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的创业故事

他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当过教师,做过生产队长,副业大队长等等。1978年,他被调到永琏村任党支部书记。当时,永琏村是1970年春从长江中围垦出来的,是苏南地区最小最穷的村庄。8月1日,1978,吴同志到工作的第一天,附近军垦农场的同志来找你。你在干什么?原来,人们抓住了三个小偷,他们都是永琏人,并要求他办理“交接”手续。到今年年底,永琏村民的年分配水平只有68元,但集体负债却高达6万元。吴同志来到任第七工作组组长兼第五支部书记。当他到达永琏时,他看到了贫困的景象,他感到内心一阵悲伤:群众的生活不能这么苦!他在脑海里一次次告诫和自问:一定要带领群众把穷根连根拔起,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体面的新生活。通过走访和调查,吴认识到地势低洼,不如把低洼地挖成池塘养殖,把高地上种满粮食,这样就可以种粮养鱼了。于是,1978年底,吴动员了250多名男女劳动力,打响了继之后的第一场脱贫致富战役。当时是九冬,天寒地冻。每天,天不亮,就领着群众来到施工现场。他们用手、脚、腿和肩一寸一寸地挖,一筐一筐地背。他们的手磨破了,用布裹着,然后挖。肩膀肿了,穿两层衣服再挑;脚被冻住了,锅被烤干了...经过50多个日夜的奋战,5万多块土被挑了出来,90多亩鱼塘终于被挖了出来。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1979年底,永琏家家户户都发了鱼和口粮,全村第一次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

第二,通过挖鱼塘,吴用自己真挚的感情和带领人民致富的顽强精神感动了人民,也让大家看到了走向富裕生活的希望。他在村里找到能工巧匠,陆续开办了水泥预制厂、水磨石厂、家具厂等七八家小企业。到1983年底,村集体已积累资金20多万元,永琏村一举摘掉了落后的帽子。1984年初,苏南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建楼,就是给建楼的农民生产钢材的朴素思想。吴心中燃起了经营钢厂的念头。当时钢铁是国家的大产业,泥腿也想办钢厂。不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吗?但是,吴同志却执意要吃的天鹅肉。经过几个月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永琏轧钢厂终于初具规模,但实际困难远远超过预期。为了从银行贷到款,吴邀请银行的一位负责人去工厂参观。“财神”吃饱喝足后,跑到厂里走了一圈,只留下一句话:要想从这东西上赚钱,就要变钢为卷金。贷款的路就这样被堵死了。为了申请轧钢厂的营业执照,吴向主管部门作了申请报告。一位负责同志认为,永琏没有资金,没有原料,没有人才,交通也很偏僻。他在报告中幽默地批了八个字:炒菜无米不批。为了获得轧钢技术,吴把65,438+00多人送到轧钢厂学习技术。本来是说好的,但是人到了就关了大门,说:“你只能站在大门外面看。进去不安全。”接踵而至的打击几乎把吴逼入了绝境。他感到无力重返天堂。一瞬间,他想到了放弃,想到了逃避。但他深深明白,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怎么能一死就放弃,半途而废,辜负老乡们的厚望呢?他怎能忘记带领群众致富的铮铮誓言?吴理清思路,重新挺直腰板,继续为创办钢厂的事业挥汗如雨:他与镇供销社的合作,不仅吸引了1.5万元资金,还拿到了营业执照;他邀请上海“星期天工程师”来解决技术问题。他与华东造船厂的联姻充分保证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吴用自己的执着和智慧,开启了村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三是在干部豪情万丈谋发展的同时,更大的困难和危机像大山一样压在吴的肩上。1997期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作为一家纯轧钢企业,永钢的生产经营似乎也遭遇了12级风暴。轧钢原料急需,每年采购的钢坯不足产能的50%;永刚发展停滞,销售收入连续四年徘徊在20亿左右。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原料问题,永刚只有死路一条。但如果开一个炼钢项目,自己生产钢坯,这6543.8+00多亿的投资,对于通过自我积累发展起来的永钢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况且2002年左右,全国各地都在搞炼钢,产能过剩,所以开一个炼钢项目风险很大。真的是“非死不可,非死不可”吗?吴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质问自己。这位古稀老人,本该是照顾孙子、养老的年纪,却还在为永琏的发展大业忧心忡忡、辛勤劳作。这个经历了无数风浪,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的* * *制作人,再次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最后,同志作出了一个决定:炼钢!当年,吴吃的饭少,脸色憔悴,身体更瘦,头发更白。他的心里背负着千斤重担:如果这个项目开发不好,他这么多年吃的苦不就全白费了吗?生活刚刚好转的永琏人民难道没有突然再次失去希望吗?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压力和复杂的形势下,吴同志又一次开始了充满风险的创业之旅:非典来袭的春天,他一天也没有耽误地开创了自己的工作。他以一往无前的热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位建设者,谱写了人生精彩的新篇章...永钢百万吨炼钢项目仅用一年时间终于建成投产,创造了同规模钢铁项目建设的“奇迹”,不仅结束了永钢“找米下锅”的历史,也使公司实现了从单一轧钢到联合钢企的跨越。

