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学数学教学是中学教育基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必须正确理解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因此,有必要明确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具体要求、内容和安排体系。
教学内容:1,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2.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聚焦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是教学难度。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根据党和国家提出的现阶段培养人才的总目标,中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数学本身的特点及其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以及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点而确定的。
1,现阶段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总目标和中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2.数学的特点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特点:数学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内容具有高度抽象、逻辑严谨、应用广泛的特点。
函数:(1)数学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2)数学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操作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3)数学的广泛应用,一方面表现为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的基础。另一方面,数学越来越多地在社会科学中使用其语言、思想、方法和符号,扮演着“数学是所有科学的正确助手和工具”的角色。在未来,没有数学,高科技的发展将是困难的。
(4)数学充满了辩证关系,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所以,数学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好材料。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数学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方面具有积极的因素,是学生毕业后适应生活、就业、自学、深造所必需的。因此,中学数学是中学生在校学习的一门主要课程。确定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必须考虑数学的特点及其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3.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征。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根据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初中生主要以经验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高中生以理论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可见,抽象程度高的数学内容是中学生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应该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
目前“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在确定教学目的的时候,也要考虑学生能力的发展。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值得探讨。
二,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指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智力与数学能力、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等方面,通过数学教学应达到的目标。既要体现新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和精神,又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数学能力;三是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人格。下面简单讨论三个方面。
1,关于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一般是指学习后续课程和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要具体、适当地确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学好。
中学数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范围一般通过制定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或全国统考大纲来说明。至于什么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方法、思想,什么类型的数学问题等知识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要看中学数学教材中包含的具体内容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以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
数学知识的基本表达是概念、性质、规则、公式、定理等。,以演绎的方式叙述,逻辑严密。数学思想(如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集合的思想、结构的思想等。)和数学方法(如消元法、归约法、换元法、配点法、待定系数法、综合除法等。)和逻辑方法(如分析法)。
基本功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计算、处理数据(包括使用计算器)、简单推理、绘图和制图的技能。
应该看到,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仅受教学体系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制约,而且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计算器或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其操作技能和一些应用知识将被纳入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中,而一些传统的复杂的数和公式运算将被简化。
2.关于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是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它主要是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几种数学能力。
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完全是由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决定的。因此,这些数学能力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来形成和发展,反过来,数学能力又为学习数学知识和提高效率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可见,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在教学中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关于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教育是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心理学中的同时学习原理和教育学中的教育教学原理都体现了这一规律。因此,在传授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教育。使他们不仅在知识和能力上,而且在思想素质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当然,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应根据数学的特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有说服力,既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又要给他们思想上的启发,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格品质,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标准1”的总体目标和第三期的具体目标。
(一)“标准1”的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和数学活动中的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在这个目标的阐述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知识”,即不随地域和学习者而变化的数学事实(如乘法算法、三角形面积公式、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公式等。),也是属于学生自身的“主观知识”,即具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比如对“数”的作用的理解,分解图形的基本思想,解决某个数学问题的习惯方法,都只是从属于具体的学习者自己,反映了他在某个学习阶段对相应数学对象的理解,这是经验性的,没有那么严格和错误。《标准1》指出,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验反映了他们对数学的真实认识,它是在学生自我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的,因此它应该是学生数学知识的组成部分。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一目标体现了《标准1》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定义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学会数学思维,即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因此,以传授系统的数学知识为基本目标、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数学课程结构,将让位于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数学课程结构。也就是说,新的数学课程将不再关注是否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加关注是否为学生提供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生活中的数学、感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数学。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不再仅仅是能解决多少“标准化”的数学问题,而是能不能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并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3)了解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一目标表明,一门好的数学课程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它对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发展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学习的数学不仅仅是在教室和考场上,更是在我们身边。比如“明天降水概率75%”是什么意思?在一张纸的中间滴一滴墨水,沿着纸的中间对折,压平,然后打开。折痕两边的墨迹图案有什么特点?这些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是有数学的。
数学作为一种教育内容,不应该简单地看成抽象的符号运算、图形分解和证明,而是反映现实情境中存在的各种关系、形式和规律。比如函数不应被视为一种形式符号表达式,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不应只讨论抽象表达式的特征和性质,如定义域、表达式形式、值域、单调性、对称性等。,但也应视为一种数学模型,用以描述真实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具体函数的讨论也要注意它的背景,所描绘的数学规律,以及这个数学规律在具体情况下可能带来的实际意义。尤其是学好数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学生的权利。在整个义务教育课程结构中,数学不应该作为“筛子”——淘汰“不聪明”的学生,留下“聪明”的学生。数学课程是为每一个学生设计的,每一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能学好数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教师要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这一目标表明,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合作的过程来学习数学、获取知识,会收获自信、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远比升学更重要的公民素质。众所周知,实现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需要开设素质教育课程,素质教育也不是艺术、体育或社会活动的专利。其实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科教育,数学课堂就是这样一个渠道。
第四,第三阶段的具体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经历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符号的过程,知道有理数、实数、代数表达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计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可以用代数、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来描述。
(2)通过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以及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的基本性质,初步了解投影和视图;掌握读图、画图等基本技能;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可以证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基本的推理技巧。
(3)从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和交流的活动中,感受到抽样的必要性,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理解,知道频率和概率的关系,就会计算出一些事件的概率。
2.数学思维
(1)能合理解释和推断特定情境下的大数字信息;代数表达式、方程、不等式、函数都可以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2)在探索图形的本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空间的概念,发展了几何直觉。
(3)能够收集、选择和处理数学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4)一些数学猜想可以用例子来检验,以增加猜想的可信度或推翻猜想。
(5)体验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
(1)能结合具体情况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2)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解决问题;尝试评估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3)理解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解决问题的过程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说明结果的合理性。
(5)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题经验。
4.情绪和态度
(1)愿意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聊一些数学话题;能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2)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体验数字、符号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沟通的重要工具;理解数学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中的作用。
(4)认识到数学猜想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得到;体验式数学活动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结论的确定性。
(5)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意见;可以从交流中受益。
动词 (verb的缩写)标准2的总体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的数学素养,以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和结论的背景和应用,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及其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和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培养数学应用和创新的意识,努力思考和判断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型。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执着的研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