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翠湖作文-百度知道

昆明翠湖,位于昆明市五华山西麓,是市区的中心旅游景点。因其四面绿水,四季翠竹,春夏杨柳,被称为翠湖全景。南眺碧鸡,北望蛇山,水光潋滟,垂柳摇曳。“十亩莲鱼世界,半城柳佛塔”被誉为镶嵌在昆明城内的“绿宝石”。元代以前,滇池水位较高,也属于城外的小湖湾,稻田、菜园、荷塘较多,故又称“菜海子”。因东北有九泉,汇成一池,又称“九龙池”。在民国初年,它被改造成一个花园,柳树种植在公园里,各种茶花在湖中被发现,然后它才被称为一个绿色的湖。元代以前,翠湖是滇池潘家湾附近的一个湖湾。李传《翠海行》诗说:“昆明水三百里,菜海与之融为一体。汉代的龙穴……”从翠湖涌出的泉水直接流入滇池。方国玉先生考证:“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堵山麓,其北、东、南三面,从碧鸡关高霞村至棉泉山上铺坪村,夏家窑团山南麓,梁家河村,岭脚塘,潘家湾,土桥,官渡,海晏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阳城边。(见方国瑜《元史略》)元十一年(1274),赛典祭奠云南省书省平章之政,元十三年(1276)“昆明被水堵城塞,田地荒废,在正道尽头。(元赵子元《赛平章德政碑》)这是海口水利工程的第一次清淤。“至元二十一年(1284),州变,郡不变。其地五百里昆明池,夏必取城墙。张力道劝大理等地的农业使者,求泉源,排其水,得地万余顷,皆为良田。”(连《元史·滇地地理》)元代几次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与滇池分离,成了美丽清澈的水。湖水“红枯,土人种中国千叶莲”,周围“菜园半”,名为菜海子,又名翠海。在翠海东北的湖中,有九处水泉。"九泉而出,汇成一池,故名九龙池."翠湖的水流入滇池。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傅友德、蓝玉、木英在云南征讨,元朝最后一个云南王巴扎在滇池大败,明军平定云南。洪武十六年(1383),傅友德和蓝玉回到了南京,朱元璋的养子西平侯穆盈留在了云南。洪武十九年(1386),慕英在昆明建砖城,将翠湖圈入城。洪武二十三年(1390),慕英模仿西汉名将周亚夫,派兵驻守,在翠湖西岸修建“柳影”和“栽柳马”。清代《统志·云南志·山川》载:“九龙池位于昆明县城,其菜园半占,故又称菜海子。稻田是平的,下面是荷塘。沿五华右侧,贯穿城市西南,与盘龙江滇池汇合。明木家还有别的生意在上面,叫刘英。”慕英爱马,经常在柳莺河边观马洗马,所以翠湖出城的那条河就叫“洗马河”。有一首诗描写穆时英的《柳影洗马》:“柳暗花明又一行,带一老。将军思洗甲,沈骏生光。”清末,陈荣昌还写过一首诗《柳影洗马》:“城中有雅府营。苻坚新马,与荣旧兵。我愿洗尽白骨,誓与动荡抗争。等沈骏滇池出来,尘土就平了。”洪武二十五年(1391)六月十日,穆瑛卒,时年四十八岁,穆瑛长子穆春攻,翠湖刘瑛改为黔东南州公穆家别墅,垂柳垂柳间,露台浮于水面。明代贵州穆公世袭,府邸在今天的胜利堂。翠湖的柳影是个“异商”,花圃附近的草海河畔有个“西苑云水乡”。清顺治十年(1653),大西军“南安王”刘文秀回滇。清顺治十三年(1656),南明帝李咏朱由朗入滇,封刘文秀为蜀王。刘文秀以刘英、穆氏为“蜀王”,又称“南府”。清顺治十五年(1658),平西王吴三桂率清军进攻云南。12月,清军在曲靖会师,李咏皇帝朱有郎逃往缅甸。顺治十七年(1660),清廷命吴三桂驻滇镇,吴三桂为“齐木的学堂”,五华山的李咏宫为“平西宫”。清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李勇父子在五华山西麓金蟾寺。金蟾寺坡被称为“迫坡”。清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处理“刘文秀旧宅,因小”,再“填半菜海子,作新居”,“柳影一带满宝亭”,“花木散尽,回廊石筑”,新居石栏杆全是大理石浮雕,极尽奢华。清代李传的诗《下海记》描述了吴三桂奢欲建新居的情景:“刚卸甲没几天,奉命选贤任能建宫。明帝的宫殿不是他想要的意思,但他教会了我和阿芳说再见。当军令传到部下,移山填海,只雕一片地,云就诞生了。十洲三岛在哪里?金屋藏娇,娇媚歌舞皆春光。花草芬芳馥郁,月夜酒有鳞。很难计算更多的仆人,还有像骆驼一样大的鸟...“清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吴三桂举‘天下万民招马元帅’大旗,赴湘。康熙十六年(1677),吴三桂兵败洞庭,退守衡州(衡阳)。