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灵魂英年早逝?

10郑成功39

9岳飞39

8柴荣38

7周瑜36

6庞统35

5谭嗣同33

他的父亲,谭继勋,曾任清代的清廷医生、甘肃道士和湖北巡抚。出身贫寒,徐的生母督促谭嗣同好好读书。10岁,继承人与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谷为师。在欧阳中谷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博览群书,善于教世济民。他的文章很有才华。他对中国人的传统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了“多么离谱”四个字。他崇拜那些扶弱的叛逆英雄,曾与当时北京的“侠客”王五交朋友,两人成为终生好友。65438年至0877年,在浏阳,师从屠启贤,系统学习中国经典,开始接触算术、格致等自然科学。

65438年至0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的指导下,开始认真学习王夫之等人的著作,吸收其中的民主精华和唯物主义思想,同时广泛收集和阅读介绍当时西方科学、历史、地理、政治的书籍,充实自己。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妥协,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5月2日,康有为和在北京参加考试的10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要求拒绝和平,迁都,变法。深重的国难,让谭嗣同揪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不得不忍受400万亿人的生命”的清政府的妥协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他开始“详细考察世界几十年的变化,深究其原因”,苦心研究救亡图存的根本大计。他觉得“全球化趋势,风气之溺,因旧存文不能救者”,必须改革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才能救亡图存。1897夏秋之际,他写了一部重要著作《仁学》,这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他认为物质“以太”是世间万物存在的基础,世间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而变化的根源就在于事物的“好恶”和“异同”。他把“以太”的精神表现定义为“仁”,“仁”的内容是“交往”,“交往形象就是平等”,“仁—交往—平等”是万物的发展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在这本书里,他愤怒地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破坏和压制所造成的“惨祸和凶毒”。指出封建的原则和礼法完全是那些单夫贼用来统治的工具,尤其是君臣关系,更是“无论黑暗有无阻隔”。所以,对于那些迷茫暴戾的专制君主来说,不仅不能死忠,还可能“任人宰割”。

公元1898年3月,他与唐、等人共同创办了维新团体南社。南院以团结南方各省改革力量为宗旨,强调爱国主义和救国规律,“讲天下大势,讲政治学原理”。为了加强对变法理论的宣传,他还创办了《包厢》,作为南方学院的机关报,并以他为主编。由于他对湖南新政的努力,他被誉为“新政才子”。光绪下“圣旨”不久,有人向光绪推荐谭嗣同,光绪同意召见。8月21日,他到达北京。9月5日,光绪授予他和徐琳、刘光第、杨锐四个爵位,并参加了新政。第二天,光绪又召见他,说他愿意改革,但太后和保守派大臣阻拦他,说:“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服从。”也就是我有错。如果你当面责备我,我会迅速改正。“谭嗣同对光绪的改革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任非常感动,觉得实现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手。

他参政的时候,改革派和顽固派的斗争已经很紧张了。慈禧等人早就密谋在光绪10年底赴天津阅兵时发动兵变,废黜光绪,一举扑灭新政。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请袁领兵入京,以除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的说要先回天津除掉荣禄,再领兵入京。袁世凯于20日晚赶回天津,通知荣禄,荣禄向西太后通风报信。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逮捕改革派。听到政变的消息后,他没有惊慌。他不顾自身安危,多次活动策划营救光绪。但猝不及防,计划告吹。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为变法事业献身,用自己的牺牲对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的抵抗。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和文稿交给梁启超,请他去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没有旅人,就没有未来,没有死者,就没有对后人的呼唤。”日本大使馆派人与他联系,并向他提供“保护”。他坚决拒绝,并对来访者说:“各国的政治改革都是从流血事件中产生的。今天,中国没有听说过因为政治改革而发生流血事件,这个国家并不繁荣。如果有,请从头说起。”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他沉着冷静,写下了这样一首诗:“看着门,不要再想张俭,等着杜根。我横刀笑天,我去两昆仑山住。”9月28日,他和另外5个人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场英勇牺牲。他们被杀的时候,刑场上有上万名观众。他神色不变,临死时大声说:“要杀贼,不能回天。你可以死得其所。加油!”充分表现了一个为国捐躯的爱国者的英雄气概。

