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伴的随笔散文
那一年是我人生的低谷。大学毕业后,连续找了几份工作,都不理想。再加上一次次感情上的失落,一时间心如止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招聘教师的广告,是在一个山村的中学教书。有点做了一年低薪志愿者的感觉。我立刻去了,因为我觉得我疲惫的头脑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休息。
开学第二天,我从镇上的火车站拿到了一个大大的旅行包,里面装满了书。山里的生活封闭而孤独,有种远离的感觉。是那些书带我环游世界。在黄昏的斜阳下,在寂静夜晚的孤灯下,我一次次走进别人的故事。那一刻,欲望的潮水会悄然退去,我的心会平静如湖。在我宿舍的木床上,我的枕头旁边,散落着很多书,我在书里做梦,梦里也很安详。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课余时间都做些什么?”我说:“读!”她犹豫了一下,说:“老师,能把你的书借给我吗?”我们这里除了课本没有别的书!”我说,“好!“那天,她高高兴兴地从我这里拿回了一本《平凡的世界》。一周后,她还书的时候对我说:“老师,这本书真好。现在我知道如何为我的梦想努力了!”我微笑,知道这本书又打开了一颗少年美丽的心。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向我借书。一些名著,如《牛自保》、《红字》、《百年孤独》等都借过很多次,甚至《菜根谭》、《小窗》等书也读过。我刚刚重读了这些书。我记得我是抱着欣赏和崇拜的心理看这些书的,很少用心去读。如今旧书卷再翻,心却随书动,生活的味道都碎了。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去学校报道,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看到一个人躺在长椅上睡觉,头下压着三本厚厚的书!当时想起一句诗:“三更有梦书作枕。”于是我对那三本书产生了兴趣,于是我俯下身,歪着头看了看简介的标题。“悲惨世界”这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时候没看过这本书。我猜想那一定是一个人的悲惨经历或者人生,所以我决定到学校后先看这本书来解惑。后来我从学校图书馆借了这本书,花了一个星期看完。感觉和自己当初的猜测差不了多少。现在我在这个山村重读这本书,内心却是震撼的,因为我在大学的时候,只看到了冉阿让悲惨的一生,却没有看到他为自己的良心付出了什么代价。我没有看到他悲惨的一生,这也是最无悔的一生!想想就觉得自己的小挫折真的不算什么,却一直为之心痛,真的很丢人。
我曾经让学生写一篇阅读短文,他们都写了。看完之后,我不禁感慨和感动。原来我的书无意中为他们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门,这是我没想到的。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力量。治愈我灵魂的不是山村的宁静,而是修复我心灵的书香。当我离开时,我把那些书都给了学生。他们必然会经历生活中的艰辛和挫折。希望他们能在灰暗的境遇中静下心来,重读这些书,从字里行间看到新的希望。
之后我会再辗转反侧,但我不会轻易让梦想破碎。无论我去哪里,我都得买一些新书。行李里的书越来越多,不忍心扔掉一些看了很多遍的书。每次读新书,我眼中的世界都会改变。我知道我的生活只能靠书来装点。有一次,我又换了一份工作,去了另一个城市。当我到达车站取托运行李时,我被告知我的一个包在中途裂开了,我的大部分东西都丢失了。我正忙着看,最难过的事情发生了。散落的行李是我装书的地方。我的书多可惜啊!我宁愿丢失其他贵重物品,也不愿丢失那些书。我郁闷了很久,跑遍了这个城市的书店,终于补了一些,但是一些更早的版本再也找不到了,成了永远的遗憾。
这种和书的关系,在漂泊中越来越近。我知道这辈子都不会放弃读书,但他们在不断弥补我梦里的裂缝。“每一年都是一床书”。我还是过着半床书半床人的生活。以书为枕,我的梦真的很安静很美好。我突然意识到,那个人怎么能在当年火车站候车室嘈杂的环境里睡得那么安稳。以书为精神枕,人生的梦想永远散发着理性的芬芳。
第二,书可以很香,我不需要花
大学毕业后的四五年里,我四处流浪,居无定所。我唯一没有抛弃的是书。无论是在江南,还是在茫茫小兴安岭,都是那些书陪伴了我一路。此外,我的包是空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缘分,这些可爱的朋友都给了我源源不断的温暖和力量。
心烦的时候就看梭罗的《瓦尔登湖》或者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在这样一种非常安静平和的意境中,我的心会渐渐平静下来,忘记所有的侮辱。那些愤懑的抱怨融入到书中的山水田园,内心柔软如初,有温暖的感情流淌。
那一年,我住在北京,在郊区的一个地下室里,挣扎着生存。当我到处碰壁,打碎梦想的时候,我疯狂地打碎了简陋房间里一切可以打碎的东西。那时候,我甚至想摔倒。在我身边,有太多的追梦人,在一次次的失败后,走向了人生的歧途。但是,满床的书给了我一个暂时的藏身之处,活在精神世界里,我开始鼓起勇气走下去。在那一个月里,我夜以继日地学习。像《平凡的世界》看了很多遍,还是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尤其是当我看到孙少平为他的梦想遭受痛苦,但他仍然继续前进,我的心再次被深深震撼。对于一个生活底层的普通人来说,坚守一颗赤子之心是最珍贵也是最难的。就像《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他很难从歧途中走上正道,但在沉重的压力和终生的逃避中做好事更难,做好事不被人知道,不被人理解却依然不改初衷更难。在他面前,我找不到任何让自己堕落的理由。当我从地下室出来,再次站在阳光下,心中的阴影一扫而空,生命中的梦想也随着那些战斗的力量一起疯狂成长。
