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范个人行为习惯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培根说:“习惯真的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坏习惯一旦养成,你将终生受罪。相反,养成一个好习惯也会让你终身受益。因此,做好大学新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尤其是现在的农村,留守学生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少,孩子在爷爷奶奶的教育下形成了足够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可见,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做好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呢?1.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是行为习惯教育的前提。1.学生自我介绍以增进相互了解。初一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彼此陌生,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家庭出身都不一样。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学习不好的同学,很难融入一个新的群体。另外初中课程多,难度大,学生容易背。因此,学生可以自我介绍,这不仅有助于相互了解,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勇气,消除个别学生的负面情绪。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朋友。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很快就能融入新的环境。2.创造机会,加强同学之间的亲和力。一个新的群体,家庭地位、学习成绩、道德品质都不一样。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很难和家庭条件差的学生交往,学习好的学生很难和学习差的学生交流,品德好的学生很难和品德差的学生交朋友。如果我们班主任视而不见,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不良作风就会蔓延,学生就会生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创造机会,让他们改变“门前穷无人问,山中富有远亲”的世俗观念。如:“结对”、“攀比、学习、赶超”、“献爱心”、“跨座”等。,促进相互沟通,相互鼓励,增进友谊。形成团结互助向上的亲和力。3.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让学生心中充满爱。对学生的教育是在已有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从整体上把握学生,从具体的对象去了解学生,从而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入的了解。新生入学后,我通过个别调查,学生档案,小学班主任,家访,班级的各种活动来了解学生。另外,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学生,在调查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时刻了解学生的“有意志的人”,尽快掌握学生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明确哪些需要巩固和发展,哪些需要改变和重新培养。通过一系列的了解,我对自己的教育目标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比如我班的李,入学后表现很差,油嘴滑舌,咄咄逼人。一次语文课,我无视老师的存在,在窗外和同学大声说话。这时,我停止了讲课,学生们都看着他,他的脸突然变红了。借此机会,我把他叫到讲台桌前,问他:“你刚才的动作对吗?”他说,“没有”。我也指出了他身上的一些缺点,希望他能好好改正,否则不让他来上课。据了解,他家里很穷,父母没有钱供他上学,他也很想上学。所以当我这么说的时候,他害怕了。在后来的日子里,他渐渐变好了,他特别忠诚。他赶着去班上做一些事情。各班老师反映,他上课挺守纪律的。2.强化管理意识,严格执行《规范》要求,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基础。1.宣传校规校纪,增强思想觉悟。在中国古代,打开这把锁的钥匙叫“管”,所以“管”字字面意思是“管辖”、“治理”、“处置”。大一新生是从小学进入一年级,处于各种行为规范尚未在头脑中形成的阶段,需要管理。班级管理就是用法治班级和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古代著名学者朱说:“论序,知为先,论重,行为重。”因此,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要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把握先入为主的规律,让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把初一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向同学们宣读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但是如何把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准则变成学生的行动呢?这是体现一年级班主任管理艺术的关键。为此,我要求学生先把这些守则和规范背下来,然后利用班会课进行一次规章制度的小测验,选出优胜奖并给予奖励。这种方法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行为习惯。?2.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制定自己的班规。?学生了解了我们学校的校规校纪后,虽然在思想上有了认识,但是这些制度是具有普遍性的,所以要通过班干部和班主任的讨论和审核,制定出适合我们班级现状的校规校纪。在讨论中,每位同学不仅体会到了民主,还成了小主人,让他们深感责任重大。同时,这个制度是他们自己制定的,他们很容易接受,肯定会事半功倍。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礼仪、公约教育时,制定了文明十大好习惯,让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平时,我也从班里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上课扫地有规矩,半小时扫一次,洗拖把,扫帚放哪里,拖把放哪里。再比如广播练习中的“四个一”,即音后一分钟内音乐到位,台词对齐,一句话都不说,工作认真做一个又一个。?这样,我们可以爱护公共财产,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学生充分理解规范的基础上,规范和准则发挥着导向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和制约作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自觉守法打下良好的基础。?3.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是行为习惯教育的基础。?1.召开家长会,互相了解,增进信任。?家长会是班主任联系家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重要方式,也是家长了解学校管理、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好家长会成为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然而,父母虽然渴望孩子,但面对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往往无所适从。他们还是用老套路教育孩子,很少会想到为了教好孩子就要读书。但他们渴望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乎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了解教孩子成为龙凤的方法。毫无疑问,在他们眼里,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每次开家长会,孩子的家长长辈都会满怀希望的来学校。