗址,发现的墓葬和青铜器数量在广东沙丘遗址中是前所未有的,填补了广东考古年代学的空白,为研究这一时期古越民族的社会状况和民俗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料。
查看原图,发送到手机。
叠石山战国晚期遗址
位于南山西丽茶光村南。该网站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暴露面积330平方米,出土陶片8000余件。还有石扎等石器5件,钟等青铜器2件。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当时广东考古年代学的空白,提供了广东奎文陶器存在的下限时间,更重要的是出土了4把铁斧,为研究广东早期铁器的用途和来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二、秦汉至隋唐
这一时期深圳的历史有三大变化:一是至少从西汉中期开始,文化面貌由土著文化向与中原一致转变;第二,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据文献记载,东晋咸和六年(331),东关县县政府和保安县县政府均设在南山区南部。深圳的城市历史已经1671年了。这两个变化使深圳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第三,屯镇建立于唐朝,驻军2000人。从此确立了古代深圳作为广东军事中心的地位。此外,在南山区南头古城和宝安区西乡附近发现并清理汉墓12座、东晋墓22座、南朝墓88座,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佐证。
汉墓的第一次迁移高潮
第一次迁徙高潮
据《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岭南平定,《资同治鉴》卷七载“移兵五十万,守五岭,渡江杂处”后来秦朝给了南海郡(当时深圳属于南海郡)15000未婚女子。这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次移民高潮,从南越王墓可以充分反映出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的情况。
汉代墓葬
南山区南头古城附近、宝安区西乡附近发现的12汉墓,与中原地区的一模一样。出土的壶、鼎、罐、碗、壶、杯、雕像、熏灯、炉、箱、井等。具有与中原地区相同的组合和形状。其中有“西平四年”(175)年代砖、面印砖(类似于汉代画像石中用于辟邪的地图)、东汉墓葬中的乘法口诀砖,为全国首次发现,为研究中国数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东关县城址——郝沟东晋墓与第二次移民高潮
濠沟,东关郡遗址。
完成于崇祯十二年(1639)的张二国《东关县志组织沿革》载:“晋城咸和帝六年(公元331年),在(四郡)设东关郡,治宝安(在东官北,即城子岗,今为东关千户驻地)。“由此可见,东莞县包括今天广东东北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其县治和宝安县治都位于今天深圳南山区南头古城一带。到目前为止,深圳的城市史已经清晰地记录了1671年。
在古城南门外的广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有幸发现了东晋的壕沟。壕沟5-7层出土了很多魏晋文物。根据上面的引文,这条护城河可能是东晋古城的保护城。真心,只要基本了解好沟的方向,就能确定东关县的定位;如果只是一条供水或排水的沟渠,从长度、宽度、深度来看,也应该与东关县有关。
东晋墓葬与第二次移民高潮
宝安区南头古城、西乡附近清理东晋墓葬22座。西乡铁仔山出土了三座东晋墓葬,分别是金帝司马睿的“大兴二年”(319)、“大兴四年”(321)、晋明帝司马绍的“泰宁二年”(324)。它们都发生在金城司马燕咸和帝的第六年,也就是公元331年之前。历年内容为“大兴二年六月”、“大兴四年宜封侯”、“泰宁二年为贾申义后裔”。需要指出的是,西晋永嘉时期(307-313)发生所谓的“五朵野花”之后,大量汉人南迁,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移民高潮。虽然史籍中没有移民深圳的记载,但从其墓葬形制和东晋初年出土的陶瓷、铁器、铜镜来看,至今在深圳也没有发现西晋墓。这22座墓葬至少说明,公元331年前后,深圳南投地区人口迅速增加,经济文化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这是深圳地区一度成为粤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的根本原因。
南朝墓葬唐、宋时期屯镇的铜钱墓、塔、坑
南朝陵墓
宝安区南头古城、西乡地区附近清理南朝墓葬88座。
唐代的屯门镇
为防止海盗入侵,保护商船,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建立了新的军事医疗区——屯门镇。明崇祯< & lt《广东通志外志在& gt《据东莞南头镇屯古镇》显示,屯镇位于南山区南头古城,驻军2000人,直属岭南节度使。屯门镇不仅是岭南地区的军事重镇,也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军事要地。
