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综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育理念、课程目标、框架结构、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如下:

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是体现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2.课程标准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学生要通过知识发展的过程学习数学,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夯实基础,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3.新课程标准始终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同时提出要注意在数学教育中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二,教学目标的变化

(1)使学生学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深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3)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测、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系统构建等诸多方面,从而能够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型进行思考和判断。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执着的研究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的数学素养,以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和结论的背景和应用,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用数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用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培养数学应用和创新的意识,努力思考和判断一些包含在现实世界中的数学模型。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执着的研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课程内容的新变化

从课程内容来看,新课程标准的结构设计是螺旋式上升的,学生接受新知识比以前更容易、更自然;在内容要求上有了很大的调整,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内容的难度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更能体现我们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其实最重要的是课程内容的设计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个突出的变化是选择性。教材在原有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大的选择性,体现在由五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系列组成的新课程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让不同目标的学生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1.教学内容的编排不遵循学科体系的逻辑或层次,而是根据学习主题或课题进行规划。

2.教学内容的呈现不是知识点的罗列,而是能力目标的细分和内容。

3.教学内容的规范不是标准答案的展示,而是对相关内容教学的具体建议,用来指导教学要点和方法。

4.标准中新增加的内容和进一步加强的内容。

首先,在必修课中加入算法的内容。算法是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基础。当人们平时处理科技或社会问题时,算法的思想也会对人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算法的思想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

标准中更注重统计内容。统计在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习统计学最重要的是通过实例去体验它的思想和方法。统计学就是通过一些数据来推断所有数据的性质。学生也应该意识到统计思维和确定性思维的区别。?标准中又加强了向量的内容。理解向量的意义及其运算。能运用向量语言和方法表达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向量法证明空间中线和面的位置关系。

第四,课程的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动脑筋,讨论探索,最终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与时俱进,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所以我觉得这种改变很好,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老师们的理解和改进。不能只搞形式,最后忘记了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标。这不好,也不应该避免。第二个改变是以我们的学习过程为目标。这个新变化一开始让我觉得有点难以理解,但是听了讲解,研究了课标,有些意识到,当我们做好过程的时候,一定会达到最终的目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己探索的过程,没有人能代替他们的思维,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多经历,多讨论,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实现。第三,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