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和写作

本文来源于网络|西大创意写作中心

道路延误

大家可以在这里交流,一定要对写作和讲故事感兴趣。于是,一个问题应运而生。作品中的故事从何而来?这个故事是如何在作者的脑海中形成的。我们可以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使不是纯粹的谎言,也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任何故事的根源都是作者的经历。任何小说的来源都是作家生活的内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部虚构的作品可以被视为作者的变相传记。只是在任何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中,哪怕是那些最瑰丽、最张扬、最豪放、最自由的部分,我们都可以画出一个起点,一颗核心的种子,与作家丰富的人生经历深深相连。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任何虚构的作品都是在一定的事实、人物、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写作手法完成的。

特别强调以上一点是为了说明经验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毫无疑问,经验是写作的基石,任何虚构文学最本质的细节和逻辑必然来自于作家的经验。比如曹雪芹的早期经历在《红楼梦》里,福克纳在美国南方的生活经历在“约克纳帕塔法”血统里,还有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苏童的江南小镇,阿来的藏地。再比如鲁迅。他的大部分小说都是根据他少年时在鲁镇的经历写成的。由此可见,经验在写作中的地位。

可能会说有些朋友会陷入这样的疑问,我没有经验!我也没什么经验。我没有经历过大的风暴或值得一提的事件。我没什么可写的吗?显然,这种想法缩小了体验。众所周知,在文学史上有两种类型的作家。一类是沈从文、海明威、罗尔德·达尔这样的作家,他们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沈从文14岁加入这个行列,在湘黔川边区流浪,生活在一个充满神秘和想象的地方,所以他后来从事写作的时候,素材很多。和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一样,罗尔德·达尔在非洲探险,在二战中当过飞行员和间谍。这些作家往往经历奇特,阅历丰富。但还有另一类作家,比如霍桑、卡夫卡、普鲁斯特。这样的作家基本没有超越常人的经验,他们的经验只会比常人少,不会多。卡夫卡,一个普通的保险公司职员,每天朝九晚五,下班后写作。普鲁斯特生病了,患有严重的哮喘,常年卧病在床。霍桑自幼丧父,性格孤僻,对社会不感兴趣,大半辈子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写出《变形记》、《追忆似水年华》和《红字》这样的伟大作品。

这样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像卡夫卡、普鲁斯特、霍桑这种没什么经验的作家也能写出伟大的作品。能否推翻之前的结论,说明经验在写作中并不重要?当然不是,恰恰相反。这进一步证明了经验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迫切需要定义经验。这样,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一个问题,什么是体验?什么是文学体验?

本杰明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体验与讲故事密切相关:“什么是体验?老年人总是把它们传给年轻人。简而言之——与年龄的权威——谚语;聊过,讲过故事;它就在壁炉前,悠闲地给我儿子讲故事,有时还讲其他国家的故事。”

本雅明认为,经验是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历史和现实事件中学到的一课。经验与知识相关,知识往往存在于不同群体的人之间的交往中。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技能。

那么,什么是文学体验?我觉得在文学里,体验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可以是你自己的体验,可以是你的感受,可以是你的心路历程。只要你能把它们从你的记忆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体系,赋予它们意义,那就是你的文学经验。

大家注意了,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可以把个人的经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路历程从记忆中分离出来,形成自己的体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这样理解。总的来说,你此刻正在经历的生活很难进入你的笔下,很难写出精品。比如你在大学,你说你要写一部大学作品,80%就废了。因为你正在经历这种生活,你不能把它从你的记忆中分离出来,更不能赋予它意义和审视它。一般来说,能进入你写作的经历,一定是和你此刻正在经历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的。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用自己的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比如莫言,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但他的写作还是在高密东北,比如《蛙》、《生死疲劳》、《檀香刑》、《天蒜薹之歌》、《红高粱》。

第二个问题:经验如何进入写作?

