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件【精选5篇】

#课件#绪论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果你做得恰当,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反之,会适得其反。如果说枯燥的课件必然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那么一个设计良好的课件可以紧扣学生的活动心理,激活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以下是整理分享的一个高中地理课件。欢迎阅读并借鉴。

1.高中地理课件

知识目标

1.回忆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得新知识。

2.了解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性差异,以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明确中国的国情,世界的发展趋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能力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道德教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和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

2.明确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上寻求发展。

在世界上寻求发展

小组活动,阅读观察图片,联系比较等。

幻灯片、相关视频或VCD光盘。

[介绍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通过咨询的方式,对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进行了一次认真细致的社会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后,我们写了一份很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报告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己家乡的区域发展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1.地区差异很大。

展示挂图: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国地图的同时回忆所学内容:还记得我们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所学的大小不一的区域吗?它们的区别或特点是什么?(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如果你不确定地域特点,老师会在激励评价后补充。)

老师讲解:从地图和学生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域(或地区)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可见,中国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老师在黑板上适当的位置及时书写)

2.区域发展不同

转型: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方式、道路也不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引导学生看图,了解东北平原的粮食生产。

东北平原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低,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问题:从图9.1看,东北平原的地形有什么特点?你能想象东北平原的土壤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吗?

评价:学生回答,老师鼓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是我国地势平坦、面积广阔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和低人口密度而闻名。这是东北平原相比其他地区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问题: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例子,再来看看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让男同性恋讲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性恋讲有利的地理条件,老师简洁地在黑板上给学生写)

过渡:在摸清家乡经济发展有利和不利地理条件的基础上,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家乡经济?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评价与建议:(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鼓励与评价)大家在找出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地理条件时,都提到了我区的人口问题。不利的一面,他们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积极的一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发展这方面需要更多劳动力的简单加工业,既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又创造了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问题:中国的平原——东北平原的发展和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一样吗?(学生:不一样)

评价:学生回答,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评价,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条件不同,区域发展的方向、方式、路径也不尽相同。可见,不同的区域发展(教师及时在适当的位置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过渡:如何促进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个地区的有利条件才能促进这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没有)我们该怎么办?(学生:与其他地区合作)

老师:这个回答很合理!区域合作对于促进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

老师的解释:发挥优势就能发展好吗?如果没有地方需要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销售我们加工的产品,优势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众所周知,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都是区域合作的成果。没有区域合作,任何国家重点工程都难以实施和完成。

视频播放: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视频,了解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对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意义。

投影:《三北防护林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看地图,判断哪三条北防护林带穿越中国,哪几个省级行政区。

2.高中地理课件

三维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畜牧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奶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用数据总结奶业的特点。

3.西欧奶牛养殖与潘帕斯牧场放牧区位条件的比较分析。

教学重点:

1.案例说明了大牧场畜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奶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用数据总结奶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西欧奶牛养殖与潘帕斯牧场畜牧业区位条件对比分析

教具准备:世界地形图和教材图片。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启发式叙述、对比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大牧场坊牧业

1.特点: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区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2.主要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

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耕种,只能用于畜牧业。美国和阿根廷的养牛业起着重要作用,而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的养羊业起着重要作用。

案例:

1.不要孤立地看大牧场畜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和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条件和草原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

2.在分析图3.15时,应重点关注该区域的海陆位置、地形地貌、发达的铁路交通、便利的航运条件等重要信息。

3.用案例4完成活动。

(活动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案例→学生分析→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活动:

1.本文以潘帕斯草原牧场为例,总结了这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说明:气候温和,草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地租低,为牧场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可能;靠近港口,促进了牧草的商品经营。

2.大牧场畜牧业在管理模式、商业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说明:经营方式:集约化农业,规模化生产。

高度商业化和专业化;经济效益高;重视科技应用,如培育良种牛、改善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轮牧等。

3.中国的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牧场畜牧业的生产模式?