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衡州匆忙称帝,国号“周”,国号“昭武”。康熙十七年八月,吴三桂在衡州突发疾病去世。其孙吴世贞继位,改“弘化”。康熙十八年(1679),吴世璠14万大军被湖南清军消灭。次年,吴世璠败于滇,吴世璠以其名改名“洪华府”。鸿华府门外有一座石桥横跨西马河,名为鸿华桥。至今,这条河被改成了下水道,“红花桥”这个地名依然存在。清康熙二十年(1681)10月28日,清军“攻陷云南,入城”,“红花府”后改名为“城花圃”。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云贵总督范拆除洪华府吴宅,用木石材料重修西山太华寺。至今,大雄宝殿和太华寺缥缈楼前还保留着红华府的大理石浮雕栏杆。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云南巡抚王纪文在翠湖湖心岛上建了碧漪阁,后称海心阁。”“来双楼”建在湖北的岸边和湖边。书法家屠云为碧漪亭、来双楼题字:“春醉蓬莱”“是观堂”。清朝雍正六年(1728),龙神祠...建“于城西门九龙池上,封为农得利龙王,内府造像送云南,建祠以应景,致敬吉日。(清雍正《云南通志》)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云南知府敦珠重修龙神祠,又称黑龙寺。清嘉庆元年(1796),昆明“同城同胞,献礼观音大师,捐金百两,尊第一院,立庄严金像,朝拜。"小莲倪世元(字云璞)住在翠湖岸边. "我早晚都会路过这个地方,亭外没有膝盖的空间。所以我主张在西方捐钱填地基,盖三间房是止步之地。颜永峰寺和尚于安,20岁住锡供香。把周围的茅草屋买下来,选填牢固广泛,然后成为地基。“工部右侍郎蒋玉璞(字庭)”慷慨捐钱...开始做材料,建了三个阁楼,前堂三个,前堂三个,后堂三个,后堂三个。”后来,朱“主张捐建马王殿三塔和东厢房五间”。严南观察到刘玉“捐建三雷庙、五龙庙三座,并作亭、炉、钟、鼓”。前后殿,东厢房,都是金碧辉煌,咸咸的,殿宇焕然一新。”“它的海心路从北到南绵延300多英尺。一百多年来,这里已经坍塌,狭窄低洼,雨水盛行,被淹没。有北直易公策,主张捐增高阔,半年之功,修耕平。”倪世元、倪贤、方丈余安修建莲花寺工程,历时21年,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顺利完工”(倪贤《丁健莲花寺题词》)。清道光十五年(1835),云贵总督阮元在翠湖沿“放生池”竹篱筑堤,“自庙南至庙北”。后来在南北长堤上架起石桥,南有燕子桥,北有莺莺桥,中有莲花桥。阮元还在翠湖修建了西轩船屋和连笑楼(注:连笑楼建于吴三桂),时任云南巡抚伊利布有《海心阁放生池诗》序。序曰:“莲花寺前龙潭深不可测,鳞次栉比。每到冬天,滨海的居民都要坐船去捕鱼,那些鳞大精的都脱不了身...就把池子三面的竹子砍下来做个70多尺的围栏,蓄水护鱼。”伊利布,本名农心,黄岐人,清代嘉庆进士,历任云南腾越、永昌知府。道光五年(1825)任云南总督,十五年(1835)任云贵总督,十九年(1839)任两江总督。光绪十年(1884),云贵总督岑于颖重修莲花寺。凌诗逸写了禅院的对联:“十亩莲鱼世界,半城柳佛塔”。清光绪九年(1883),文人陈荣昌曾写下九龙池八景,即“春树小英,秋窗夜月,静宅书声,酒楼灯影,柳影洗马,莲花寺观鱼,青阳歇阴,青莲听雨”。清光绪十七年(1891),郑经书院在翠湖北岸成立。光绪二十八年(1902),撤销经学院,建立云南钟会学派。清宣彤元年(1909),翠湖西岸建有明代刘英、清初吴三桂的云南军校。吴江堂修建期间,位于翠湖北岸的省城中学迁至黑龙寺,学校旧址改为云南省图书馆。晚清第一经济学家袁家固住在翠湖北岸时,日夜与翠湖为伴,有大量描写翠湖的诗词。《翠湖初秋》诗中说:“一座柴、水、鱼、山的城市,湖心一座亭,夜半时分。新秋,几个人拾来,黄叶是无言的诗。”民国八年(1919)年底,唐对翠湖东西长堤进行了整修,并在堤两端修建了家庭“双节坊”。“卫东”铁桥竖立在大堤的东面,“定西”石桥竖立在大堤的西面。这条东西走向的大堤在湖中央与南北走向的大堤交汇。袁家谷有诗《翠湖堤上》:“左右树逢绿城洞,浅深水起添塘水。双堤车马如海,我来系一首诗。”龙云任云南省主席期间,莲花寺佛道泥塑于1932被破坏。1933至1934,按公园规划重修莲花寺,拆除寺观三重院落坐北朝南,重修胡鑫馆四合院建筑群,大门坐西朝东,院中正殿改为“戏台”,胡鑫馆南北角各建一座重檐八角亭。两个八角形的亭子今天仍然存在。

如果这个信息比较急,修改一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