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半载人物介绍
中国著名画家王半载。数呆了,数半呆半傻。他是由祖父郑松岩一手扶植起来的,而郑松岩又是当地的名人,擅长诗词书画,这无疑对少年王半载的成长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曾就读于日照县立中学、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大学(曲阜师范)。
中文名:王半载。
别名:昭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王家村,陶罗镇
出生日期:1906年8月
死亡日期:1994年7月26日。
职业:画家
毕业学校:北平艺术学院
代表作品:桂花、松树等。
性别:男
书画风格:“奇而固执”与“银钩铁画”
人物体验
王半载,1933,王先生考入国立北平艺专。他聪明好学,深受齐白石喜爱,师从黄和闻一多。白石老人曾为先生印过“半傻”,后因谐音“半傻”,后改名为“坂仔”。65438至0937,王先生毕业于北平艺专,在北平举办个展,展出画作80余幅。其中有六十幅是齐白石题写的,在故都引起了轰动。先生从北平艺专毕业后,为了谋生,曾冒险到广东、河南,也曾在郭沫若先生领导的第三堂做过宣传,但未成功。40年代来到六朝故都南京,阴阳营世代以种菜为生,就像《儒林外史》里的卖菜人。
直到1949的某一天,王先生卖菜回来,碰巧遇到了他的表哥郑平。此时,郑平是中国第一任苏北行政公署组织部长。这次意外的相遇,改变了王先生的人生轨迹。在郑平的建议下,王先生去华东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他在革命大学完成学业,来到扬州工作。曾任苏北文艺编辑、苏北党校教师、省扬州中学教师。1960年,扬州国画院成立。1962年,王老师调入画院,从此走上了专业创作的道路,成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
王先生擅长中国书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或出版。被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出版《王半载绘画选》。作品有《桂花》、《松树》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北京齐白石艺术发展中心副主席兼函授学院名誉教授,清代扬州画派顾问,日照书画院名誉院长。收录于《中国现代艺术家词典》、《中国艺术家词典》、《中国艺术家名人词典》。1994年7月26日,王先生在扬州病逝。
个人生活
扬州东关古街上,有一座古宅花园,东邻一座花园。逃园的大门是八角形的,额头上刻着“逃园”二字。溥仪曾是扬州国画院所在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很长一段时间,一个高大的老画家在溥仪进进出出,他就是王半载。
王半载高大机智。我还记得有一年春节,我和父亲任伟先生去史可法祖屋拜年,给国画院的几位老画家拜年。我父亲是当时扬州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一进史可法祖屋的大门,我就看到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穿着一件黑色的呢子大衣,已经站在大厅里等着了。他一看到我们进来,就微笑着和我们打招呼,并热情地和我们握手。父亲对我说:“这是王半载先生。”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我赶紧上前,握着他的大手说:“你好,王老!”“当然,父亲也给我介绍过王半斋,说:”这是小孩子的明华。”王半载仔细端详了我一会儿,带着山东口音说:“好帅的小伙子!“那时候文革还没结束,他终于没说我是‘乱世好儿子’了。
文革后期,扬州的文化馆、图书馆、国画院、博物馆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馆”,由父亲任馆长。王半载作为原国画院的画家,在我父亲手下工作过。父亲把他们安排在史可法祖屋后面的方厅里作画,这里的墙壁全是玻璃窗,明亮、宁静、安详,也是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难得的“避风港”。王半载等老画家在这里欣赏书画,也是自娱自乐。他的很多传世作品都是在那个时候创作的。
