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是事业单位吗?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7345人,其中本科生6081人,硕士生和博士生1人,形成了以“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相结合,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特色的现代服装教育教学体系。
北京服装学院拥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国家级特需博士点,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近300个。
学校现有9个全日制本科教学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服装传播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语言文化学院、美术学院),以及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研究生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国家级特需博士点,多个国家级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设计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是该学科唯一一所B+及以上的市属高校,2018排名第六,“全国软科学最佳学科排名”。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近300个。有一座国家“十大”特色博物馆——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服饰、饰品、布艺、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于一体。
北京服装学院的优势
国家专业建设点: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艺术设计。
北京专业: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业设计、轻化工、表演等。
北京一流专业:服装与服装设计
纺织科学与工程: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
北京将建设两个学科:设计艺术学、艺术学和材料学。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打造了一支全国优秀的教学团队。大量教师是服装材料、服装设计、服装设计、服装工程、产品设计、时尚商务、时尚管理、时尚传播等领域的一流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学者。多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北京市学者、市百万人才工程、长城学者培养计划、教育部新世纪杰出人才、中国十佳设计师。积极聘请国际高端人才担任特聘教授,包括蒋世诚、万立军、于、等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院士、国际纺织学会院士、美国康奈尔大学纺织与服装设计主任范教授、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副校长、伦敦服装学院院长弗朗切斯科纳教授。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原副校长JANEREPLAY教授、中央圣马丁设计学院原院长、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原本科部主任WILLEWATER教授等国际知名专家,著名学者单霁翔、常莎娜、、等,著名设计师、企业家毛、grace chen、郭培等聘请了、温乾刚等十几位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担任兼职导师。特伦特大学前副校长、艺术设计与建筑环境学院院长CAROLANNPRIEST教授被聘为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院长,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著名主持人吴小莉被聘为服装传播学院院长。
学校秉承“创新求实,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建设了中关村服装设计产业创新园,在中国服装设计产业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示范性和开创性的进展。积极服务纺织服装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与北京西城、雄安荣成、辽宁兴城、山东青岛、江苏昆山、浙江海宁、福建晋江、广东深圳、内蒙古、新疆、西藏、山西、重庆等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深度战略合作,建立了一批产业园区和校企R&D机构。
学校拥有多所教育部和北京市级科研机构。包括中国服饰文化研究院、中国服装研究院、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中国服装科学技术研究院、全国中小学生服装(校服)研究中心、奥林匹克服饰文化研究中心、敦煌服饰文化研究与创新设计中心、北京服装材料研发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数字与交互媒体重点实验室、北京服装人机工程与功能创新设计重点实验室、 北京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服装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北京服装技术转移中心、北京服装产业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纺织纳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服装学院服装安全研究检测中心等。
学校形成了以“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相结合,民族服装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特色的现代服装时尚教育教学体系。以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服务社会,成为产业发展、服装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创新基地。近年来,先后承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2011深圳大运会、2014南京青奥会、2014 APEC领导人会议、2016里约奥运会和2065438。平昌冬奥会、第七届军事世界运动会“北京八分钟表演”服装设计制作,以及相关行业系统有特殊要求的服装设计,如神舟七号、九号、十号、XI系列航天服、舱鞋的设计制作,南极科考队手表的设计开发等。特别是在建国70周年庆典活动中,高质量地圆满完成了群众游行、民兵游行和党内活动相关的服装设计任务,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目前,学校正积极服务于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多项国家重大任务。
学校致力于现代生活方式设计的教学和科研以及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联合实施了“中国服饰文化研究项目”。“十三五”以来,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0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