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急救和急救医学常识

1.现场抢救伤员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有哪些?

现场抢救伤员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如下:(1)如果伤者在车内,无法自行下车,应尽快将伤者拖出车外。

(2)如果伤者在巷道内,迅速将伤者拖离巷道,拖拽过程中注意不要触碰伤者的要害部位和伤口。(3)若伤者因暴力行为昏迷或因天气炎热、寒冷、缺氧及各种原因中毒而昏迷,应立即进行抢救。

(4)因呼吸中断抢救伤者:如发现伤者已无呼吸音或呼吸动作,可断定其呼吸已中断。这个时候应该争分夺秒马上抢救他。无论你是否具备救援知识,都要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急救,否则伤者会因脑部缺氧而危及生命。抢救方法:抬高伤者下颌角,使呼吸畅通。这个措施在很多场合对恢复呼吸有很大的作用。

如果伤者仍然无法呼吸,那么就要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做人工呼吸时,要有规律地抬高伤者的胸部和上腹部,人工呼吸才能起作用。如果人工呼吸不能起作用,就要检查伤者口中、咽喉部是否有异物,并设法排除,然后继续人工呼吸,直到专业救护人员到达。

(5)失血伤者的抢救:如果有人受伤失血过多,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等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快速准确的止血是有效抢救伤员的重要手段。

失血的治疗主要通过抬高肢体、压迫血管、绑绷带、扎伤口来实现。(6)骨折伤员的抢救:当有人骨折时,首先要注意防止伤者休克,不要移动身体的骨折部位。如果脊椎可能受损,一般不要改变伤者的姿势。对于具体的骨折部位,用无菌薄膜小心包裹,根据发生后的状态保持部位不动。在没有包扎用品的情况下,骨折部位可以就地取材固定,减轻伤者的痛苦,方便运输,同时也不是必须的。

2.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

现场急救的对象、环境、条件与医院有很大不同。因此,掌握其具体特点将使应急工作者从思想到工作都有充分的准备,有利于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现场急救的特点(1)突发性现场急救往往导致在突发的灾难性事件中出现伤员或病人,有时人数少,有时成批,有时分散,有时集中。常见的病人大多生命垂危,不仅现场的人需要参与急救,呼叫中心外的人也需要更多的人参与急救。

(二)紧迫性突发灾害和事故发生后,伤员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很多人同时有两个以上的乐器损坏,很多人生命垂危。伤者和家属都处于非常紧急的呼救情绪中。心脏骤停6分钟,大小便失禁,昏迷,脑细胞不可逆损伤。

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可能救50%。10分钟开始恢复的人有10%无法存活。

所以,时间就是生命,分秒必争。对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的人员,要通过复苏技术将其从悬崖边缘抢救过来,对严重出血、骨折者,要进行止血、固定等抢救。否则就会出现“失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严重错误。(3)困难困难是指灾害中伤病员种类多,伤情严重。一个人可能同时涉及多个系统、多个器械,需要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来完成急救任务。

实际上,经常有病人多,要求急,要求高,知识少的情况不适应。有些灾害,虽然伤病员较少,但往往处于突发的紧急状态,甚至伤病员周围没有人,更谈不上专业的卫生人员,只能依靠具备基本生命支持技术的路人提供帮助和急救。

这种情况对于学过医学的人和受过训练或没受过训练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4)灵活性现场急救往往是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进行的,往往没有完备的抢救设备、药品和旋转工具。

所以要灵活地在伤病员周围寻找替代品,修旧利废,获取洗涤消毒剂、绷带、夹板、担架等。就地取材;否则就会失去抢救的机会,给伤病员造成更大的灾难和不可挽回的后果。(5)重点医疗急救包括院外急救,客观上要求医疗技术培训、急救医疗设备和器材,特别是综合性急救专业装备:医院急救要专业化,群众急救要普及化,社区急救组织要网络化,急救指挥体系要科学化。

这些都是完成急救的关键问题。二、现场急救的原则现场急救的总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伤病员的痛苦,降低致残率,降低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下良好的基础。

优先考虑能在现场急救中幸存的伤病员。这是总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还必须遵循以下六项原则。

(一)先复苏后固定原则是指在心脏骤停和骨折的情况下,通过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使心肺脑复苏,然后固定骨折的原则。(2)先止血后包扎原则是指在出现大出血和伤口时,应立即用指压法、止血带或药物止血,然后对伤口进行消毒和包扎的原则。