面对那些热切的目光,作为一个班主任,如果只是介绍一下下班后的情况,说说张三长,李四寿,或者把家长会变成一个投诉会,一个批评会,我觉得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开好家长会?要让家长想一想,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教会他们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比如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不要说我们班差,更不要说某某同学不好。可以介绍优点,表扬典型。说明自己后期的工作计划和打算,坦诚说明班里存在的问题,详细说明自己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每个家长发放孩子的近期成绩单和日常表现,多谈孩子的优点,指出一些缺点和不足,以及具体哪些方面需要你家长配合。2.用周末信封的形式和家长沟通,加强教育?农村家长素质普遍较低,受教育程度有限,个别家庭过于溺爱孩子,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我们的老师往往很热情,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很难从本质上改变。班主任可以通过周末信封的形式与家长沟通,了解对方在家和学校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在适当的场合表扬好的方面;不良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因材施教,加以关注。杜绝重复行为。比如我们班的唐,性格一直不好,撒谎,不团结同学。反复教育也没有什么转机,于是一周又一周的和父母沟通,了解情况,对症下药。半个学期下来,这个学生发生了质的变化。?家访也可以是我们亲近父母的有效方式?近年来,由于社会不良舆论和家长知识有限,家长和学校的矛盾不断激化。甚至家长和一些老师都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家访就是一剂良药。我们去一些同学家做客,可能会无动于衷。只要我们有融冰的精神,这些困难都会自己解决,同时也会给我们以后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多好处。有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们以后的班级工作将会畅通无阻。?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前沿。?1.轮流当班干部,增强自控能力。?虽然班干部只是个娃娃官,但是一个得力的班干部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他不仅是学生的领袖,也是班主任的好助手。在班干部工作过程中,由于处于同一级别,一些学生往往不服从管理,出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可以轮流当班干部,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在工作中既能体会到班干部的难处并受到启发,又能在管理他人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自律能力,从而改变过去的无知和缺点,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2.开好主题班会,营造快乐教育环境。?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根据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进行道德教育,根据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人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开展劳动教育;开展青少年教育;开展无神论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诚实正直、主动进取、勇敢坚韧、谦虚慷慨、珍惜时间守信、勇于创新等新世纪需要的具有良好思想和心理素质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班主任应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专题教育。比如在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上,可以用主题班会来配合:“我是集体的主人”,红领巾闪闪发光,心中的英雄,因为我的存在,身边的人更幸福,我爱你——祖国的母亲。通过班会,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纪律教育,端正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行为习惯。3.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动力,心就会死。同样,一个班级如果缺乏凝聚力,就会出现一盘散沙的局面。长此以往,课就不行了。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向心力得到了激发。比如我们学校开展“秋季运动会”的时候,大家都兴高采烈,不甘示弱。潘在200米短跑中扭伤了脚,她的同学让她休息。但她把班级集体的荣誉放在第一位,坚持参加决赛,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表面上看,这只是一场运动会。另一方面为以后良好的班风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做铺垫。所以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争取向心力和凝聚力。?5.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1.以身作则,塑造心灵?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行为不得违背自己的教导,除非故意让学生变坏。”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要用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信念激励学生,用纯洁无瑕的品行陶冶学生,用美丽的心灵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言行完美。班主任绝不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初一学生,刚入学的时候,礼貌意识很差,大部分都不知道怎么跟老师打招呼。结合自己在礼仪课上所学,经常提醒学生要有礼貌,要注意礼仪,经常在学生无意识的时候主动打招呼。久而久之,学生在班主任的带动下,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意识到了礼貌的重要性。凡是要求学生做的事,我自己先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就是最好的榜样。?2.当老师,提升自己的人格。?古人云“为人师表”,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身教胜于言传”的道理。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对幼小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育科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所以,教师在思想上要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在外表上要一致;在学术研究上,要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勇于探索;在生活习惯上,他们讲卫生,衣着讲究,衣冠楚楚;在工作中,我们应该自力更生,敬业创新。这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教育力量,而只有这些规范的言行、仪容、健康的习惯才能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总之,初一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抓反复”、“抓反复”、“抓到底”。千万不要忽冷忽热,感情用事。这样才能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初中三年才会有持续的稳定。
加入VIP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