4宋鲛人31

宋鲛人(1882-1913),字敦楚,桃园县方上村向宠人。一所6年私塾,一所17年桃园张江书院,受县令黄守义、屈等人的影响,科举乏力,关心天下大事,萌发了反清思想。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昌普通中学。第二年他入学时,九省通衢的武汉向他展示了一个新世界。他被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党所吸引。他经常和同学田桐、讨论时事,谈论革命,决定走反清革命的道路。那年八月,黄兴去了武昌,两人在那里相遇,成为至死不渝的挚友。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逐出武昌,回到长沙。随后,也回到湖南,为长沙、常德两地革命团体的成立做联络工作。

165438+10月4日,宋、黄兴、刘、陈天华、张图照等。以去黄兴30岁生日聚会为名,在长沙黄宅组织了一次华兴节。光绪三十年二月,华兴会在长沙正式成立,黄兴为会长,宋为副会长。该协会的宗旨是“驱逐鞑靼人,恢复中国”。华兴会成立后,立即着手扩大组织,准备武装起义。宋在华星会的活动初步显示了他杰出的组织才能。当年7月,宋在武昌发起成立“科学补习中心”,以此为掩护在新军和学校开展革命活动。当年,华兴会在慈禧太后七十大寿之际,策划了长沙、岳州、衡阳、宝卿、常德等地的起义。宋负责常德路的组织和发动。9月,宋回到常德,在城内五省客栈设立了“湘西联络总站”。10年6月初,在常德加比召开的党务会议上被提升为领导。人们同意在起义期间,会众将装扮成吴磊山的朝圣者,聚集在加比城附近的孔庙接受指挥。165438+10月5日,宋到长沙打探起义情况,湖南巡抚陆下令搜查。年底,宋经武汉、上海赴日。

宋鲛人对武昌起义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他在上海制造了革命舆论。通过发表文章和电报,我们积极敦促各国对中国革命严格保持中立,承认革命军是一个交战集团;对内大力宣传革命的目的,解释“革命党的主义就是主张推翻坏政府,把人民从泥潭中留出来”,以争取人民的支持。同时,他积极协调长江中下游的应对。他在《民主日报》上发表《湖北时局地理》,论述武昌的重要性,并多次表示:“今日时局以武昌为重点。”宋兴奋之余,对这位军政首脑的降级深感忧虑。10年10月24日,黄兴从香港抵沪,宋“久别重逢,谈与之争”,力劝黄兴率新军于第九镇夺取南京,攻占江浙两省,以免受制于李,但黄兴不听。28日,宋、和黄兴到达武汉。这时,清政府的组织已基本建立,宋只是由协助处理外交事务。这个时候列强已经表示中立,外交上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可做。宋·鲛人曾试图策动黄兴出任两湖总督,但没有成功。他向地方政府寻求人力资源,起草了《鄂州宪法》,该宪法经军政署批准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 *宪法性文件,体现了现代西方民主精神。但当时并未付诸实施,李的地位和权力并未因此而减弱。黄兴主持的军方也处境不妙。宋于6月165438+10月13离开武昌,决定去南京打开新局面。