(3)先重后轻的原则,是指先重后轻的伤病员。(4)先救后者的原则过去大部分伤病员都是先送后救,往往延误了抢救时机,导致不该死的人丧失了生命。

是时候倒过来了,先存后发。在送往医院途中,不要停止抢救措施,继续观察伤情变化,避免磕碰,注意保暖,安全到达目的地。

(5)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当遇到大量伤病员时,很多人可以在当前情况下快速赢得急救外援。(六)处理与医疗的一致性原则过去在处理危重病人时,处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是与医疗、监护分开的。

交通部门负责搬运,卫生部门负责途中医疗,好像只是救助的责任。很多时候协调不好,途中要继续救援,但是没有保障。此外,车辆严重颠簸,导致伤员和病人过度痛苦和死亡。

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并不少见。医疗救护要在任务要求一致、步调协调、任务完成一致的条件下进行。

在运送危重病人时,可以减轻痛苦,减少死亡,安全到达目的地。过去的急救是“抬上去就跑”的方法,这种观念在国际范围内已经基本被“等伤稳伤”的思想所取代。

这一稳定的政策表明,它能有效地降低战时和平时急救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等一会儿,稳住伤势”的时候,并不是让伤病员无人看管,而是急救人员在紧张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打通气道,心肺脑复苏,控制出血,制动骨折,少搬运,所以未经训练的人更要注意。

目前,先进国家已经大大加强了急救和院外转运的工作。比如在美国,从收到求救信号到被送往医院只需要37分钟左右,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充分说明时间就是生命。三、急救时间的标准根据大量的急救实践,急救者越早接近伤病员,受伤后的急救时间就越短,伤病员的存活率就越高。

最佳急救时期:伤后12小时内。较好的急救时期:伤后24小时内。

延迟急救期:伤后24小时。

3.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先恢复后整理的原则。

如有心跳、呼吸骤停、骨折等情况,应通过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方法进行心肺脑复苏,然后进行骨折固定。2、先停后包的原则。

如有大出血和伤口,首先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止血,然后对伤口进行消毒和包扎。3、先重后轻的原则。

意思是在遇到垂危和未成年病人时,先抢救危重病人,再对未成年病人进行教育。4.先存后运的原则。

发现伤病员时,应先抢救,后疏散。在送往医院途中,不要停止抢救措施,继续观察病情和伤情变化,避免磕碰,注意保暖,安全到达就近医院。

5.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当有成批的伤病员和其他人员参与急救时,要紧张而冷静地协同工作,急救和呼救可以同时进行,以便争取迅速抢救。

6、搬运与急救相一致的原则。运送危重病人时,要按照急救的步骤争取时间,途中继续抢救工作,减少病人不应有的痛苦和死亡,安全到达目的地。

扩展数据:

现场抢救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1,检查意识、呼吸、脉搏等情况并处理大出血。2.用绷带、三角巾、夹板固定受伤部位。

3.夹板的长度要能把骨折的上下关节固定在一起。4.骨头的断端露出来了。不要拉,也不要送回伤口处。

5.暴露四肢观察血流。6.固定伤肢后,如有可能,应抬高伤肢。

7.防止休克的发生。8.如果残端大量出血,呈喷射状,应先用手指按压止血,再用止血带包扎,再用绷带包扎。

9.对于断肢,用三角巾、无菌敷料或干净的布包扎,用塑料袋套住,放入另一个装有冰块或冰棍的塑料袋中保存。10,在肢体残端按压大量纱布,采用回位包扎法进行压力包扎。

11.如果断肢是部分连接的,要按照骨折固定法直接包扎固定。12.如有大骨突出,应同时包扎,一起送医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现场急救。

4.医疗急救常识

1.正常人头脑清醒,语言流畅,行为自由。

如果有人“听不懂”,呼吸和心跳存在,按压或针刺“任重”穴无反应,可能是昏迷。昏迷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2.正常成年人的体温是36-37℃;3.正常成人脉搏为60-100次/分,均匀有力;4.正常成人呼吸16-20次/分钟,呼吸时间相等;5.正常成人血压范围为140/90 mmHg(18.6/12 kPa)至90/60 mmHg (12/8 kPa)。6、正常成人瞳孔直径为2-4mm,与圆形完全一致;手持心肺复苏术(CPR)手持心肺复苏术(CPR)是一种抢救技术,不是医务人员的专利,而是普通大众应该熟悉和掌握的急救技术。