在业余时间,我经常去书店。走在长长的书架间,空气中充满了知识,我看到的都是虔诚的面孔。每当那种情况发生时,我的心里总是涌起莫名的情绪。我喜欢所有爱书的人。在精致的书海中,我的心常常飞回少年时隔壁那间阴暗的小屋。那时候我刚上初中,隔壁住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他的房子里堆满了废纸和废金属,他以此为生。我经常去他的小屋。我说不出那里吸引我的是什么。我只知道到了他那里,我可以在废纸堆里找到一些绘本。当我蹲在垃圾堆里津津有味地看着绘本的时候,老人笑着看着我。有一次老人给了我一本厚厚的装帧的书,里面是很多儿童文学的书装订在一起的,封面也像以前一样被仔细的贴好。在那些儿童文学书中,我发现了人生中最吸引我的东西。我想我今天之所以走上文学之路,和那是分不开的。后来老人去世了,他给我留下了一大箱从废纸中收集的书籍,包括中外名著和期刊。我这辈子看的第一批书就是这些旧书,所以对它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有一次在沈阳的一个二手书摊上发现了一本书《爱的教育》。这是一个旧版本,我毫不犹豫地买了它,甚至没有打开它。当我回到床上仔细阅读时,我发现了一个充满惊喜的故事。书中的空白处写满了文字,或感慨,或评论,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殷切希望和教导。这本书本来是女孩子的宝贝。她在书中对弟弟充满了期待,读来令人感动。这并不是事情的神奇之处。记得在《读者》或者《青年文摘》上看到过关于这本书的故事,于是翻来翻去,终于找到了那篇题为《一本书怎么了》的文章。文章里的爱的教育真的是我手里的那个!文章最后,作者感叹,不知道弟弟怎么就把这么一本饱含姐姐希望的书给丢弃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已经致命的到了我的手里,我也感叹作者是如何抛弃它的!后来我把这本书和《一本书的相遇》这篇文章一起送给了我上中学的弟弟。我在书的扉页上加了一句话:“那个姐姐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对你说的。珍惜这本书,珍惜你心中的梦想!”
喜欢读书的人,大多爱书爱生活,不愿意借出去。但是我喜欢别人借书,就算不还也没关系。只要不堕落成卫生纸,总会有人拥有,珍惜。而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藏的。希望有更多的人去读每一本书。别人送我的每一本书我都会认真看,因为我不能辜负朋友的心愿,我不能辜负那本有墨香的书。我记得一个朋友曾赠送给我一套哲学书。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很沮丧,想把它们扔掉。但一想到朋友从千里之外寄来的,我就被迫把心思拿出来,一字一句地咀嚼,慢慢地就看出味道了。看了几本厚厚的书,我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是一般的文学书给不了我的。
现在暂时安顿下来,家里堆满了触手可及的书。有一次一个朋友来访,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说:“你应该在你的房间里放一些花!””我指着那些书笑着说,“茶是醉人的,何必喝呢?我不需要花钱买书,因为书闻起来很香!”“之后,我们开怀大笑。
也许明天我就要踏上流浪,我还是会用书来铺路。无论我去哪里,书都是我唯一的行李。我也坚信,书会让我的生活永远散发着理性的芬芳。
第三,修复旧书的时间
闲暇时,我会拿出一些旧书,大部分都是我的最爱,有些甚至比我还老很多。有些旧书是我家传下来的,很多都是在二手书摊上找到的。每当我翻开破旧的书,我就感到困惑。如果我有这样的书,我会好好保存,以免损坏。为什么这些书的原主人不珍惜呢?
后来发现有些伤害是不可阻挡的。比如那些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书,因为年代久远,加上当时纸张质量不好,会从白纸变成淡黄色,容易开裂,就像深秋的黄叶。这种书很难修,越是破损的地方会越多。而且胶带一般是不能用的,因为里面含有化学物质,会腐蚀书的纸张。最好用自制的糊,加一点明矾,防止腐蚀和蛀虫。一般是修盖。如果有缺陷,选择质地和颜色相近的纸张,剪成与缺陷部分相同的大小,去掉封面上的毛刺,对齐。我有一本70年代出版的天安门诗集,就是这样补的。
我有一系列中篇小说在等着西班牙作家科林·特里亚多。我从二手书摊上买到了1970年的译本。这本书损坏极其严重,封面几乎完全破损,正文有多处污损。这本书我修了很久,封面基本修不下去了,就找了质地差不多的纸重新做了封面和封底,印了书名,作者和译者出版社,印了图案,看起来也是崭新的。然而,处理内页的污秽是极其麻烦的。对于常见的污渍,垫上吸水纸,用蘸有肥皂水的刷子轻轻擦拭,然后用清水洗掉肥皂水的痕迹,最后用吸水纸夹在两边,用熨斗擦干。对于那些潦草的字迹,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去除,比如用“消灵”什么的。
补旧书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安静的过程,每一步都是非常专注和用心的进行。而当旧书在自己手里已经改头换面的时候,有一种很大的满足感。有时候即使能买到一本一模一样的新书,也愿意去修旧书。旧书对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我想到很多人都读过的时候,我读的时候好像融入了很多人的思想,特别有味道。
所以,你不仅可以买一些绝版的旧书,还可以在想着修的时候觉得无忧无虑。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一本线装书,一本古代算术的书,叫《元亨利珍》,木刻。买回来之后发现损坏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但我对缝补线装书真的是外行,不敢下手。网上搜索没有具体方法。后来通过朋友认识了这方面的高手,他很大方的答应帮我修。那天下午,我一直看着他努力,对他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大为惊叹。当《元亨利真》这本书重新出现在我手中的时候,它已经散发出了新的色彩。
没事干的时候,还是会找旧书来修。那些日子就像清澈的水,宁静而美好。虽然很多人会嘲笑我的做法,但有多少人能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