宋代墓葬
发现更多,* * *清理了13。墓葬的形制可分为两种:长方形竖穴坑墓和瓦房墓(即长方形竖穴坑内叠瓦墓)。
目前在深圳地面上发现的最早的建筑有:
-南宋皇墨堂寝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福田区莲花山西北坡,建于南宋淳佑八年(1248)。祭坛用石头砌成,墓碑嵌在六边形墓塔(上部已毁)的前方。碑上刻有“莫唐璜居士塔”。.....“住友和单层墓塔都是唐代的,但一个普通的民间居士使用墓塔的埋葬制度在国内其他地方,特别是岭南地区似乎是第二例。
-南宋金龙石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寺村,位于宝安区沙井镇,建于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这座石塔是由红砂岩雕刻而成的。葫芦形塔顶方形塔,塔身前、左、右各有一佛龛。方形须弥四角浮雕竹角柱。
坑铜币
先后发现10余处,其中最大的是在宝安区松岗镇沙埔尾村发现的1,995,1,000公斤铜钱,其中最早的是秦半良和韩武珠,大部分是宋代的钱币。
第三次迁徙高潮
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深圳迎来了第三次移民高潮。连年战乱是大量北方移民进入深圳的根本原因。前面提到的黄模堂是南宋初从东莞迁来的,是今天福田区黄氏宗亲的祖先。宝安区沙井镇陈北宋时由潞西庐陵迁入,等等。大量移民首先进入深圳西部,因为这里是深圳最早发达的地区,他们为深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地区以广府文化为主,是他们迁入该地区后与当地文化融合的结果。
第三,明清两代
这是深圳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在抗击日本海盗、葡萄牙殖民主义和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中,深圳军民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在这期间,地面上有大量的文物。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1324座古建筑(部分为村落),其中99%属于这一时期。主要类型有城址、民居、祠堂、寺庙、古迹、宝塔、私塾(书院)、桥梁、古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东莞千户守备城和大鹏千户守备城,即南头古城和大鹏古城。民居大致可分为客家风格、广府风格、广府客家混合风格、中西混合风格等。它们烙下了异地移民带来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文化间交融变迁的历史印记,为研究深圳自古以来的移民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南头古城和大鹏古城
南头古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南投古城,即东关千户驿站,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两千户驿站驻军总数达2200人。东晋东关县的上述县治在此,东关县保安县的县治也在此。隋开帝九年(589),东莞县废,宝安县改为南海县,县治仍在此。唐至德二年(757),宝安县改名为东莞县,县治由南投迁至冲(今东莞),但前述的屯门镇公所也设在此。从唐朝到明清,多次改革。南头古城是深圳城市历史的见证。
现在古城是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墙东西长680米,南北宽500米。城墙用黄泥黄沙夯筑,内部用砖覆盖。目前除了北墙还有一段高低不一的断续墙遗迹,其他都已消失。1997找到北门,南门保存完好。城内六纵三横,共有九条路,俗称“南头九街”。市内还保留了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如国鑫公文文天祥纪念馆、东关会馆、宝德庙、育婴堂等。还有39栋明清岭南、南洋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
1983至1985,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位于南头古城的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南头古城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待公布)。目前,南山区委区政府已投资1亿元改造南门广场,改造方案已通过论证。目前,考古和拆迁工作尚未结束。
大鹏古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龙岗区大鹏镇鹏程村。为了防御海贼海贼,洪武二十七年,修建大鹏城。清初由“大鹏守千户城”改为“大鹏守营”,官兵500人。康熙四十年(1704),“大鹏守营”改为“大鹏水师营”,兵力增加931。此时的大鹏水师营已经是管辖珠江东部海上航线的海防军事机构。海上要塞共设9个营:东涌口、水鹿塘、大屿山、鸿翔路、盐田、观虎塘、老大棚、上沙塘、下沙塘,与南面的新安营遥相呼应。道光十九年(1939),大鹏改制为合作社。大鹏守千宅在抵抗日本海盗和英国殖民主义的入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座功勋卓著的英雄城堡。
