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开始家长的心理应该如何调整?
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更高,可以概括为“三多一少”:书多、课多、老师多,但班主任关注度较低。进入初中后,课程数量增加,知识的深度、难度、广度都比小学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小学,通常只有三门主课。进入初中,课程会增加到八九门,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一样。另外,初中教学不仅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进入初中后应该会有很大的改变。这些往往让孩子措手不及,无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初中”的衔接不仅仅是指孩子知识的衔接,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衔接。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阶段调整学习方法很重要。到了初中,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因为科目多,书多,课程多,往往因为计划不确定,很难科学安排时间。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指导孩子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比如每天的作息时间,利弊时间分配等等。进入初中后,老师就没那么紧了,主要是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启发孩子独立思考。这个时候,如果仍然过分依赖老师,像小学那样靠机械记忆来学习,就无法适应中学多学科、多思维的特点,这也是部分孩子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下降的重要原因。所以父母照顾孩子的方法也要改变,不要承担太多的责任,要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上多下功夫。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阶段的孩子不成熟,自我意识弱,自理能力差,对父母和老师依赖度高,比较听话。到了初中,他们的身体发育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尤其是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感觉自己长大了,表现为独立自主意识增强,逐渐对人对事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感觉自己长大了,一发不可收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容易受外界影响。管理它们真的需要很大的努力。此时,孩子对“服从”的要求是反感的,所以家长作为教育者不要总是和孩子沟通,更不要实施“高压政策”,这样不仅难以和孩子沟通,还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要尽可能民主、平等地与孩子对话,找出问题的“症状”,以便“对症下药”。现在物质准备已经可以轻松完成,而心理准备则需要更多的关注。首先,家长要给孩子明确的心理暗示和一定的心理刺激,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我和过去不一样了。我已经长大了,我是一名中学生。要达到这种效果,我们不妨刻意为孩子做一些事情,比如安排一次旅行、一次聚会或者送一份礼物,让孩子有一定的仪式感,激发孩子对新生活的无限遐想,对孩子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要放松,这也是家长需要调整的心理。小学进入初中期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会有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完全信任孩子,让孩子独立行动;一种认为孩子粗心,什么都关心,什么都管。家长要明白,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变化会很明显,觉得自己长大了。希望父母能给自己成长的空间,在很多事情上自己拿主意。但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控能力还是很欠缺的,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还不够成熟。有鉴于此,家长的管理和教育要适当调整,既要让孩子量力而行,又要在关键点提醒孩子。比如,如果要给孩子寄宿,家长可以让孩子独立完成洗漱、打扫卫生、打扫卫生等工作。寄宿的前几天,家长一天打几次电话也不管,总要自己请假或者委托熟人去学校看看,不然只要孩子一个电话,他们就会大惊小怪,冲到学校嘘寒问暖。父母要“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另一方面,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尤其是孩子的日常细节,从小处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及时进行引导。我们以寄宿为例。如果孩子在谈到寄宿时表现出不耐烦或故意回避,家长要意识到这是孩子对寄宿生活的恐惧,要引起重视,认真开导,帮助孩子消除心理障碍。孩子能否顺利跨过小学的门槛,进入初中,家长的支持很重要。父母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大处宏观调控,小处一丝不苟。那么,学生在这期间应该有哪些心理准备呢?首先要有角色转换意识。学生可以改变学习方法,主动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尝试预习一些初中课。初中的学习强调主动,要学会善于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如果学生能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就能尽快做好心理准备,适应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其次,我们应该期待新的环境。拥有美好的愿景和期待,其实就是拥有积极的心态。有了这种积极的态度,学生就会主动接受新环境。一旦踏入中学校园,他们自然会以愉快的心情熟悉新的环境,这不仅会消除因身处陌生环境而产生的孤独感和不适感,还会以友好的态度对待朋友,这有助于学生融入新的集体生活,使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感到安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能让孩子过多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否则容易陷入回忆,诱发对未来生活的恐惧。总之,面对小学进入初中这个坎,孩子要理清思路,珍惜过去的成绩,封存过去的失败,用自信的微笑面对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从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