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中学的历史沿革

江苏省常熟中学的前身,国家二中,建在四川合川。3月28日开学,1938。1946年夏,学校奉命东移至江苏省常熟市,更名为江苏省常熟中学。

国立四川临时中学(1937结尾-1938开头)

1937-1938冬春季节,上海、南京、江苏三省相继沦陷。南京、江苏两省的公私立中学师生几经周折,背井离乡,退守武汉。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接受了南京和江苏省教育界的建议,成立了迁入的师生登记处,并提前派人到四川、陕西、甘肃、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寻找地方修建临时中学,收容迁入的师生,以求延续,并组织部分教师成立了中小学教师服务团,分发给内地各省,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1938 1-3月,在武汉注册的师生分批乘船抵达重庆。南京和江苏省的师生随后转移到北碚和合川县。教育部派员成立国立四川临时中学校董会,任命徐凤喜为主席,周厚淑为校长,这是国立二中成立的开端。

国立四川中学(1938-1939)

3月28日,1938,学校更名为国立四川中学。校务委员会成员为:徐凤喜、、周厚淑、曹早(缺课)、、马克坦、薛忠泰、刘奇、石祥增(缺课)、、沈、钱永和(缺课)。

全国第二中学(1939-1946)

由于四川、陕西、甘肃、湖南、贵州、云南等省设立的民族中学越来越多,教育部以建校时间为序,于1939将民族四川中学改为第二民族中学。此后,进入沦陷区的南京、江苏青年学生,大部分都被分配到这所学校学习。建校之初,在北碚设立了办公室,安置到达北碚和合川县的师生,安排他们的生活。1938暑假期间,初步决定学校筹备工作,撤销校委会,实行校长制,由周厚淑校长负责。学校分为四个系:高中、初中、女子系、教师系。高级中学在合川,初级中学在北碚附近的卫星场,女子部在北碚关庙,教师部在北碚。

江苏省常熟中学(194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那年秋天,教育部下令全国二中在江苏复员。学校非江苏籍师生回原籍,无家可归者随学校复员。校长闫立阳先生受命主持复员工作,负责在常熟县筹建新学校,接收江苏省民族二中复员的师生,并更名为江苏省常熟中学。还责令闫立阳先生继续担任校长。5438年6月+10月常熟中学筹建工作基本完成,江苏省从国家二中复员的师生陆续抵达常熟。165438+10月初,校长闫立阳先生带着最后一批师生抵达常熟,为合川常熟中学带去了大量的图书、仪器、档案和新的教学生活设备。6月开学时1946 11,只有六个班,初中一个,高中一个,注册学生280多人,包括二中复员学生,新招初中一个,高中一个。

苏南常熟中学(建国初-1953)

1949常熟解放,学校更名为苏南常熟中学。

江苏省常熟中学(1953至今)

1953学校更名为江苏省常熟中学。1990通过省教委验收,被确认为首批合格重点高中。1998,学校迁至现址。2000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更名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