这座城市有三条主要街道,即东门街、南门街和郑捷(西门和南门街的交叉口)。明清时期,城内的建筑基址,如县丞署、关帝庙、召公庙、龚燕庙等依然存在。东、南门明代依旧,北门清末倒塌。城内还有“魏震狄将军”,建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即广东水师巡抚、福建水师巡抚刘启龙等“狄将军”,规模较大,许多清代民居也保存完好。
1983、1984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别将大鹏东门、南门、赖恩觉魏震将军、刘启龙将军列为深圳市第一批、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大鹏古城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 5438+00年6月,大鹏古城博物馆成立,负责大鹏古城及其周边地区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2001 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与日本海盗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
对敌斗争
明初就有日本人的骚扰。明朝永乐以后(1403—1424),倭寇在中国沿海烧杀抢掠,从东海转移到南海。郑德五年(1510),明朝派学校在东莞、大鹏两地设立“总兵府,准备日军入侵”,府衙设在南投古城东莞。后来“总参部”改为“南头寨”,驻扎在今天的南头半岛尖端,东辖惠州碣石寨,中有香港,西有中山,镇守今天的整个深圳地区和珠江口一带,有战舰50余艘至100余艘,士兵1000余人。隆庆元年(1567),倭寇与海贼一度勾结,攻打东关守城千户。李茂财千户,浴血奋战,追击倭寇至雷州港,因无奈战死沙场。隆庆五年(1571),侵华日军围攻大鹏,死守千户城。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舍人康挺身而出,带领军民浴血奋战40多天,迫使日军仓皇出逃,在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反抗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
郑德九年(1514),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首领阿尔瓦雷兹(Alvarez)率船强占东关县“屯门海澳”,即深圳南山区的后海湾、蛇口、内伶仃岛和香港的青衣,并在此修筑堡垒、营地、劫掠财物甚至刻石立碑,以示永久占领。这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占领中国领土的企图和前奏。
郑德十六年(1521)八月底,广东副使王洪赴东关保卫千户所城(今南投市),组织了4000多名士兵、50多艘船只的反侵略队伍,英勇抗击从陆海占领“屯海、屯澳”的葡萄牙侵略者。王洪率领深圳军民取得了“屯门海战”的胜利,收复了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7年的失地,表现了深圳军民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英雄气概,拉开了中国人民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序幕。
为纪念护国有功的王洪,以及六年(1572)在为新安县申讨恢复功勋的广东副巡抚刘文,深圳人民于万历元年(1573)在南投城关口村修建了“刘王二公祠”,现仅存后殿和前殿。这是反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历史见证,1998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初移民高潮与移民文化
深圳的移民文化主要由西部的广府文化和东部的客家文化构成。清代原新安郡居民以广府人为主,广府文化成为强势文化。1958人民公社后,原属惠阳县(清代以前为桂山县)的龙岗、横岗、坪山、坪地、坑梓等客家地区划归宝安县,形成了今天的深圳市龙岗区。从此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可谓“平分秋色”,同* *分。现存的广府民居、客家民居等各种风格的民居,是深圳移民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明清以来深圳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一部砖石和夯土构筑的史书,是研究社会历史和风俗的活化石。
第四次移民高潮,“移界”与“重界”