第四,吴同志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致力于党的“富民惠民”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地势低和水质差,永琏的许多村民患有肝病。吴决定从工业经济中拨出几十万元打深井,让全村都用上自来水。当时,永琏村的集体经济积累很少,有些同志担心给这么多钱会影响经济发展。吴同志深情地说:“一千件大事,不如一个普通人的健康重要。”他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自与村合并以来,吴先后斥资3亿多元,建设了永刚大道、学校、医院等高标准村内基础设施,发放农业补贴。为了鼓励村民致富,吴在村里设立了农业发展基金。2000年,他根据奖励条例,一次性给了香菇种植大户戴相平34.9万元重奖。为了增加村民收入,让他们从繁忙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吴把村里3700多亩耕地流转给村集体,每年给每个村民发放1.200元的土地补贴。为了促进村里精神文明的发展,他每年花费530多万元设立“永琏村文明家庭奖”...一切都是大事,每一桩也是大事实。

敢破敢立敢创大业

1978年8月,吴担任第七工作组组长,点燃了这个全县最小最穷的村脱贫致富的希望。他挣脱了传统思维的束缚,敢闯敢做,誓要挖出“穷根”。年底,他打破“以粮为纲”的禁锢,带领群众在冻地挖了5万平方米,挖了50亩低洼地养鱼。1979年底,永琏人第一次拿到了年终分配。“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吴认识到,要想真正脱贫致富,必须走“以工促农”的发展道路。他召集木匠、油漆工、泥瓦匠,开办了家具厂、水泥预制品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型加工厂,逐渐改变了永琏的贫穷落后。有了一定经济积累的村集体,吴开始实施更大的发展野心。1984年春天,他集资30万,带领一群“泥腿子”做起了钢铁的“大产业”。由于经济基础差,条件不够,永琏轧钢厂成立之初并不被看好——申请生产许可证,冶金部门负责人回复:无米可煮,不予批准;如果流动资金不足,想贷款,银行负责人说:除非是滚黄金,否则有钱赚;派人去别的钢厂学技术也被别人拒绝了。吴毫不畏惧,面对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了。这个轧钢机仅用了四个月就建成投产了。198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突破10万元,永琏成为全县经济强村。1993年底,以永琏轧钢厂为核心的“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永钢成为我国冶金行业重要的建筑钢材生产基地。然而,2002年,永钢遭遇重大危机——钢坯短缺、价格上涨,面临两难境地:去炼钢可能因为巨大的市场风险而“夭折”;不炼钢就“等死”,因为原料“无米之炊”。关键时刻,吴再显本色,一年内筹资10多亿元建成包括大小几十个项目在内的百万吨炼钢项目,使永钢实现了从单一轧钢到联合钢企的跨越。如今,永钢已成为全国500强企业,员工1万人,总资产6543.8+00亿元,年销售收入6543.8+06.2亿元。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城市在苏南农村崛起。