宋鲛人往返于镇江和上海之间,敦促迅速进攻南京。65438年2月2日,古城南京终于宣告光复。公元65438年2月7日,新江苏巡抚成立,宋为行政总监。这时,十余声宣布独立,站在革命阵营,组织临时中央政府,是一件紧急的事情。宋急于抵抗李,但其正确主张不被理解而遭受挫折。与孙中山在实行总统制和内阁制上也有分歧。孙中山主张总统制,宋主张内阁制。民国元年(1912)65438+10月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仅任立法院院长。宋非常重视立法工作,很快起草了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至今仍然有效。《临时约法》是以宋的《鄂州宪法》和《约法草案》为基础的。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后,宋于4月27日出任唐内阁首席农林大臣。他的兴趣是政治,他立即开始实施他的政治理想的政党。他要求仇敖等人创办“监督go-vern-ment,引导市民,巩固* * *和政权,关注民国”的《亚东新报》,并以“桃园渔夫”的笔名在该报发表长文。7月初,宋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临时宪法的行为,辞去农林厅长一职。7月21日,联盟总部召开夏季大会,宋当选总务总干事,成为联盟实际主持人。他加快了组织大型聚会的步伐。8月25日,以同盟会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成立,并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当选为董事,宋以仅次于孙中山和黄兴的票数当选为董事,并被孙中山任命为代理董事..

袁世凯深切地感受到了宋和国民党对他的威胁。他首先试图拉拢宋·。当辞去内阁总理职务时,他要求宋担任内阁总理,条件是他放弃政党内阁的想法,遭到坚决拒绝。然后用钱贿赂,也没用。民国元年(10,18),宋南下探亲。一路走来,他广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表明了他反对专制的态度。此时地方选举越来越有利于国家党,最终胜利似乎已成定局。也有很高的呼声要求宋当选内阁总理。袁世凯一伙就更紧张了。他们不仅在报刊上恶意攻击,还密谋以暗杀的方式除掉政敌。2000年3月上旬,宋钢抵达上海,接到袁世凯的紧急电报,称“本日将赴北京洽谈业务。”。3月20日下午6:5438+00,宋打算从上海坐火车去北京。宋与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等人一一握手,正要上车时,袁世凯派刺客向他开枪。22日凌晨,宋去世,享年365,438+0。

3李贺27

唐代诗人。字长,吉祥。富昌(今河南益阳)出生。原籍陇西,自称“陇西昌吉”。家富昌长谷,后人称他为李长谷。李贺是唐朝皇室李良的后裔,但是他的家族已经衰落了。他“细眉长指长爪”,童年就能写诗。65,438+05,65,438+06岁时,他与前任李益一样,以《宫乐府》诗而名噪一时。元和三四年(808 ~ 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去拜见。据说韩愈和皇甫嵩曾一起回访,并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高轩国》。李贺的父亲叫金素,“金”和“金”是谐音。与李贺争名的人说,他要避父讳,拒绝做学问。韩愈的“禁忌歧视”鼓励李贺参加考试,但最后不会考第一。后来,我做了三年李朗,并不快乐。在京期间,我住在崇义里,与王慎元、杨景芝、全坤、崔志等成为挚友。我经常一起旅行,一个小奴隶骑着驴,带着一个破工具包。李鹤德有句诗,就是把它写在书包里,回家再写完。郑妈妈的老婆常说:“吐心是你儿子的本分。”。辞官后,他回到长谷,又到的潞州(今山西长治)待了一段时间。他一生体弱多病,27岁就去世了。

李贺一生致力于诗歌。他的诗包括四个方面:

(1)讽刺黑暗的政治和恶劣的社会现象。他写这类作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早年住在长谷,离洛阳到长安的路很近,又要经过征运,达官贵人来来往往,使他对人民的重剥削和统治阶级的淫荡恶行有所了解,为早熟的诗人提供了创作素材。后来南巡时,官方王朝,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藩镇割据造成的灾难,贪官污吏的猖狂无法无天,下层人民的苦难,进一步激起了诗人的愤慨。李贺写这类诗,有的直抒时事,有的借古刺今。其中讽刺了唐朝宫廷歌舞升平,日日夜夜其乐融融的生活。