动手心肺复苏不需要任何医疗设备。手持式心肺复苏主要用于猝死患者。

先确定患者是否猝死,包括突然意识丧失、颈动脉脉搏消失、自主呼吸停止、两侧瞳孔散大等等。* * *:患者仰面躺在地上或木板上,头部无枕头等物品。这才是正确的心肺复苏方式。如患者俯卧,应以轻柔手法将其转为仰卧位,尤其注意头颈部,切不可用力过猛。

如果病人躺在柔软的床上,他的背部应该垫上木板。意识判断:对呼唤无反应,对掐中、合谷穴无反应,两侧瞳孔散大,可断定患者无意识。

拍拍伤者的肩膀(或脸),在他耳边喊:“喂!你怎么了?”来测试它的反应。7.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什么是猝死?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或者病情基本稳定的人,突然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称为猝死。世界卫生组织将从发病到呼吸心跳骤停6小时内死亡的病例定义为猝死。

猝死的原因大多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急性发作。冠心病导致的猝死70%发生在院外。

猝死患者意识丧失,颈动脉波动消失,自主呼吸停止,双侧瞳孔散大。猝死的病人可以抢救复活。

对猝死患者应立即进行免提心肺复苏。4-6分钟内进行有效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50%。

打开气道:抬头抬下巴。首先,清理异物(呕吐物、血块等。)在口中,取出假牙,用一只手将食指和中指放在下巴上,抬起下巴,使头向后仰。用一只手托住脖子后,头后仰的程度要与下巴和耳垂之间的线垂直于地面。不要向后倾斜太多。判断呼吸:看、听、感觉。

看:胸部或腹部是否有起伏。听:口鼻有呼吸声吗?

感觉:是否有空气从口鼻溢出。大声呼救伤者对拍打和呼救没有反应,说明已经失去意识,立即在原地大声呼救:“来人啊!救命啊!”如果还有其他人,先拨打急救电话,再参与现场救援。

现场要尽量组织好伤病员的救护工作,救护人员要分工协作。口对口人工呼吸:将拇指和食指放在额头上捏住鼻孔,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先深呼吸,再吹气两次,吹气时不要用力过猛。

吹气后,患者胸部起伏,说明人工呼吸有效。如果颈动脉搏动消失,可以认为心跳停止(颈动脉位于喉结旁2-3厘米)。

心外按压:按压位置:胸正中,胸骨下1/2。按压频率:每分钟60-100次。

按压深度:3-5厘米。按压手法:一手放在胸骨下1/2处,手掌与胸骨平行,另一手重叠在手背上,两指交叉抬起,离开胸壁,双肩伸直,肩部垂直于胸骨上方中间,用肩臂力量向下按压。

注意事项:1。心外按压应该持续进行。2、垂直向下用力,不要左右摇摆。

3.向下压,同样放松。4.放松时不要离开胸壁。

如果呼吸和心跳停止,应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吹气时,停止按压。

按压心外时不要吹气,两者可以交替进行。一个人做:按照15:2的比例,即先吹两下,再按15次在胸前。

周而复始,直到有人接手。两个人做:按照5:1的比例,也就是一个人吹一口气,一个人按压心脏五次。

吹气时停止按压。按压心外时不要吹气,两者可以交替进行。

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自救互救的同时拨打120。

急救者:急救现场强烈呼唤“第一证人”,那么什么是“第一证人”?即经过短期培训,掌握了相当的医学知识,甚至取得了相关的培训证书。急救现场主张第一目击者进行救治。

美国大约有2亿人,7000万人接受过正规的急救培训,约占4:1。美国的急救电话是911,美国的公共场所都配备了除颤器。挪威已将心肺复苏术纳入中学教科书。

在德国,你不可能止血还能拿到驾照...急救面向社会各个层面,涉及社会各个角落。随着现代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快速发展,急救早已不仅仅是止血、包扎等创伤的治疗,而是以普及心肺复苏为基本内容,辅以创伤抢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重点。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医疗急救界就正式向社会提出开展“第一目击者”的普及培训和教学,以争分夺秒地抢救因危重急症或意外伤害而危及生命的伤病员。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真正的心脏急症和其他危重急症都发生在院外,现场急救与时间赛跑。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第一证人”肩负着特别重要的责任。

