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⑥的故事——扬州名人朱自清

对于朱自清先生,我们都很熟悉。我记得学生时代背诵的《荷塘月色》节选,我记得父亲在后面的艰难。这是每个读书人都记忆犹新的片段,因为那是我们青葱岁月。

朱自清(1898 165438+10月22日-1948 8月12),原名华子,名秋实,后改名子清,有附带条件。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斗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中学毕业,顺利进入北大预科学院。

诗歌发表于1919。

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欧洲和伦敦杂记出版。

1935出版散文集《你和我》。

1948 8月12在北平因胃穿孔去世,享年50岁。

朱先生在《我是扬州人》中说:只有扬州才算是我的故乡。何况我家是‘生于斯,死于斯,唱于斯’?所以,不管扬州好不好,我终究是扬州人。他在《谈扬州》中也说,他随父母迁居于此,“自七岁起在扬州住了十三年”。他在扬州上小学和中学;在扬州嫁给了吴仲谦;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扬州中学(原江苏省第八中学)短期任教,与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及其名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文化学的角度,梳理和研究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的精神联系,对于弘扬扬州名城文化,深化朱自清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走在安乐巷,一瞬间远离了文昌路的喧嚣,很安静。朱先生故居就在这里,扬州市广陵区安乐巷27号。

在扬州呆了这么久,我真的不是来这里参观,感受大师的气息,但我一直知道我位于这里。不幸的是,它星期一关门。那么怎么才能进入庭院近距离参观呢?

站在我丈夫的故居前,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和我上学时的情景。

"...沿着荷塘,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煤渣路。这是一条僻静的路;白天很少有人行走,夜晚更是寂寞。荷花池周围,有许多树木,郁郁葱葱...月光像流水,静静地倾泻在这片叶子和花朵上。一层薄薄的蓝雾漂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好像在牛奶里洗过;就像纱笼中的梦。

"...月光透过树梢,高处的灌木丛落下斑驳的影子,却又仿佛画在荷叶上。池塘里的月光并不均匀,但光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灵上演奏的一首名曲……”

.....只见他步履蹒跚地走向铁路,慢慢俯下身子,头戴黑色小帽,身穿黑色大夹克,身穿深蓝色棉袍。这并不难。但是他过铁路的时候要爬那边的站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双手爬上去,双脚又缩了起来;他肥胖的身体微微向左倾斜,显示出努力工作的迹象。

然后我看到了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就流了下来。我赶紧擦干眼泪。我怕他看到,也怕别人看到。''

每次背到这里,老马心里都酸酸的。一想到离家和父母分离的场景,我就要努力把他们的背影清晰地记得,永远留在脑海里。

最后以领导在朱自清小品上的题词结尾,并以此文缅怀文学巨匠、扬州名人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