2个人愤怒抒情。李贺对利用世界有积极的政治拥抱。虽因事业困顿而病魔缠身,有“二十而不知足,愁报恩如枯兰”(《伤寒歌》),但如《崇义在雨中滞》、《赠》、《豪格》、《至酒》、《春回长谷》、《南园》等。但不甘沉沦的他发出了“天下英雄无主”、“鸡鸣遍天下白,少年心为浮云”的豪言壮语,满怀“关山集五十州”之志。这是李和石思想感情的另一个基本方面。然而,在《一日游》、《苦日短》、《长空歌谣》、《梦见天堂》、《香泉酒》、《关捷鼓》等文章中,却表现了时间的悲哀和生命的短暂的负面。

(3)写仙鬼题材。李贺是青年诗人,但他的作品中有20多个“死”字和50多个“老”字,反映了他对稍纵即逝的美好时光的感伤情怀。

④其他题材如咏物。其中,如李平语录、子□歌、听时颖钢琴曲等。,通过“石破天惊”的奇特想象和比喻,描写了音乐家高超的技艺和动人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杨胜的《青花紫石砚歌》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巧夺天工。《罗浮山人与葛片》描写的是老织女织雨割湖南的绝技。还有“长谷北园四新笋”以咏笋赞美青春活力;二十三马诗,通过咏马,反映了现实政治,表达了作者的愤怒。后两组诗也用了李贺平时不用的绝句。这类诗大体上显示了李贺诗歌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而《美人梳头》等作品则透露出作者对贵族女性生活的欣赏态度。

诗人对李贺诗歌的评价褒贬不一。杜牧称赞他是“骚苗后裔”(李昌济《歌诗序》),高□称他是“天之天才”(唐诗宋词集),王夫之说他是“真与崇(李白)之敌”(唐诗宋词选),姚认为他是“想扳回风”(长谷集)贬低李的人说是“鬼魅”(张珊瑚钩诗话),甚至是“诗之妖”(潘德裕《养义斋诗话)。

2王波27

王波,字安,江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波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是的次子。他的名字是福娇,他的第二个名字是福芝。伏羲是王波的父亲。曾任太常大夫、永州刺史、交趾县令、柳河县令、齐国巡抚。可以看出,王波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

王波从小聪明好学,得到了同时代人的认可。太常刘波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林德元年(664年),王波上书右相刘向道,信中说:“故慷慨君主者,怒其心耳”,请刘向道举荐。刘被推荐到朝鲜,在林德的要求下被授予朝鲜散郎的职位,任期三年(666)。此时,王波才14岁,还是个少年。

裴王李宪文听说了的大名,就叫为写文章,对他非常喜爱。那时候,国王们常常以斗鸡为乐,写了一篇《周王的鸡》取乐,结果发现这是一场灾难。唐高宗认为这是为了使国王们发生冲突,把王波赶出裴王宓。事实上,王波这次受到打击,并不是真的因为“纣王之鸡”,而是因为他的才华,他嫉妒了。所以杨炯的《王波集序》里说“不准在戏里露脸,第一次找。”在被赶出沛后,他去拜访蜀,与杨炯等人一起喝诗酒,并爱上了。《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鲁、齐名,并称海中王罗,亦称四杰。”

王波遭遇的第二个打击是,他在周国参军犯罪时,杀死了隐藏的官奴。咸亨二年(671)秋冬或二年初,从蜀国回到长安,参加选题。当时,他的朋友凌是的一名法官,说盛产药材,他懂得草药,所以他在的军队里找了一份小工作。当他在周国当兵的时候,有一个叫曹达的奴隶犯了罪。他把罪犯藏了起来,后来怕走漏消息,就杀了曹达,犯了死罪。幸运的是,在大赦的情况下,他没有被处决。这件事很奇怪。为什么王波要保护罪犯曹达?他躲起来保护他怎么可能杀他?据新旧《唐书》记载,王波这次的不幸是因为他的傲慢自大和被同事们嫉妒。有人怀疑是官奴曹达为同僚设计陷害王波,或者说纯粹是诬陷,不无道理。简而言之,王波遭受了两次打击,都与他的天才超人有关。

