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匠精神
前段时间在电视上看到央视放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在选题的导向上和大部分纪录片类似,讲的是最平常的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存在。影片聚焦的是故宫的一群文物修复工作者,他们和我们一样,是千千万万个职业中普通的一个阶层;他们和我们不一样,是顶尖的文物修复师,身怀绝技,妙手回春。最震撼的是《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修复者的工匠精神。修复师在这里工作和在北京其他地方工作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宫门层层叠叠,阻隔了外界的喧嚣。修复者说可以在文物修复中与古人对话,看看上次修复这件文物的工匠的故事和人品。文物修复讲究修旧如旧。受损的文物需要工匠的一双巧手来拼接修复,耐心和艺术想象力缺一不可。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对自己的作品一丝不苟,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物的本来面貌,工匠精神显得尤为珍贵。
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我在故宫修文物》上线后反响非常好,大家的评分也很高,主要来自纪录片中的每一位匠人。他们的工艺精湛,生活简朴,受到我们的钦佩和尊敬。近年来,政府和很多企业都在倡导人们培养这种精神,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的培养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自己产品一丝不苟的态度,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精神理念。总结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质量精神,顾客至上的服务精神。这既体现了对产品制作精细、精准的理念和追求,也体现了不断吸收最前沿技术、创造新成就的目标。
“工匠精神”一词源于聂盛喆,他正是从这种精神中培养出了一流的木匠。相信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们的求学、就业、用人观念都会发生变化,“工匠精神”将成为一种普遍的追求。除了“工匠”,还会涌现出更多的“学者”。说到“工匠精神”,我们在古代首先想到的是木匠鲁班,他生活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出生在几代工匠的家庭。鲁班从小参加了许多土木工程工作,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誉为木匠的创始人。木匠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铲、尺和画线用的墨斗,据说是鲁班发明的,鲁班的名字已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不仅是鲁班大师,还有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厨师为梁宰牛。他的手接触的地方,他的肩膀倚靠的地方,他的脚踩踏的地方,他的膝盖休息的地方,他们格格作响;饲料中没有不和谐。中国古代的工匠很有独创性。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投入,对使用者的关爱,连同自己的思想感情,都倾注到一双巧手上,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
现代的“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指那些技艺精湛的大师,还要求企业像一个工匠一样,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琢磨,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企业要追求科技创新和进步。如果说企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那么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企业就是民族复兴的动力之源,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
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做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产品并不容易,这就要求公司在掌控核心技术的同时,不仅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还要得到众多用户的肯定,真诚服务大众。中国有越来越多被称为大国工匠的公司。代表企业之一是华为,受到国产好机启发的华为正在努力研发高性能手机。虽然他们已经走出国门,甚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他们依然可以静下心来,努力发展“华为荣耀”。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不就是工匠精神吗?正是因为华为的工艺,才会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肯定。
当今世界,浮躁之风逐渐抬头,严重影响了我们工匠精神的培养。很多企业急功近利,往往追求“短、平、快”带来的眼前利益,无形中实现了圈钱、杀一个产品、出新产品再圈钱的不良循环。但是如果他们不能静下心来做R&D,他们将永远不会达到更高的水平。他们只能这样“苟且偷生”,迟早会被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公司淘汰。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拥有工匠精神是多么重要。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向成功之路。那些走错路,想省事的人,以为自己走了捷径,但只要一不小心,就会从这条路上掉下万丈深渊。
作为一名中学生,学习中的工匠精神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磨炼和考验。一定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当我们也有工匠精神的时候,我相信我们的成绩会更好,我们的未来会更光明。
?李浩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