也许是为了感谢父亲对他的照顾,每次见到我父亲,他总是说要发图。父亲知道王半载年纪大了,从不催他。不久,王半载先生去世,他终于没能兑现对父亲的承诺。
当时文人之间的书画交流完全是“一纸书生之文”,不包含任何经济目的或政治要求。直到王半载先生晚年,扬州的书画市场才起步,他的画才能进入市场。听说有些尴尬的事情不尽如人意。比如有一次,有人向王半载订了六幅花鸟画,画完大家都觉得很不错。但买家认为“太轻”,想退货。王坂仔无奈,这里加花,那里加虫。就这样,买家笑了,画家的画完成了。因为画家的魅力、个性、风格都体现在画家长期积累的习惯性空间分布上,花多花少都不够。买家反感的“轻”,其实是中国绘画精神的精髓。
相依事件
有一件事还是让我想起了王半载先生。上世纪80年代初,我和父亲写了一本叫《扬州曲艺史》的书,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前需要请著名作家来写书名,父亲就想请王半载先生来写。那天,父亲去王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王半载。他欣然同意。几天后,他把写好的题目发给我,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扬州曲艺史》出版时,封面上用了王半载先生的话。
我手头有一张王半载先生写的草书,是抄自鲁迅先生的一段话:“学古之道,过于恭敬,颇为反感。我想,如果老师荒唐,我倒不如造反,但如果老师冤枉无罪,我也不能为了得到敌人的意志而趁机投石自救。”关于这段话,见鲁迅《给曹聚仁的信》,然后有这样一句话:“太炎先生曾经教过我小学,后来因为提倡白话文,我不敢再见他。后来他主张抛锅偷心,可是国民党要没收他几间破房子的时候,我实在笑不出来当局。”王半载写鲁迅这段话的时候,是“文革”期间。当时有很多人背叛了自己的师友,背叛了自己的人格,背叛了自己的灵魂。显然,他写的这段话有不同的意思。
王半载诗画
王半载先生的书画风格与扬州的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的书法主要归功于扬州人李北海和李付堂。李北海,李咏,是初唐开风气之先的大书法家。他的书法被称为“怪顽”、“银钩铁画”。是清代八怪之一的李,其笔有“笔如云”、“满纸清水”之誉。据专家介绍,王半载在扬州40年的艺术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之前是艺术恢复期,之后是风格定型期,越老越好。
教学风格
王半载在扬中教书期间,也没有忘记艺术。在谈到元人写的《秋思》这首诗时,王先生在黑板上勾勒出挂满枯藤的树干,三笔一画出桥和村庄,然后迅速画出一匹弱弱无风的胜马,最后点缀上夕阳、乌鸦和骑马的游子。画完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秋思”这首诗。这幅集书、画、诗于一身的作品,耗时不到五分钟。然后,他一边装裱,一边解释:“元陵这二十八个字,字字是景,句句是情。你看,同学们,暮色沉沉,挂满枯藤的老树默默伫立。”顺着他的手指,一边欣赏,一边有学生朗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疏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作品的结构
王半载后期作品构图简单,笔墨淋漓,文笔灵动,色彩深邃。他作品中的花、树、虫、飞碟,仿佛不是画出来的,常常给人一种错觉,仿佛走进了《园冶》中的花里。他后期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不经意的动作感。据说他经常一边画画一边自言自语。但细心的品味,细致的笔触,却让每个人都好看,达到了“无心则于佳更好”、“无心则作品”的境界。难怪有人说,齐派传人那么多,只有两个人可以称得上大家,一个是,一个是王半载。李苦禅的画表现了白石老人的外在张力,可以乘乱,而王半载的画则得益于白石老人的内敛之力,可以擅竹简。
王半载的书法随处可见。高邮王纪念馆有王半载题:“父子为士,中外人敬仰;高邮琅琊,不一样的一代广漆。“杭州西湖有道谦写的一句话,王半载写了一副对联:“紫云窄路无边;落石悄无声息。“扬州港的前身是边港。当年印象最深的不是港口的建筑,而是王半载先生题写的扬州港三个大字。后来港口有了新的碑文,就把王半载的碑文去掉了。
后人评价
王坂仔先生去世后,李先生捧着王坂仔:“艺界大师是白石的传人,千古不朽;画苑是知音,一辈子老了。我经不起多年的枯萎。”可以算是对王半载先生艺术的一次批判性评论,王半载先生用他优雅的笔为自己描绘了一幅艺术的人生。他的人品和画还是很让人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