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体验,周祖谟
从小受父亲教导,读基本的儒家经典。
7岁进入北师大附小,跳级毕业。
11岁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后转入诚志中学。
1930考入北师大附中男科。1932毕业。同时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清华大学英语系。因为后者的学费更高,他最后进了北大中文系。我师从罗昌培学习音韵学,毕业论文《原玉音韵以篆隶万象之名》。
1936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考入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任助教,以便向赵元任请教知识。和董同鹤睡觉。
1937年,因为抗日战争爆发,他回到北平省待在家里。
1938至今,一直在辅仁大学中文系任教。
1938广韵校本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周祖谟手稿
1939年受聘辅仁大学中文教师,后任中国文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语音学、同音字学、中国音韵学、高本汉、比较训诂学、甲骨文研究等课程。
65438-0947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院书记、图书馆特聘员、《北京大学汉学季刊》编委。
1950至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讲授现代汉语、中国历史、音韵学、汉字训诂学、语言文学解题。
65438-0953,中国科学院普通话水平测试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主编。
1955受高教部委托起草《现代汉语教学大纲》。
1957中文系语文教研室代理主任。
1958《汉魏晋南北朝韵演变研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与罗昌培合著)。
196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他的著作《文学记(上下)》,这是他的代表作。
1979被聘为北大学术委员会委员。1981被批准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同年12被国务院聘为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组成员。
1981年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学。
1982至1984任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教研室、研究室主任。
1984,古典文学研究室改为研究所,在那里担任所长。
1984出版的《唐五代韵书集》是作者30多年来收集、整理、校订的总结性成果。它是一部收集唐五代韵书并说明其来源的巨著,为汉语音韵、词汇和训诂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65438-0984年在日本讲学,参加第29届东方学者国际会议。
1985兼任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委员。
1995 65438+10月14病逝于北京,享年81。
学术生涯
20世纪30年代,周祖谟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沈坚石和罗昌培。第二年发表论文《释汉字传》。当时北大说“前有丁圣淑,后有周祖谟”。毕业后考入中央研究院(南靖)历史语言研究所,意欲跟随赵元任、方桂丽加强语言学和方言调查的训练;但不到一年,由于母亲生病,她回到北方服役,抗日战争爆发,南北分治,只好留在北平。所以在研究方法上,他错过了接近音考派的机会,最终成为考古派的代表。
周祖谟的研究始终以音韵学为主,也涉及文字、训诂学和文学。其中,大力校对古代语言文献是最显著的特点。他的论文根深蒂固,硕果累累。它们被编入《中国音韵学论文集》,后被编入两卷本《文学集》,在台湾省和日本再版,成为中国现代史上被引用最多的著作之一。专著《汉魏晋南北朝声韵演变研究》(与罗昌培合作)《魏晋南北朝声韵演变》全面清理诗文用韵材料,重构上古与中古音的历史缺失环节;《广韵校本(附校注)》、《尔雅校注》、《方言校注》、《名校释文》都是中国古文献最好的校勘版本。唐五代韵书集是研究中古时期的基础文献。此外,还有《洛阳伽蓝注》,也是遥遥领先于前贤,古籍注释的高峰。
追溯古音,必须以古音为初始阶段;构建中古音,必须以切韵为枢纽;然而,《切韵》的音韵性质是语言学史上的一大官司,至今没有定论。周祖谟在20世纪60年代写了《切韵的性质及其音韵基础》一文,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张琨并不完全认同他的理论,但他也承认这篇文章是“最真实、最细致的作品”,认为可以和陈寅恪的《从史实论切韵》并列,是关于中古音和切韵性质的两部经典。
1932,周祖谟同时报考了清华英语系和北大中文系。当时清华的语文试题有成双成对,题目是《孙猴子》,周祖谟得到了陈寅恪的奖励,陈寅恪以《胡适之》颇有名气。周祖谟同时被清华和北大录取,出于学费原因选择了北大。据说,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胡适真听说过许多邀请周祖谟见面的传闻,但周祖谟总是避而不见。后来向别人解释:胡老师的道德文章,祖祖辈辈都有人教,但和他学的不是一个体系。他突然出钱请了一个观众,有依附的嫌疑,等等。不过,已经拿“孙猴子”取笑过“胡博士”了。不想低头顶礼膜拜,还是对胡适感到鄙视?
在占领期间,周祖谟被陈元雇到辅仁大学教中文,并得以谋生。当时,他与辅仁的同事、柴德庚、关系密切,经常到陈院长(袁)那里要好处。启功回忆说:“不知道是谁,偶然在陈校长的书里发现一张纸,上面写着我们四个人的名字,于是就有了校长身边有四个翰林的说法,我们被戏称为‘南书房四走’。这说明四人的口碑还不错,所以才给他们起了这么好的名字。否则,为什么不叫他们“四人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