现场急救的目的和原则:1,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2.防止病情恶化。

3.减轻痛苦,减少意外伤害,降低致残率。1,冷静大胆,细心负责,分清轻重缓急,急中生智,果断果断。

5.“急诊医学和急诊医学”概念之争的由来

“急诊医学”和“急诊医学”哪个概念更能体现我们的专业?这种争论由来已久,至今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邀请邵晓彤教授撰写介绍《急诊医学》的论文。邵晓桐教授将“急诊医学”翻译为“急诊医学”,论文题目为“急诊医学”。由于当时是一门新学科,邵教授不敢贸然发表,请张教授审阅。张教授将书名改为《急诊医学》。张教授认为"急诊医学"涵盖面广,"急救"是急诊医学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正如外科是外科最重要的诊疗手段一样,但不能将"外科"更名(或等同)为"外科"。

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20年了,但是国内还是有很多医生把急诊医学和急诊医学混为一谈,尤其是一些院前急救医学的专家。他们甚至认为急诊医学应该改为急诊医学,并在媒体和专业杂志上呼吁“急诊医学不能狭义理解为急诊医学”。众所周知,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急救医学的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院前)急救”,涵盖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管理等诸多方面。

“急诊医学”并不是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急诊医学”那样的声音,但“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其他专科的名称无一例外都很简单,但并没有阻碍其学科的发展。一个学科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专业特色和领域,从而得到公众和医学界的认可。

6.急诊医学专门讲日常急救知识吗?

有专门介绍日常急救知识的书籍。

可以在搜索引擎百度和新浪凤凰读书频道上搜索。比如百度发现:作者简介姓名:马广作者简介:著作:现代家庭常用急救知识介绍现代家庭生活丰富多彩,但有些意外往往让人措手不及,如外伤、咬伤和蜇伤、中毒、中暑、触电、溺水、中风、突然分娩等。遇到这种情况,及时、科学、有效地进行必要的救援是非常重要的。

本书在总结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专家组多年科普经验的基础上,从基本急救技能、常见突发事件急救、中毒急救、内科急救、外科急救、妇产科急救、五官急救、叮咬急救等方面,简要介绍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急救情况和知识。,为家居生活提供了易学易用的指南手册。摘要1。急救处理的主要任务(1)急救现场处理的主要任务是:挽救生命,减少伤残,减轻伤员痛苦,及时呼叫救援服务系统(如120、999、110、119等急救系统)正确、快速地将伤病员转送医院。

(2)在应急现场注意以下事项:1。现场测评时一定要快速控制情绪,尽快了解情况。

注意场地安全,判断病人状态,病情轻重缓急。2。

现场评估和病情判断后,急救电话需要立即呼叫专业急救机构。有效的呼救对于危重病人的治疗非常重要。

3。快速消除致命和伤害因素,如移动压在身上的重物;迅速撤离中毒现场;如果是触电事故,立即切断电源;清除伤病员口鼻内的泥砂、呕吐物、血块或其他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4。抢救和延长病人的生命,检查病人的意识、呼吸、心跳和脉搏。

如果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5。

为减少出血,防止休克创伤性出血,应迅速包扎止血,就地取材,用加压绷带、止血带或指压止血。同时,尽快送医院。

6。保护伤口。开放性损伤的伤口应妥善包扎。

保护伤口可以防止和减少伤口污染,减少出血,保护深层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7。

有骨折的要用木板等临时固定。并发症的预防现场抢救时,应注意预防脊髓损伤、止血带过紧导致的血液坏死、骨折固定不当导致的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9。根据不同伤情和情况快速正确轮换,根据轻重缓急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

运送过程中随时注意病人的病情变化。总之,现场救援要在确保维持伤病员生命的前提下有序进行,以免耽误时间,失去有利时机。

…… 。

7.什么是急救医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的疾病和灾难越来越多,急救医学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急救医学领域也承载着越来越繁重的任务和责任。

急救医学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目前院前急救主要以120急救系统为主,院内急救主要以各医院急诊科为主。在一些地区,120紧急援助与当地医院的急诊科整合在一起。无论院前还是院内急救,都涉及到急救软硬件问题。

所谓软件就是人员素养和规章制度。从目前我国急救的发展历史来看,真正的二级学科建立时间短,没有有效健全的急救医学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和准入制度,人员不全,技术参差不齐,规范化程度不够,影响了急救医学的发展。