清初深圳第四次移民高潮源于沿海地区的“迁边”和“复边”事件。自顺治初年起,郑成功一直在闽粤沿海开展“反清复明”活动。为了切断大陆沿海民众对郑成功的支援,顺治十三年(1656),朝廷颁布“禁海令”,禁止江浙闽粤沿海商人和渔民出海。随着郑成功抗清的不断失败,广东新安等县从清康熙八年(1669)开始“示界”,允许原来的沿海居民迁回原籍。康熙二十三年(1684),边界完全重新确立。除了原住民,粤东的一些客家人也开始迁入。雍正五年(1727),由于官招政策的实施,全国各地的农民,尤其是客家人,主要从粤东星美地区、潮州、江西、福建等地迁入。移民高潮延续到甘、贾时期,龙岗地区的客家民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掀起了今天深圳东部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新的历史高潮。
龙岗客家围
龙岗客家围场的建筑形式可谓是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客家,主要是龙围场与粤东四合院建筑的结合,特别加强了城堡的防御功能,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城堡围场”。其主要特点是围场前有月池(半圆池)和稻田(晒粮场),有大门和两个小门,大门两侧有两层倒座,后面是一条前日的长条形街,中轴线上有上中下“三堂”作祠堂,“三堂”两侧各附二四间横屋,后面是一条后天的长条形街和一个后围场。这座集祠堂、民居为一体的城堡式客家围场,有月池、卧坪、围屋、瞭望塔,给人气势恢宏、壁垒森严的感觉。客家围强调“天圆地方圆”、“阴阳合一”和与自然的和谐,讲究风水和龙脉走向。这是农业社会不断迁徙运动,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滚动发展的产物。它的建筑技术和形式,大厅对联,壁画,灰色雕塑和房子里的雕塑等。,保存了丰富的中原传统文化,其中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是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和客家社会历史、民俗的宝库,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它是深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岗地区有100多座客家城堡式围合建筑。引人注目的是,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号称“九堂十八井十亭,八碉楼第二碉楼”的龙岗骆氏河湖新居,以及分别建于嘉庆、乾隆年间的坪山曾氏大世界居(均为即将公布的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府民居
今天深圳的西部是广府一族的聚居地。在一个典型的广府村,房子大多是用青砖建造的。前面没有月池和平,四角没有角楼。祠堂位于角落或建在圈地之外。栅栏被车道分成几个横排,每个横排又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一般都是二合一天井的布局,带盖门。天井的一侧或两侧有游廊(供厨房和厕所使用)。正房一般是一两层,三开间,底层的轻房一般是隔两层,前面是客厅,后面是卧室或祠堂。
何“开国元勋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罗湖区笋岗村,建于明初。它是岭南名人何震的故居。它是深圳现存最古老的广府寨堡式围村典型建筑。
广府与客家混合民居
所谓广府客家混居,有两种形式:
首先,它以广府民居为基础,吸收了客家民居的一些因素。如南山区西李堂朗村劳伟,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围墙内有六条水平车道,与入口建筑后面的纵向车道交叉。大多是一室或两室的单元房,有一个船的屋顶,郑氏宗祠在西北角,不在中轴线上,这是广府式房屋的重要特点。但围场前有和平和大月池,显然是客家民居的配套设施。
其次,主要是客家风格的围合建筑或民居,吸收了广府民居的一些因素。主要表现在典型的客家围场,但住房由传统围场的廊式单间变为广府式单元套房,一天井、两廊、一厅两室的组合,增添了舒适性和私密性。甘家之后的龙岗周边很多楼盘都属于这种情况。
中西民居建筑
现存最早的寺庙是杨康二庙,建于道光四年(1824),位于宝安区沙井镇新二村。它的玻璃屋顶上雕刻着西式建筑和人物。——所谓中西合璧,往往是广府或客家民居的格局,外观和装饰都是西式的,真可谓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表现。它融合了客家、广府和西方建筑的特点,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建筑文化的融合,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从深圳的各类民居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具体地反映了深圳移民文化的特点和深圳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可以说,深圳是研究享誉海内外的客家和广府家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地区。其影响波及港澳、东南亚等世界各国,无疑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四、现代深圳和今日深圳
