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讨论困境的解决

编者按: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重大疑难问题进行自主研究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和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大组进行。让我们来看看这篇关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困境及解决途径的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困境与出路

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要鼓励学生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等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收别人的意见,学会包容和沟通,学会合作和分享。可见,语文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也对学生有效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他人交流,准确、清晰、生动、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相关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本中的基础理论或重大疑难问题,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和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大组进行。

课堂讨论是实践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核心理念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理念要求“教”与“学”紧密联系,实现教师的“教”从“灌输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两个转变,课堂讨论无疑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讨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质疑和创新能力。能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和不足,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有情感体验和思想碰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习惯;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自由说话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多好处,所有认同和践行新课改的老师都认同。

然而,课堂讨论的实际效果会因教师个人对课堂讨论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控制而有所不同。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观察,发现课堂讨论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实施中存在一些* * *问题,这些问题正在成为进一步推进新课堂急需解决的难题。

第一,讨论时间仓促,虎头蛇尾。

为了完成其他教学环节,我们会看到老师无视学生的课堂讨论,匆匆结束,说“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就到这里了。”需要注意的是,既然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任务是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自由讨论结果,应该由学生讨论决定,而不是把课堂讨论的形式作为新课堂的门面,制造一种气氛热烈的假象。

第二,讨论没有计划,流于形式。

课前老师对这节课用什么教学形式,什么时候用,用不用,用什么教学形式比较随意,都没有整体规划。“去哪儿就去哪儿”导致简单问题的讨论不需要讨论,学生不感兴趣,流于形式。

第三,讨论没有分工和个人控制。

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由于小组成员没有合理分工,表面上是讨论,实际上基础好的同学在小组里报答案,其他人什么都不做。在全班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外向活跃的同学经常代表小组其他成员反复发言。只是班里几个人控制了课堂讨论,使得其他成员无法真正参与合作学习。这种课堂讨论表面上是新课堂的合作学习,实际上是旧课堂披着新课堂的“外衣”,从过去的一个老师复制到同一个教室的几个学生身上。

第四,讨论参与度低,人云亦云。

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个别班级和个别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习惯于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出结论,早就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所以他们虽然在新教室,但在班级和小组讨论中极其被动,很少或基本不参与讨论,在展示讨论结果时习惯于被代表,或者是被动应对他人。

五、老师变成局外人,袖手旁观。

在学生的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不给予指导,置身于课堂讨论之外,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谈不上教师在新课堂中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点燃者、唤醒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也未能正确评价学生讨论后的讨论。

如果上述问题在课堂实践中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学生将逐渐失去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教师也会因为感受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下降而逐渐放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最终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将回到教师讲课、全班做笔记的传统教学的老路。这个结果太可怕了。

反思课堂讨论中的上述问题,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困境:

首先,改变教师的观念。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不要担心课堂讨论会因为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而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我不敢放手,但我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课堂讨论不是对完成课堂任务的拖累,而是一种推动。好的课堂讨论一定是快节奏的、立体的、大容量的。用得好,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超额完成”。学生讨论的一定是他们最需要的,比老师说的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中,其教学任务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习,而不是完成预设的教学进度。老师讲再多,也不如学生真正理解一个问题有意义。

第二,提高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教师应加强基本功。让学生讨论,不是说老师无事可做,本质上是老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比以前高了。教师需要及时了解每个小组和每个小组成员的实时讨论情况。如果他们走神了,就要提醒他们,迷惑他们,指导他们。如果方法有问题,他们应该及时纠正。面对讨论过程中的临时生成,需要有高超的艺术来引导。课堂讨论的环节需要老师来调节。经过讨论,教师需要对这类问题进行评估和纠正,这是对教师课堂控制能力的挑战。所以,在新课堂上,面对课堂讨论,是一个师生双方共同提高的过程。

第三,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作为备课的参考,大部分老师的教学参考都提供了一些传统的观点,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基本足够了。但面对新课堂的课堂讨论,远远不够,因为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碰撞,随时会出现一些新奇的想法和观点,这就对教师的备考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更深入、更全面地学习课文,注意对课文的新解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否则在新的教学形式下很难应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也是课堂讨论的参与者。

第四,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切实的指导。一些学生不喜欢课堂讨论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讨论,老师不帮助小组长确认小组中成员的职责,小组长不知道如何组织小组讨论,导致讨论效率低下甚至无效。因此,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切实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而这种引导至少要贯穿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把正确的讨论模式固定为一个过程,才能让讨论过程顺畅。

5.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改变观念。众所周知,由于诸多原因,很多学生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的一路“灌输式”教学,在心理上已经习惯了老师在课堂上扮演主角。所以这些学生从一开始接触到这种课堂讨论形式就会产生心理抵触,即使害怕老师的批评而加入合作小组,也只是与小组“融为一体”,“身在曹操,身在汉”,被动应对。因此,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改变他们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最终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并通过那些改变后表现良好的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课堂讨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新的学习体验方式。

微信官方账号:音乐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