说明:内蒙古、新疆地广人稀,草原质量好。如果能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条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场、大牧业的生产方式。

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发展养牛场

1),有利的区位条件。

(1)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原之一,气候温和,牧草茂盛。

(2)地广人稀,地租低,为大规模牧场经营提供了可能;

(3)靠近海港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阅读要求:熟悉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潘帕斯草原等。在世界地图上。)

2)开发流程。

印度人自由地把畜牧业(广泛的自给自足的游牧业)放到欧洲密集型的商品养牛业。

3)为了促进养牛业的发展,阿根廷人做了以下工作:

(1)铁路的建成便于将肉牛运到港口城市屠宰加工后再运往国外;

(2)采取围栏放牧、轮牧、种植饲料、打井等措施,保证人畜饮水和草场生长用水,使草场不退化。

③培育良种牛,加强良种牛的培育和牛病的研究。

4)阿根廷地广人稀,生产的牛肉以出口为主。海洋冷冻器的发明将彭巴斯的牛肉市场扩展到了欧洲。

3.高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明该地区的特点。

2.本文以两个地区为例,比较分析了地理环境差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3.以某地区为例,对比分析地理环境在该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比较分析

2.分析地理环境在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特征

2.本文以两个地区为例,比较分析了地理环境差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导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地域息息相关。比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在一个省一个城市,去过一个景点旅游。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术语,以及反映地域的术语。你知道地区是什么吗?该地区的地理特征是什么?

在黑板上写字

一、地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地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1)等级制度。也就是说,地区是有等级的。该区域不仅是上级区域的组成部分,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下级区域。比如东北平原不仅是东北的一部分,还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再比如漳州市不仅是福建省的一部分,还可以分为芗城区和龙文区。

(2)差异。指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同一层次的地区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区域层级越高,区域内越复杂,认同度越小,区域间差异越大;相反,地区层级越低,地区本身越简单,地区内部的认同感越大,地区之间的差异越小。比如中国东部季风区,南北纬度较宽,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因素的差异,可分为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

(3)诚信。是指表面积中各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这种地域整体性是地域认同形成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边界的模糊性。虽然有些区域的界限很清晰,比如行政区,但大部分区域的界限是过渡性的,比如干湿区。其次,它意味着对于同样的地表空间,人们可以因为划分的目的、角度、指标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分区方案。

(过渡)每个地区都有特定的地理和环境条件,这些条件将对地区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将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将如何影响区域发展。

在黑板上写字

第二,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个地区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地区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的差异;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区域差异。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

1.长三角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搂抱: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思考和回答。

2.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规律?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指点:长三角年降水量与我国降水的一般规律大致一致,因为地形平坦,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被东部的长白山阻挡,所以降水量较少,基本上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三角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什么影响?

指点:长三角河湖密布,耕地多为水田,星罗棋布。松嫩平原河网密度低,导致耕地多为旱地,比较集中。

4.高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能画图展示和解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并画出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困难

中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和公转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目前:23° 26 ')为黄道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北纬23° 26′至23° 26′

②周期:一周年,365天5: 48: 46。

(3)过程:利用数学正弦图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抓住二分法到关键点。

这样就可以判断任意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移动方向(南或北),并举例说明。

④春分,3月21左右;夏天的至日,大约在6月22日,

春分,9月23日左右;冬季至日,大约65438+二月65438+二月。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和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长短相等)。

②直达点位于哪个半球(南或北),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另一个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

即:1)如果直接点在北半球,越往北,白天越长,黑夜越短,北极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周围出现极夜现象;

2)如果直接点在南半球,越往南,白天越长,夜晚越短,南极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周围出现极夜现象。

3)夏季至日上,直接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极昼出现在北极圈以北的各处,而最短的白天和最长的夜晚出现在南半球,极夜出现在南极圈以北的各处。

4)在冬季至日上,直接指向南回归线。在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端日,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端夜。

③春分秋分:1)整个世界昼夜平分(或平分);2)终结线穿过北极和南极,并与经线线圈重合。

4.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的高度,即太阳的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表面)的夹角(h)。