此外,大多数医学院校缺乏急诊专业的培训和培养,只有少数院校建立了急诊科和急诊医学教研室,医学毕业生也缺乏规范的培训轮岗制度。根据国外急诊医学的现状,作者对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和标准化进行了探讨。

硬件设备急诊科现状急诊科往往规模不够大,布局不合理,进入急诊室通道不畅,没有独立通道,进入抢救室通道不畅,弯道多,不利于快速进入;诊室的设置或布置不到位,诊室不够大,没有必要的检查设备,没有可移动的检查台。突发* * *时,不利于运送病人进急诊室;没有手术室和骨科石膏室(或者说太简陋了)满足外伤急救的需要;救护设备不合理,没有氧气、呼吸机、监护仪和除颤设备等。担架不能折叠抬起,也没有专门的铲担架。救护车应配备简易急救包,包括简易辅助呼吸器、常规氧气设备、口腔防护设备、气管插管设备、静脉开通设备、创伤防护设备(包括颈托等。)、心电监护和除颤器等。急救科作为急救科应配备齐全的设备,包括呼吸机、血液滤过器、超声波测试仪、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洗胃机等。此外,平车和轮椅严重不足,导致病人在检查时病情不必要地加重,甚至在急诊猝死。

急诊科诊室的设置要合理,诊疗所需的各种器械要配齐,如检查扣锤、手电筒、血压计、检眼镜、喉镜、吸引器等。,每个诊室都要配备。急诊科需要多辆抢救车,每辆抢救车要有一套抢救药物、监护除颤器、手术包、气管插管等设备,有详细的药物和辅助物品清单,每天由主管护士清点签字,清点时间要有记录。

更重要的是,急诊检查的设备和仪器(包括x光和超声波仪器、胃镜和支气管镜等。,其中x光机要放在抢救床上方,可移动)要完全到位,方便快捷,一直绿灯。另外,急诊科要设立隔离区。如遇特殊情况,可实行相应措施,不能临时抱佛脚。

急诊和急救医疗人员的培训缺乏急救专业人员。以前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急诊科,没有相应的专科培训,或者从内科转到急诊科。目前虽有一些培训,但培训不规范,标准化项目达不到,轮转时间不够,必要的培训不够或不足,特别是心血管呼吸内科、外科重症监护室、麻醉科、神经内科、外科、感染性疾病科、放射科等的培训。,至少要3年才能达到全科的水平。

现在国际上的全科医疗质量非常符合急救的特点,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及时、准确、全面,不会耽误时机,耽误病情,避免因等待或呼叫不及时造成医疗纠纷。美国和新加坡的急诊医生至少要轮转3年,轮转科室包括外科、骨科、儿科、眼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皮肤科、妇产科、麻醉科等。,他们必须通过危重病、复苏术、毒理学和创伤学的培训和评估。

应建立急救医生的准入制度,所有参与急救系统的医务人员必须完成培训计划,参加考试并获得复苏证书。没有各种培训证书,是不可能成为急诊医生的。

复苏培训应包括初级心肺复苏、高级心肺复苏、初级创伤复苏和高级创伤复苏技术,以培养真正的急救医生。为了完成或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建立各级培训中心,使我们的培训本地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不仅要培养医务人员,还要培养相关的社会人员,这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化任务。目前中国还是沿用办培训班的制度(比如临时不定期举办中美恢复训练),根本达不到普及和规范的目标,更谈不上定期更新的目标。

当前,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要求医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尤其是诊疗规范,严格按照诊疗操作规范来做。太多或太少都会带来问题。对于不同级别的医生和护士,需要设置他们的操作范围。

目前我们缺少的是没有人来制定各种诊疗操作规范,完全凭经验和感觉。这种情况必然会为医疗纠纷和事故埋下隐患。学会作为学术机构,应负责制定各种紧急医疗诊疗常规,包括各种急危重症的诊疗等具体步骤,如胸痛、腹痛、消化道出血的诊疗,外伤和中毒的救治等。,而且还应该做可以详细记录的表格。

只要医嘱建议观察病人胸痛,护士自然会按规矩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化验结果出来后,护士打电话给医生看结果。

这样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减少错误的发生。再比如头部外伤的观察规则。护士分诊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头部无明显挫伤,格拉斯哥评分正常。

但如果不按头部受伤留院观察,就容易忽略后续意义。