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一个贬低经验的时代,包括成长经历,感情,心路历程,我们是多么的相似。大部分经历都差不多,从出生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结婚生子,渐渐老去。大家基本都一样。没有太大区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这种体验上,我们并不比别人有优势。在感情、思维、心路历程上,大部分人基本都是同质的。你会发现,不是每个人的想法有多么不同,而是每个人的想法惊人的相似。暂且不谈这其中的原因。但是,在感受、思考、思维、想象、理解等方面有异于常人的体验,是我们写作要突破的一个领域。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经历的主体部分并不取决于你,它关系到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更替,我们个人的努力并不大,也没有必要。比如你认为没有好作品就写不出好作品,是因为这个时代太安逸太安静了。如果有几场大风暴,最好有几场战争,会有好作品,可以写出好作品。有这种想法的,你就打120,直接带去精神病院。从来不缺素材,缺的是新视角。

所以,在当今时代,我们的文学偶像应该是霍桑、卡夫卡、普鲁斯特这样的作家,而不是沈从文、海明威这样的作家。

具体来说,经验是如何介入写作的。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说一下。我有一个朋友,他说他听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觉得可以写出来。肯定是好小说,但是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和环境他都不熟悉。他从未经历过。他不知道怎么写,也不知道怎么写。我给他的建议是,让他把这个故事移植到他熟悉的环境中。故事没变,只是换了个舞台。比如你是农村的,你可以在你村的环境下写这个故事。如果你是城里人,可以移植到你所在社区的这个空间来写。简而言之,就是把它放在你熟悉的环境中。

以下是我去年11月写的一部小说。先说一下写作的过程吧。18年8月,我在图书馆看凤凰周刊的时候,看到了这件事的报道,是6月20日庆阳女生跳楼事件。庆阳某中学女学生被班主任骚扰,导致抑郁,最后在当地一家百货公司八楼跳楼自杀。当时看完,已经是八月了,依旧闷热,但我却感到阴郁和愤怒。包括调查期间的推诿。

我渐渐觉得这件事可以写一部小说了。但问题是怎么写。我没有这个女生的心路历程,也没去过这个地方。这个时候怎么写,就是用自己的经验,感受,比较。虽然我们再也没有和这个女生待在一起,虽然我们没有目睹这一幕,但是我们有在学校生活的经历,有在人群中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所以我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给这个女孩编了一个不寻常的故事,是我爷爷带大的,我妈妈是一个很懦弱的人。我也给这个女生设置了一个好朋友,她写了一封匿名信,说了这件事的真相。在这部小说的写作中,我基本上用到了我在农村、在学校、在人群中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获得经验。

对于这个问题,你可能也很困惑。难道经历之后就没有经验了吗?为什么需要收购?经验是需要挖掘的,我们大部分的经验还是隐藏的,藏在你的记忆里,没有被发现。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读到一个作家或者一部作品的时候,突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者是发生在我小时候之后。我也有这种感觉,还是小时候的事。我也有这种感觉和体会。这是你经历中被隐藏的部分。读《百年孤独》、《子夜之子》、《鳄鱼街》的时候,一片骂声,因为我的家乡也在流传这样一个诡异虚幻的传说,而这就是被掩盖的经历。但如果你不看这部小说,或者以后没有类似的机会,那么你的这部分经历可能会被永远覆盖。所以经验的挖掘和获取需要一定的机会。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有可能获得这部分经验呢?

介绍另一个。

为什么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有必要介绍对方。这是因为他者的介入可以加速那些我们还在沉睡,还没有意识到的体验的觉醒。另一个在觉醒体验的过程中起到借鉴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世界上只有男人,你不会知道自己是男人,也不会意识到有性别差异。你会想当然的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你对自己的认识也会很肤浅,你不会知道自己更深层次的东西。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了一个女人,一个和你身体结构不一样的人类,你会发现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存在,你会发现你和别人不一样,你会了解你的身体,你会发现你有什么,你会发现你自己的优点和个性。

“在于经验和他人的关系。”

在文学写作中,当作家脱离了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体验就会成为他的写作体验。具体体验和进入文学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具体的经验接近现实生活,那么进入文学的经验就应该与实际对应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在觉醒体验的过程中,他者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他者的介入不仅会干扰对自身经验的探索,而且有助于促进对自身经验的探索。所以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可以多看一些国外的书,看一些不属于自己专业领域的资料,看一些自己比较陌生的东西。在这种比较中,我找到了自己亲身的、鲜活的体验。

注:部分观点参考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致青年小说家的信》。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