(注:不明白太阳在头顶多高)它的取值范围:0 ≤ h ≤ 90。

中午太阳的高度,即某一地点中午太阳的高度和一天太阳的高度,主要用来衡量某一天太阳的高度。如果一天太阳的高度小,那一天太阳的高度一定比这个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正方形)递减。例如,如果太阳的直射点是3° 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从3° N向南北两侧递减的(正方形)。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变化。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其空间变化规律也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变化。(归纳演绎)

③H对面的影响:(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地图册P16,并说明)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的辐射强度越大,地表能量越多,温度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辐射到地表的强度越小,地表能量越少,温度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季节:1)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季节,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少的季节,也是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秋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的四季(气候统计)

春天:三月、四月、五月;夏季:六月、七月、八月;秋季:9月,10,165438+10月;冬季:12,1,二月。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和二分法,如夏季、夏季至日和夏季至日、冬季、冬季至日和冬季至日等。(比较法)

6.五个区域的划分

①往南,以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为分界线,将地球从北到南分为五个温度带,即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如果黄色与红色的交角变小,那么北方寒带、南方寒带、热带也会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如果黄色和红色相交的角度变大,那么北方寒带、南方寒带和热带就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数据:五区分界线纬度分别为23° 26 '和66° 34 ',低纬、中纬、高纬分界线纬度分别为30°和60°。(比较法)

5.高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的:

1,了解GIS的基本组成。

2.了解GIS的基本功能及其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3、能使用常见的GIS产品,能使用电子地图查询所需信息。

重点和难点: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介绍:探索活动:问题:GIS如何预防犯罪?(学生回答)操作流程是怎样的?

数据采集(犯罪定位)-数据处理分析(空间分析)-犯罪频率和犯罪模式分析(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哪些案件)-根据分析信息,调配警力。

问:GIS有什么功能?空间分析(犯罪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刑事案件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趋势分析(分析犯罪可能发生的地点)、决策应用(警力配置)。

一.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依靠计算机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的系统。

2.功能:

制作电子地图数据采集

空间查询数据分析

空间分析决策应用

模拟空间法及其发展趋势

3.工作流程:如图P96所示。

4.组成:硬件和软件数据人员(其中软件是核心)

GIS与其他系统的区别

GIS不同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方式解释和判断空间数据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个GIS是一个可以分析空间数据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

GIS不同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应该管理、分析和应用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MIS只管理属性数据库。

GIS不同于地图数据库。地图数据库只对数字地图进行有组织的存储,不注重分析和查询。无法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度空间分析,为决策提供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

GIS不同于CAD系统。虽然两者都有参考系,能描述图形,但CAD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较弱,缺乏分析判断能力。

GIS:突出空间数据,体现地理信息。

二、GIS应用:(可以解决的四个基本问题)

1,与分布和位置相关的基本问题

展示了GIS表达信息空间的功能,实际上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

(1)对象(特征)在哪里?

(2)哪些地方符合具体条件?

2.趋势分析:

传统地图:某一时间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

GIS:可以表示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所以可以分析一下这个特征的发展趋势,也就是回答: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了什么变化?

3.模式问题:

物体的分布存在哪些空间模式?即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GIS由许多层组成,每层代表不同的地理要素,它们的空间关系的融合代表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举例:三层数据:交通、人口密度、商业网点分布。

通过层与层的融合,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决定商业网点的布局。

4.模拟问题:利用数据和掌握的规律建立模型,可以模拟出某地存在某种条件时会出现的结果。

也就是说,如果呢?

海拔与淹没面积的关系,温室效应与海平面上升的关系。

三、城市管理应用:功能应用:

电子地图空间查询空间分析空间模拟趋势分析决策的应用

1.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电子地图与查询。

2.规划:决策应用

3.道路交通管理:查询决策应用

4.抗震防灾:分析与模拟

5.环境管理:分析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