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吴始终让群众放心,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他无怨无悔的毕生追求。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村民因水质不佳患上了肝病。吴决定拨款30万元打一口深井。当时永琏经济刚刚起步,有些同志担心给这么多钱会影响经济发展。吴深情地说:“一千件大事都不如人民的健康重要!”吴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九死一生。他常说:我胆子大,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普通人吃亏。

2001年底,吴到村民家中走访,看到永新村原村民老干的平房到处漏水。患病多年的老干的妻子疲惫地蜷缩在潮湿阴暗的角落里,感到一阵痛苦:为什么富有的永琏还有这样一个贫穷的家庭?村民们的生活很糟糕。我们的工作能被认为是好的吗?他命令村干部出资为老甘这样的贫困户重建新房,让他们搬到新房过春节。他不仅关心村里的人,而且吴对周围的人也表现出深厚的感情。致富后,吴拨款帮助他周围的两个贫困村,为他们修建道路和工厂,支付村干部的工资。为了带领周边群众走上* * *富裕之路,2005年、2006年,在他的主持下,周边5个村的村民小组全部或部分相继并入永琏,近万人享受到了永琏经济发展的成果。1995村合并后,村里先后投资4亿多元建设了永琏医院、永刚大道、永琏学校、农贸市场等一大批高标准基础设施。新合并的村民陆续享受到了和老村民一样的待遇。每个村民平均每年获得土地流转资金、文明家庭奖励、老年生活补助等福利3700多元,还可以享受医药费报销等福利。村民们的生活过得很好,但吴并不满足。现在,他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又一个抓手,计划投资6543.8+0.5亿元用于“岗村家园”等新农村建设项目,让永琏全体村民在近几年过上更加舒适美好的社区生活。有人提出“花这么多钱建设新农村,不如分给大家”。吴听后意味深长地说:“把钱分给大家是一时的快乐,但投资新农村建设才是长久的快乐!”

自律和无私奉献

已有40多年党龄的吴就像一只春蚕,无私奉献,为他人编织着温暖的人生。为建立对遭受自然灾害、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的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的长效保障机制,去年6月165438+10月18,在吴的倡议下,村正式成立惠民基金会,吴个人捐资20万元注入启动资金。同样在6月5438+065438+10月,张家港市举行“和谐港城,关爱世界”慈善募捐活动,吴又捐出了个人积蓄20万元。对于一个身价不菲的老板来说,几十万元也许不算什么,但吴捐的绝不是引人注目的“荣耀”,而是一份真挚的奉献,一份真挚的爱。这样的真情和爱,让很多人和家庭感到温暖。前年夏天,永琏村陈秀芳的女儿王丽萍考上了清华大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她报到时还差654.38+0万元。是吴帮她家解决了燃眉之急。33组的陈越军考上了复旦,也是吴的慷慨让他高兴。就连南京女孩小吴,在她完成中学学业之前,也受益于素未谋面的吴爷爷的捐赠...吴不仅把自己的爱情,也把孩子的青春和事业都献给了。1985,永琏轧钢厂成立不久。不是这样的。吴将的长子在很吃香的供销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并“拉”工厂经营,拓展市场;2005年,村办企业规模急剧扩大。为了引进高端管理人才,吴把已经担任副师级干部的二儿子从杭“拖”回来,让他当“村官”...吴贡献很大,为集体和群众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他严于律己,从不占集体的便宜:1988。他姐姐的两个孩子被工厂开除,他姐姐找到他,他却让她按工厂规定办;他去公司酒店加工菜品,总是叫服务员把账单放下;他及时将业务单位送的礼品、礼金上交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