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方式。育人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要素
教育者受到教育者社会的影响。
三,中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自然仪器,有目的、有系统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以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2.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相关信息的一种研究方法。,并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调查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经常与观察、历史研究、实验等结合使用。
3.历史方法:历史方法是指研究者收集某一教育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方法是用历史研究方法研究教育科学,主要适用于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思想。
4.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实验者根据实验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造一定的条件来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索条件与教育对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5.行动研究法: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融合,让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第二章中学课程
一、学科课程:
又称学科课程,是一种单科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二。综合课程:
多学科课程组织模式,他强调多学科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英国教育家怀特海首先提出。
三。活动课程:
体验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经历出发,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精品课程。代表人物:杜威
四。必修课:
根据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制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
动词 (verb的缩写)选修课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开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及物动词全国性课程设置
按照全体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总体要求设计,体现了国民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地、各社区中小学教育的相同要求。
七。本地课程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指导下设计的课程。它是国家课程在不同地方的补充,反映了当地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八。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以学校为基础。
九。显性课程
开放课程。在学校环境中以直接和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特点:策划。
X.隐形课程
潜在课程。自发课程。它是一门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含蓄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第三章中学教学
一,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学生主要学习间接经验。
2)学生应该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学习间接经验。
3)实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它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发现和积累知识。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开发智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4)应注意的问题
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原则。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3)建立合作、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是思想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主动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2.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
2.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加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指导。
4.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