王波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他为扭转齐梁遗风、开创唐诗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人留下了一些不朽的佳作。他的五言诗《送别杜副都督赴蜀任职》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首佳作,为人们传诵已久。“然而,中国持有我们的友谊,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成为一个著名的句子,古往今来经常被人们引用。王波最为人称道和传诵千年的是他的《滕王阁序》。关于这件事,《唐嫣严》记载得最详细。

元末二年(675年)秋天,王波去娇娇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南昌巡抚颜新建亭,重阳节在亭大摆宴席。王波前去拜访,燕国太守听说了他的名声,邀请他参加宴会。颜的宴会是为了炫耀他的女婿孟的才能。让女婿提前准备一篇序言,作为席间的即兴写作展示给大家。宴上,燕国总督叫人拿出纸笔,假意让大家为这一盛事作序。每个人都知道他的意图,所以他们拒绝写,而王波,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的大三学生,没有拒绝,拿起纸和笔,当众写。燕都督的老板不高兴了,把他的衣服刷干净,转到帐上,教人看王波写的东西。我听说王波在开头写道“南昌是旧都,洪都是新房”,总督说:这只是老生常谈。还听说“众星分翼,地接鲁恒”,若有所思,默默无语。当听到“夕阳落寞齐飞,秋水* * *天一色”时,省长不得不叹服:“这是天才,而且应该是不朽的!”。《唐代贤才传》记载:“伯欣然逗客,他一瞬间就做到了,不加一句话,满屋惊喜。”

虽然王波只活了27个春秋,但他仍然写了很多东西。他写了《汉书瑕记》十卷,《周易戏》五卷,《论语》十卷,《舟中序》五卷,《千岁历》几卷,但都失传了。今天,只有王子安集(16)不是一部完整的书。由田先生主编的《新编新学集》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部分佚文。

1霍去病24

霍去病出生于一个传奇家庭。他是平阳公主府中一个女奴和平阳县小吏霍仲如的结晶。小吏不敢承认和公主的奴婢有染,霍去病只能生为私生子。父亲不敢承认私生子,母亲是奴隶。看来霍去病永远不会有光明的前途。然而,奇迹终于降临到他身上。

霍去病刚满一岁的时候,他的姑姑卫子夫进入汉武帝的后宫,很快就被做了妻子,地位仅次于皇后。霍去病的叔叔魏长俊、魏青被提升为侍中。从此,魏家人改变了命运——此时,恐怕谁也没有想到,被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卫青和霍去病,还有这些年来中匈两国攻守位置的变化。

在卫青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霍去病也逐渐成长起来。在他叔叔的影响下,他从小就擅长骑射。他虽然年轻,却不屑于像其他王孙一样留在长安,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再次策划对匈牙利的大规模反攻(历史上著名的莫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自告奋勇,汉武帝封他为姚队长。在战场上,霍去病屡战屡胜,卫青给了他八百骑兵。霍去病精神矍铄,率领第一批士卒,在茫茫大漠中奔跑数百里,寻找敌人的踪迹。结果他原来的“长途奔袭”第一次遭遇就成功了,2000多人阵亡。匈奴单于的两个叔叔被杀,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的八百骑兵却毫发无损地回来了。汉武帝大喜,当即封他为“状元侯”,并称赞他三军之勇。