深圳是一座英雄城市。除了上述在抗击日本海盗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外,深圳近代史上还发生了两件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大事。第一件事是1839的九龙海战打响了鸦片战争。第二次是1900年孙中山领导发动的三洲田武装起义,打响了资产阶级革命从改良主义走向武装革命的第一枪。中国* *生产党成立后,在其领导下的保安县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特别是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和广东省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地位、作用和贡献为人们所熟知,在中国当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九龙之战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九龙之战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鸦片战争一开始并不是失败的。不屈不挠的中国军民有着赢得反英斗争的光荣历史。道光十九年(1839),七月七日,“尖沙村村民林被蛮族醉酒杀人,并被棍棒打死”(?林则徐让两广打稿子?107页),林则徐于15年8月命夷律交出凶手,夷律违反拒交令,于是林则徐效仿嘉庆十三年,采取了禁止其在澳门居留、断绝日常饮食等措施。9月4日中午12时,“路易莎”号(配有10回旋加速器和4门三磅炮)和“珍珠”号巡洋舰(配有6门六磅炮)等5艘舰艇,以“求购粮食”为名向我靠近,下午2时30分下令向我海军舰艇开火轰击,正在大洋游弋。不久,英军“在附近埋葬了17人”,“看到了随波逐流的尸体”,“除此之外,还有无数受伤的人”。下午六点半,英舰逃回尖沙咀,九龙海战以我方大获全胜而告终。这场战争意义重大:它是鸦片战争的起点。“——总的来说,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就是从这次海战开始的”。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反侵略战争的第一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由于瑞安的勇敢和良好的战斗技能,道光授予瑞安“Huerta Batulu”(战士)的称号,并将其提升为助理将军(从二年级开始)。1843年任广东水师提督郑一品,封为“魏震将军”。目前,瑞安将军在大鹏市的皇家称号“魏震迪将军”的豪宅仍然保存完好。
九龙战役两个月后,也就是165438+10月3日,川碧洋(位于虎门外30里)战役发生。同一天(或后一天)在尖沙咀海洋又发生了一场管涌战役(到113十月,10天打了6场战役)。在这七次战役中,除了165438+10月11是我方主动出击外,其余都是英军挑起,以失败告终。
“天下第一镇”——中英街的历史变迁
中英街和界碑,是中国贫穷落后、清朝腐朽没落、帝国主义疯狂侵华的历史见证。它是中国革命胜利、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祖国、“一国两制”、“一街两制”得以实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繁荣昌盛的历史见证。中英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奇观。正因如此,10月24日,1992,65438+已故主席杨参观沙头角中英街时,兴致勃勃地用英语说:“天下第一名镇”。中英街界碑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成为广东省和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孙中山领导的三洲田埂子的第一层含义
孙中山领导的三洲田埂子的第一层含义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郑世良等人策划了新的反清武装起义。经过联系准备,1900年4月,决定选择三洲田作为起义地点。很快,开始招兵买马,短短四个月,发展到六七百人,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三日(1900 10 6日),起义军在深圳盐田区三洲田举行升旗起义,矛头直指封建腐朽的清朝。以黄复为元帅,郑世良、何松为参谋,黄、廖庆发、林海山为先锋,分两路出发。东路从马銮村、金桂洞离开鹤岗,打到新圩,直奔镇龙,在佛子坳伏击清军。西路从横岗出到沙湾攻打兰花寺,大获全胜。对深圳和南投的进一步进攻被阻止了。东路叛军在胡勇和蚌埠圩连战告捷。22日,他们取得胜利,进入三多珠。他们在白沙安营扎寨,队伍很快壮大到2万人,其中很多都是当地有革命传统的客家人。后来由于形势的急剧变化,原定进攻厦门时得到援助的计划无法实现,没有继续后援。遇到麻烦,孙中山下令郑世良“自行进止”,起义军不得不解散,留下一千多名洋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