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轶事。

罗充满了正义感和爱国心。

1935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罗次子是中学(汤山一中前身)学生领袖之一,因此被中学校长王开除学籍。国王还要求扫罗的第三个儿子写一封悔过书,应当拒绝。罗支持儿子的爱国行动,让他们转移到平津。1942年,他的第三个儿子在大二的时候通过了空军体检。罗说:去不去空军由你自己决定。虽然加入空军有生命危险,但公民有义务保卫国家。如果体检合格的人不参军,谁来保家卫国?经过思考,他的第三个儿子决定辍学参军。

尊老爱幼。

罗孝顺母亲,经常教育子女孝顺祖母。他从不打骂自己的孩子,孩子犯了错误也只是严厉批评。实践证明,所有的孩子被批评后都会悔改,效果很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的第三个儿子一直住在香港。在他的信中,罗经常要求他的儿子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告诉他如何学习。这些书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罗本人的观点和道德观。信的原文是英文的,以下是摘录:

"应该引导孩子们独立思考,并根据真实环境行事。"(1951年165438+10月26日)。

“很高兴得知你决定在B.I.E.T .学习,晚入学总比不入学好。永远保持耐心。万一你有哪门课不及格,可以再考一次,但要永远保持耐心和快乐。要获得所需的知识,必须做到:①观察,②记忆,③比较”。(1954九月17)。

“你应该教育你的孩子,让他们知道道德和健康的重要性。他们应该知道生命的意义。相比付出,付出更难能可贵。孩子应该少想自己能抓到什么,多想想自己能贡献什么。这样做了之后,他们会感到快乐,不会和别人发生冲突。”(1958二月12)。

以学校为家

罗热爱他长期任教的学校,并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家。1937抗日战争打响的时候,他因为母亲生病滞留唐山。到了年底,他得知学校在湖南复课,他立刻一个人去了湖南。当时由于战争时期交通不便,沿途历经艰难险阻,于5月1938到达学校所在地湘乡杨家滩。此后,他和家人一直分离,直到1946学校迁回唐山。我妈1938在唐山去世。1944 12日军侵占黔南,学校在贵州平岳(今福泉县)无法上课。时任校长的罗决定解散学校,师生们去了重庆,自己专心办学。他主持学校搬迁工作,坚持到最后才离开平岳。当时没有车骑,只能坐滑竿经瓮安到遵义,一路上很不安全。到了重庆,几乎所有的衣服都丢了。后来学校2月在四川璧山丁家坳复课,1945。在学校一切准备就绪后,他辞去了校长的职务,专心致力于教学工作。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唐山。他整理了他的书籍,并向学校图书馆赠送了100多本书。

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是第一位来自中国的教授。

罗是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中的第一位中国人。他长期在该校任教,成绩突出,声誉很高。他为人刚正不阿,深受老师欢迎。凡有重大事件要上访和交涉的,领头的一定是罗·。1933年,日军入侵冀东,学校决定南迁上海。师生们到了上海后,交大总校校长打电话给他们讲话,说打算联合唐派上课,让大家大吃一惊。罗立即质疑校长的意图,要求他“说出你的意思!说话算数!”告诉我你到底是什么意思!你的意图应该和你说的一致!几经交涉,唐学校的学生始终单独上课。不久,总校校长决定统一两校招生,减少唐派招生。唐校的很多老师都是由罗挂帅,争取从总校和铁道部独立招生,自己命题阅卷,保证新生质量。经过多次谈判,这个问题终于圆满解决了。

节俭生活,帮助他人。

罗愿意回报晚辈,为国家培养人才。他过着节俭的生活,但尽力帮助经济困难的亲戚朋友。他曾资助许多人出国留学或深造。1932在他连续任教20年的时候,由交大校友发起集资,设立了“侯建奖学基金”,以其利息,每年奖励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优秀学生300元。一等奖是1934一直到1943才出的,后来因为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而暂停。罗去世后,他的四个孩子筹集了3万元,“侯建奖学基金”被重置,以继承他父亲的遗志。从1990开始,每年颁奖一次。

一代又一代大师的典范。

罗为后人树立了严师的典范。很多同学觉得他在力学课上太严格了,太多同学考砸了,害怕甚至抱怨。但是毕业后都觉得他通情达理,要求严格,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很感激他。他还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经常谆谆教导学生多做贡献,少索取。他在唐山交通大学的校友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学生、已故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80罗追悼会上赠送挽联:“学为人严师,相知如朋友,记传书过海,催归船白;我不是有意求文达,而是为树人建功立业。这一天,我在山顶驻足,为我的思念而哀悼。(按:1920毛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时,罗去馨力劝他回国,来唐山,有意让毛负责学校事务。1921聘请罗为交大唐山学院院长,毛为副院长兼首席教师。上半部分指的就是这个。)道出了汤山交大校友的心声,是罗一生的美好写照。罗刚正不阿的日子,将永远被后人景仰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