元寿二年(公元前121)春,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要他独自率领一万精兵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战争。19年的总司令霍去病没有辜负期望。他用闪电在沙漠中绕了一个漂亮的弯。六日转战匈奴五部,一路高歌猛进,与吕后、哲蚌王在皋兰山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战斗。在这场战役中,霍去病和他的手下抗击匈奴军队,他们以自上而下视死如归的决心奋勇作战。最终霍去病大获全胜,一万精兵只有三千人回到长安。匈奴损失惨重——鲁侯、哲兰王双双战死,太子谢混、郭襄和一个都尉被俘,8960人被杀。匈奴祭天,成了汉军的战利品。经过这场血与火的战斗,汉朝没有人质疑年轻的霍去病统一军队的能力。他成为汉军中一代军人的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同年夏,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发动收复河西之战。这场战争,霍去病成了汉军的统帅,而李广等人,多年的老将,只担任他的协调兵。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经常在大漠中奔跑的“老马”,比如配合战斗的公孙敖,还不如两年前长安之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老将李广和他的手下被匈奴左王献包围。霍去病一个人走得更远,又赢了。在祁连山,霍去病和他的手下杀了3万多人,俘虏了5个匈奴王子,59个匈奴王子和63个郭襄将军。此战之后,匈奴不得不退守雁栖山以北,汉朝收复河西平原。曾经在汉朝头上为所欲为的匈奴人,终于唱起了哀歌:“祁连山之死,令我六畜不欢;失去我的胭脂山,让我的女人无色。"

两次河西战争后,匈奴单于想严惩战败的匈奴邪王。消息泄露后,匈奴邪王与休屠王欲降汉室。汉武帝不知道匈奴投降是真是假,就派霍去病去黄河投降。霍去病领兵过黄河的时候,匈奴投降确实有兵变。面对这样的情况,霍去病竟然带着仅有的几个秦冰冲进匈奴大营,与匈奴邪王对峙,命令他杀死乱兵士卒。我们永远猜不到邪王此时在想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当人质,或者杀了他报仇。只要他做到了,可汗会奖赏他而不是杀了他。然而最终邪王还是放弃了,这个敢于独自冒险,不怕生死的年轻人的气势让他止步不前。霍去病的气势不仅吓退了匈奴邪王,也吓退了四万多匈奴人,最终没能扩大兵变。河西投降圆满落幕,但今天我们只能带着敬佩的心情去想象,这个19岁的少年是如何在局势扑朔迷离、险象环生的时候,站在敌营里,仅凭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制服了帐外的四万将士、八千将士。

元寿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了彻底消灭匈奴的主力,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漠北之战”。此时,霍去病无疑成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非常信任。在这场战争的前期策划中,原本安排霍去病扮演可汗。结果由于情报失误,这个游戏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到他最急切的对手,却遇到了左的部将。

不过这场战争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霍去病在大漠中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率部奔袭两千多里,歼敌七万余人,损失一万五千人,活捉了三位匈奴王子和八十三位将军。大约是渴望见到匈奴单于,“落寞为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天的蒙古肯特山区。说到这里,霍去病停顿了一下,率领军队举行了一个祭祀天地的仪式——在狼居住的徐山举行了一个祭祀天地的仪式,在古言山举行了一个祭祀大地的仪式。这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决心。霍去病封狼于胥位后,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打到瀚海(今俄罗斯别尔加湖)才回军。从长安出发,一路到贝尔加湖,在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下,沿路大获全胜。多么大的成就啊!此战之后,“匈奴已远,大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以住徐”,从此成为中国军事家的最高追求和毕生奋斗梦想。而这一年霍去病,只有22岁。

霍去病生为奴隶,在再续前缘长大,但他从不沉溺于财富和奢侈。他把国家安全和成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汉武帝曾为霍去病修建豪华宅邸,霍去病不服,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霍去病之口,所以意味深长,震撼人心,铭刻在历代保家卫国的将士心中。

霍仲儒在子宫里就不想做霍去病的父亲,所以卫儿女从来不跟他讲自己的身世。当他立下汗马功劳的时候,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刚当上骠骑将军的他,来到平阳(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他的父亲霍仲如下跪。“去医院之前不知道自己是大人的儿子,所以没有尽到责任。”霍仲儒羞得答不上来,答道:“老臣得嘱托将军,这也是自然力。”后来,霍去病给一天都没当爹的霍仲如买了一间农房,把继母的儿子霍光带到长安耕种。

元寿六年(公元前117),年仅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难过。他抽调铁甲大军,沿长安城一字排开,来到茂陵霍去病墓。他还下令把霍去病的墓建成祁连山的形状,展示他打败匈奴的卓越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